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高水平高等教育對外開放:動因、使命與推進路徑

2025-02-21 00:00:00蔣凱朱施蓉
大學教育科學 2025年1期
關鍵詞:交流教育

摘要: 我國始終堅持擴大與深化包括教育在內的全方位對外開放戰略,致力于構建更全方位、更寬領域、更多層次、更加主動的高等教育對外開放新發展格局,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力量。全球環境、革新需求和國際影響是我國高水平高等教育對外開放的現實動因。通過加強政府宏觀引領、深化高校國際化發展戰略、推進人才引育模式改革,高水平高等教育對外開放能夠更好地實現其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助推教育強國建設、增強高校辦學能力、服務高校師生發展、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的職責使命,推動我國高等教育對外開放事業乃至高等教育整體發展實現由“跟跑”向“并跑”乃至“領跑”的轉變。

關鍵詞:高等教育對外開放;高水平高等教育對外開放;高等教育國際化;教育強國建設;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0"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672-0717(2025)01-0030-10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始終堅持擴大與深化包括教育在內的全方位對外開放戰略,以主動開放、平等交流、合作共贏為原則積極擁抱世界,致力于構建更全方位、更寬領域、更多層次、更加主動的高等教育對外開放新發展格局。面對日新月異的國際形勢與錯綜復雜的全球挑戰,進一步明晰我國高水平高等教育對外開放的現實動因與職責使命,明確高水平高等教育對外開放的推進路徑,是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現實需要,也是我國建設教育強國和實現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和必然要求。

一、時代背景:高水平高等教育對外開放的現實動因

(一)我國高等教育對外開放所處的特定國際環境

在國際國內形勢和高等教育國際化浪潮的影響下,我國高等教育在辦學理念革新、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轉型等方面正在經歷深刻的變革。2024年7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必須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堅持以開放促改革。”[1]準確把握世界發展的脈動,洞悉國際高等教育發展趨勢,已經成為我國繪制高等教育發展戰略藍圖的邏輯起點與智慧基石,也是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在新時代砥礪前行的關鍵所在。

20世紀80年代以來,注重和推動對外開放已經成為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深入推進,各國高校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在頻度和深度上均實現了前所未有的躍升,促進了知識、文化和教育資源的全球共享[2]。作為我國教育對外開放的核心組成部分,高等教育對外開放在我國國家戰略和高等教育發展戰略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建設教育強國、實現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連接國際與國內、世界與本土的重要橋梁,有助于促進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目前我國是全球最大的留學生源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陸留學人員累計超過800萬人[3]。同時,我國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和獨特的文化魅力吸引著世界各國優秀學生,成為亞洲最大留學目的地國和全球最主要留學目的地國之一。此外,高校國際合作交流層次與水平持續提升,中外合作辦學蓬勃興起,增強了我國高等教育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為我國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內在活力與外部動力。

“扁平的世界”曾寄托著跨越疆界、暢通交流的理想,然而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和地緣政治等因素對這一愿景構成了嚴峻挑戰,使得高等教育國際合作交流的外部環境變得復雜且不確定,阻礙了全球知識共享與人才流動。在以信息技術和數字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技術革命與產業革命中,為維護既有的國際利益格局與國際權力架構,一些發達國家不斷加固知識產權與核心技術壟斷壁壘,大國間圍繞信息和科技的博弈日益加劇[4]??萍几偁幍暮诵暮蛯嵸|是人才競爭,高端人才成為各國競相爭奪的戰略資源。美國、英國等高等教育強國利用其教育品牌的“虹吸效應”,持續吸引全球高層次人才和優質生源;新加坡、阿聯酋等新興國家則通過創新教育模式,如“環球校園”計劃[5]、教育特區建設等,積極延攬高端人才,吸引優秀學生。在貿易保護主義背景下,我國高等教育對外開放面臨復雜而嚴峻的挑戰,需要更加審慎而堅定。

(二)高等教育對外開放進入提質增效關鍵期的現實要求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對外開放取得了重大成就,既有力地推動了高等教育整體實力的躍升,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堅實的人才支撐和知識技術支撐,也為擴大我國國際影響、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十三五”期間,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影響力邁上新臺階,在學歷學位互認、中外合作辦學、跨境學生流動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突破[6]。

但是,我國高水平高等教育對外開放在推進過程中仍存在一些瓶頸與不足。在空間布局上,當前高水平高等教育對外開放集中于北京、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經濟發達地區,這些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高等教育資源較為豐富,并且獲得了較強的政策利好,成為高水平高等教育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中西部地區和東北老工業區多數高校由于資源相對有限以及缺少與自身區域特色相契合的戰略規劃,未能充分釋放國際化的潛力。這種區域間不平衡削弱了我國高等教育對外開放的綜合競爭力。此外,不同層次類型高校之間對外開放的程度和水平差異顯著。相較于部屬“雙一流”高校,部分地方高校處于高等教育對外開放的邊緣地帶,參與動力不足,國際化進程步履維艱[7]。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合作交流經費水平相較于發達國家仍顯不足,這不但削弱了高校師生參與國際交流的積極性,也限制了我國對國外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引進與吸納[8]。與此同時,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合作交流準入、監督與退出機制尚不完善,難以促進合作的持續高質量運行,在遴選與評估部分合作機構和項目上不夠嚴格,導致一些教育質量未能達到標準的內容進入其中,影響了我國高等教育對外開放的整體形象。

