2025年已經闊步到來,我們都祈愿新的一年里無病無災無憂無慮,而作為向往美好居住環境的我們,還可以加上一個新的愿望——“無廢”。在新的一年里,我們越“無廢”,生活才能粵(越)美好。
“無廢”并不是指完全沒有固體廢物產生,而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旨在通過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續減少廢物的產生并促進資源的循環利用。近年來廣東深入推進“無廢城市”建設,“無廢工廠”“無廢園區”“無廢鄉村”“無廢校園”“無廢酒店”等一個個“無廢細胞”聚沙成塔匯流成海,在工業、農業、建筑、生活等領域實現大幅減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不可否認的是,作為經濟大省和人口大省,廣東省每年的廢物產生量仍然很大,給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實現“無廢”仍然道阻且長。
古人說,“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提醒我們自然資源之珍貴,告誡我們珍惜每一份來自大自然的饋贈。粗放消耗必然伴隨廢物叢生,在“無廢”理念的指引下,我們首先要堅決反對鋪張浪費。商品過度包裝、吃飯超量點餐、蓋棉被吹冷氣種種浪費行為,既消耗了寶貴的自然資源,又產生了大量的垃圾廢棄物。讓我們秉持“取之有度,用之有節”的原則,減少不必要的消費和浪費,讓廢物在源頭上減量。
“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比f事萬物,相融相生,沒有絕對的廢物,只有放錯地方的資源。古代的工匠們善于利用廢舊材料制作實用物品,比如蔡倫用樹皮、麻頭變廢為寶制作紙張,化腐朽為神奇,成為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中醫里的龍涎香、左盤龍等不少藥物,其實是鯨魚、鴿子等鳥獸糞便。今天的我們,更有條件通過現代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將廢物轉化為有價值的資源。廚余垃圾變身肥料甚至生物能源,建筑垃圾分揀砂石循環使用,鋁灰渣精細化加工后成為高價值的凈化劑……“無廢”城市建設中涌現的一個個變廢為寶典型故事,生動地詮釋著“無廢”智慧,也讓我們深思“廢物”礦山里的金山銀山。
粵“無廢”,越美麗。新的一年,我們在辭舊迎新,也要厲行節約防止浪費,努力變廢為寶,讓“無廢”理念在新生活中綻放光彩。祝愿大家所成皆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