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在綠草茵茵的敕勒川,導演謝晉、制片人畢立奎和攝影師朱永德等人正在攝影棚拍攝《牧馬人》。拍攝不久,他們卻因為影片中諸多細節(jié)起了爭議。制片人和攝影師一致認為細節(jié)過多,會給拍攝增加額外的開支,還十分累人。比如許靈均回到講堂的第一課,他顫抖著拿起粉筆在黑板上寫字時,因手顫抖得厲害,粉筆折斷掉落,他緩緩蹲下,堅定地拿起粉筆,寫下“我們偉大的祖國”。粉筆斷落這一細節(jié)可省略。
還有,影片最后,父親和兒子進行最終談判,兩人同處一屋,卻站在燈光、布景不同的兩端,一端是昏暗舒適的沙發(fā),另一端是明亮簡樸的寫字臺,中間的隔斷將畫面分成兩個世界。
有人說,布置這個場景沒必要。可謝晉導演卻說:“正因為有了這些細節(jié)的補充才能將人物靈魂深處,內心的掙扎與矛盾表達出來,許靈均在遭受了不公平的批判后依舊熱愛生活,熱愛祖國。通過許靈均和父親談話的背景更能反襯岀兩父子的階級觀念,襯托出許靈均堅定不移的信仰。拍電影就好比手里捧著一盆水,片子中的細節(jié)這也忽略,那也忽略,水一點一點地流失,最終導致作品內容空洞,缺乏深度和感染力,無法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也難以成為一部優(yōu)秀的、有價值的作品。”
制片人和攝影師覺得很有道理,他們就全程按照導演的要求拍攝。電影《牧馬人》上映后,觀影人次超過1.3億,榮獲優(yōu)秀影片獎和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又于2005年榮獲金雞獎最高成就獎。
謝晉導演因為對電影藝術有著深刻理解和高標準要求,才能打造出高質量、富有內涵的電影作品。工匠之心難能可貴啊!
(編輯 兔咪/圖 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