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有機組成部分,高水平高等教育對外開放是國家戰略的一個關鍵著力點。以中外合作辦學為例,2018年6月,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及其實施辦法,教育部批準終止5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229個合作項目[9],這一決策和高等教育國際合作交流領域的其他有關政策措施一起,助推我國高等教育對外開放由粗放式發展向注重質量的內涵式發展轉變[10]。在“十四五”規劃中,我國提出要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建設更加多元的高等教育體系[11]。這些目標的達成不但需要我國實施高等教育綜合改革,在人才培養、科研創新、師資隊伍建設、管理體制機制等方面進行有序變革,而且需要提升高等教育對外開放質量?!百|量”是我國高等教育對外開放面向2035的關鍵詞。我國高等教育對外開放邁入了一個重要的提質增效期,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躍升,亟須加強質量建設,突破制度瓶頸,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姿態,吸收借鑒國際先進高等教育理念和管理經驗,激發高等教育現代化發展的潛能與活力。

(三)擴大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影響力的自覺參與

隨著全球化深入發展,教育資源跨境流動日益頻繁,對外開放成為衡量一個國家高等教育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面對全球高等教育競爭新格局,我國高等教育通過引進與輸出相結合的方式,實現高等教育資源優化配置與共享,為全球高等教育事業繁榮與發展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2023年3月,在中國共產黨和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全球文明倡議”,強調要倡導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12]。該倡議與“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共同構建起一個全面而系統的國際合作框架,旨在通過開辟全球共建合作的新領域與新路徑,為全球和平與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國際競爭力仍顯不足。高水平高等教育對外開放不但是增強我國高等教育國際競爭力的關鍵路徑,而且形塑著國際社會對我國高等教育的認知與評價,影響到我國高等教育國際競爭力和話語權。高等教育國際競爭力是一個多維度概念,涵蓋核心競爭力、基礎競爭力和環境競爭力三大方面。其中,核心競爭力聚焦于培養高層次人才、提升科研創新能力、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和應對全球性挑戰。目前,我國在向國際組織輸送高層次人才方面存在短板,尤其是缺少能擔任國際組織高級別職位、參與國際重要對話與議程設置的人才,這不但限制了我國教育國際公共產品的輸出,而且阻礙了我國在全球治理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13]。

面對逆全球化浪潮抬頭、全球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等多重挑戰,我國需要以高度的歷史自覺,重新評估并明確自身在全球高等教育格局中的職責與擔當,致力于構建更加公正、包容、可持續發展的全球高等教育新秩序。這不但是對當前高等教育國際化挑戰的積極回應,而且是推動全球高等教育共同繁榮、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舉措。為實現這一目標,我國應當更加積極主動,成為國際高等教育事業的積極參與者、國際高等教育體系的堅定建設者、國際高等教育規則的積極貢獻者[14],通過擴大國際高等教育公共產品的制度性供給,展現我國在國際高等教育領域的影響力,探索中國特色高水平高等教育對外開放創新之路。這一發展道路將為全球高等教育治理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力量,促進人類社會邁向更加和諧與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二、戰略定位:高水平高等教育對外開放的職責使命

(一)高水平高等教育對外開放要助力中國式現代化

中國式現代化是我國作為后發型現代化國家走向現代化的新道路,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現代化的新拓展,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以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啟航[15]。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與民族復興偉業,是新時代新征程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16]。中國共產黨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準確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清醒認識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深刻掌握國內國際環境形勢的變化規律,領導全國人民不斷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正努力以中國式現代化新成就為世界發展提供新機遇,為人類對現代化道路的探索提供新助力,為人類社會現代化理論和實踐創新作出新貢獻[17]。中國式現代化不但為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指明了前進方向,而且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探索符合自身情況的現代化道路提供了中國經驗。

高水平高等教育對外開放的重要價值之一在于通過融入國際視野與整合全球資源,服務國家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需要,將高等教育發展“小邏輯”融入國家現代化建設“大邏輯”[18],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從國際經驗看,高等教育對外開放在發達國家知識積累、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過程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以美國為例,該國在20世紀通過實施一系列高等教育對外開放政策,如提供獎學金、設立研究機構等,吸納其他國家和地區大量優秀人才,逐漸確立其在科學技術領域的全球領先地位,大大增強了綜合國力和影響力。面對全球科技競爭新態勢和經濟社會發展新需求,我國高水平高等教育對外開放要緊密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積極探索高等教育對外開放新路徑、新模式,通過搭建國際交流平臺、培養高層次人才等方式,夯實服務國家急需人才供給和科技創新基礎。2024年7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提出推進高水平教育開放的戰略部署,鼓勵國外高水平理工類大學來華合作辦學[19]。這一決策不但為深化我國高校與各國高校及相關機構的國際合作交流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而且有利于促進高等教育資源共享和科技成果轉化,加速我國科技進步和產業升級步伐,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二)高水平高等教育對外開放要助推教育強國建設

