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試現場,選手細心審題、認真作答,開啟“最強大腦”競技模式……
答辯現場,選手與專家充分交流互動,觀點和思維不斷碰撞,掀起“頭腦交流”風暴……
2024年11月30日,廣東首屆環境影響評價與排污許可技能“大比武”活動,在中山大學火熱開賽。39家在廣東省內從事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編制、排污許可的第三方技術服務單位、共174名技術服務從業人員同臺競技、比武切磋,“秀”出各自的技術服務本領。
首創比武模式 搭建交流平臺
廣東首屆環境影響評價與排污許可技能“大比武”活動,由廣東省生態環境廳環境影響評價與排放管理處、廣東省環境技術中心指導,廣東省環境科學學會主辦。該活動是繼2023年廣東省環境影響評價技能“大比武”活動之后,面向省內從事環保咨詢工作的第三方技術服務單位,開展的全國首個環境影響評價與排污許可相結合的技能競賽。
廣東省生態環境廳環境影響評價與排放管理處處長方平波介紹說,近年來,國家相繼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深化環境影響評價改革的通知》《全面實行排污許可制實施方案》等系列政策文件,對環評和排污許可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比武”活動,正是為了積極響應時代需求,為廣大從業人員搭建一個交流展示、切磋共進的平臺,調動廣大從業人員鉆研專業技能和知識的積極性,樹立行業典范和人員標桿,提升全省環評、排污許可第三方技術服務單位的整體水平。
為加強環境影響評價與排污許可的銜接,2024年比賽將“排污許可”納入比武內容,吸引了眾多技術單位報名。初賽共有60支代表隊參賽,其中項目環評組23支、規劃環評組13支、排污許可組24支。經過初賽選拔,共有30支代表隊晉級決賽。
精心設置考題 考出能力水平
“考題設置既要注重專業知識的深度廣度、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還要注重創新能力的激發,同時還要保證考題的科學、合理性,達到全面評估選手水平的目的。”廣東省環境科學學會常務副秘書長、環評分會秘書長陳桂紅說。
據介紹,比武競賽分為初賽和決賽兩個階段,立足環評與排污許可管理需求,設置了“規劃環評”“項目環評”和“排污許可”三個組別。初賽以理論考試為主,主要考察從業人員必備的專業技術能力。決賽則分為閉卷答題+匯報答辯兩個環節,充分檢驗各參賽隊伍對業務知識的熟悉程度,以及開展工作的條理性、嚴謹性和問題解決能力等綜合素質。
為保證競賽的專業性和權威性,大賽組委會嚴格把關比賽流程,一方面組織活躍在環評和排污許可工作一線、技術評審經驗豐富的專家,以及評審評估機構的技術專家組成命題組和裁判隊伍,結合我省環評和排污許可工作實際,從專業知識、實操能力、創新能力等多個維度精心設計考題。另一方面引入行業頭部技術交流及資源平臺——北京尚云互聯科技有限公司,助力試題多元化及更貼近實操環境。
“考題設計緊跟當前環保工作形勢,既源于現實,又經過精心的修改和設計,題目看似簡單,但要答得出彩,其實并不容易。”比武競賽特邀專家、裁判長、華南理工大學環境與能源學院教授潘偉斌表示。
如在規劃環評的考題設計上,以“化工園區”為案例,對題干中環境敏感性等方面的問題和數據做了模式化、典型化處理,其中也埋伏了若干制約因素。選手們需從規劃環評的角度出發,判斷規劃實施中可能遇到的環境制約因素,評估是否會產生不良環境影響,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優化調整建議及減緩不良環境影響的措施。
激發從業熱情 提升服務質量
“今年的比武讓人耳目一新,增加了排污許可組,進一步體現了環評與排污許可的銜接,這不僅是對行業從業人員一次專業能力的全面檢驗,更是大家取長補短、分享經驗、互促共進的大平臺。”規劃環評組別個人一等獎獲得者,廣東智環創新環境科技有限公司選手代表王靈丹表示。
“這次大比武不僅是個人業務水平的一次展示,也是對團隊協作能力的一種考驗,讓我深刻體會到團隊合作的無窮力量。”回想比武現場,排污許可組別團體一等獎、廣東韶科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團隊代表魯蓉蓉仍難掩激動的心情。
“比賽的緊張氛圍激發了我們的潛能,每一道題都是對我們專業素養的考驗。在賽場上,既感受到了壓力,又有一種為環保事業貢獻力量的使命感,這種復雜而又充實的感受,將成為我職業生涯中難忘的回憶,同時也提醒自己在工作中要時刻保持這份使命感。”魯蓉蓉表示。
潘偉斌指出,此次大比武對環評與排污許可兩者銜接、融合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取得很好效果。第一,讓行業從業人員充分認識到環評與排污許可工作的重要性,主動提高服務質量;第二,讓公眾更多更全面了解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升環評與排污許可的公信力;第三,讓建設單位清楚環評存在的質量差異,選擇高質量的服務隊伍。
陳桂紅表示,下一步將積極推廣比武結果的運用,特別是讓建設單位深刻認識到環評與排污許可制度的重要性,鼓勵建設單位選擇優秀的技術服務隊伍,避免內卷式競爭,推動行業“良幣驅逐劣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