教育強國建設是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先導,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支撐,是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20]。進入新時期,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教育置于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體系主體框架基本確立,我國教育現代化發展總體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國家行列[21]。2024年9月,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深入推動教育對外開放,統籌“引進來”與“走出去”,不斷提升我國教育的國際影響力、競爭力和話語權[22]。高等教育是建設教育強國的龍頭,我國將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視為重中之重。高水平高等教育對外開放能夠有效增強我國高等教育在全球范圍內的競爭力、影響力和話語權,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和教育強國建設戰略目標的實現與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支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通過高等教育國際合作交流培養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高層次國際化人才,是教育強國建設的核心課題之一,也是高水平高等教育對外開放的出發點之一[23]。為擴大高等教育發展規模和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要,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我國加快擴大高等教育規模[24]。2022年,我國各級教育普及程度達到或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25]。2023年我國各種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達到4 763.19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60.2%[26]。當前,我國已經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且有質量的教育體系[27]。但是,我國高等教育在規模擴大的同時,仍存在一些不足,突出表現為質量水平尚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高質量發展仍是未來一段時間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目標與任務。例如,無論是在服務“一帶一路”倡議、開發新興市場,還是參與全球治理過程中,我國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均顯不足。高水平高等教育對外開放要緊密圍繞教育強國建設和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將國際維度更好融入高等教育體系,提升學生的全球素養與能力,滿足學生對高質量國際教育與多元文化體驗的需求,同時鼓勵學生通過跨文化交流融合國際視野與本土情懷,培養他們在全球舞臺上應對挑戰和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

(三)高水平高等教育對外開放要增強高校辦學能力

國際知名學者楊銳教授指出,在持續的對外開放進程中,中國高校既是改革創造的結果,也是未來發展的締造者[28]。高校是培養高層次人才和推動科技創新的關鍵力量,在我國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過程中發揮主力軍作用。通過高水平對外開放,高校能夠有效地引進和吸收國外優質教育資源與創新要素,借鑒國際有益經驗,改進和提升自身教育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促進高校提升人才培養能力、科研創新能力、社會服務能力和國際交流能力。例如,北京大學燕京學堂不但關注中國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更將目光投向全球,以“跨文化交流:聚焦中國、關懷世界”為基本定位,整合國內外優質教育資源,為學生提供國際化的教學方式、豐富的國際交流機會和前沿的國際學術資源,并采取學科交叉培養人才、學分制改革等新方法。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學生不但能夠接觸到豐富多元、國際化的學習內容,而且能夠與來自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教師和學生進行深入交流。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從世界范圍選聘高水平教師,邀請國際頂尖學者來校短期或長期授課,幫助學生從多元化視角了解和學習作為未來領袖必須熟知的經濟管理、國際關系、中國文化等方面的關鍵問題和分析方法[29]?;趪H化人才溢出效應,高校國際化人才培養激發多元學術觀念和方法的出現與應用,有助于推動知識和技術的跨界傳播與分享,間接作用于區域發展和產業升級,增強高校服務社會能力。

高水平高等教育對外開放為我國高校提供了與國外知名高校、科研機構、企業、學術團體和國際組織等深度合作交流的平臺,高校不斷探索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掌握前沿科研動態,有利于開展前沿科學研究,產出高水平成果,加速科技成果產出與轉化。在基于國際合作的科研創新模式下,跨境、跨學科的高??蒲袌F隊共同針對關鍵科技難題開展聯合攻關。這種國際科研合作模式打破了以往的科研壁壘,通過整合資金、技術、設備、數據等優質資源,激發科研思路的碰撞與升華,不但為攻克科技難題開辟新路徑,而且為科技創新不斷注入活力。這既提升了我國高校的國際競爭力,又為推動全球科技進步與創新發展貢獻力量。2010年,時任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哈佛大學講席教授的謝曉亮院士與北京大學蘇曉東、黃巖誼教授共同創立北京大學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后更名為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2014年,謝曉亮院士與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湯富酬教授、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杰院士合作利用MALBAC技術攻克出生缺陷難題。這是迄今為止唯一一項在中國發明并應用的國際領先現代醫學技術,幫助攜帶單基因遺傳疾病的父母通過試管嬰兒手段成功擁有了健康的后代,也為國內外醫學界在遺傳病防治方面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30]。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發起“中美深度脫碳技術創新與政策”項目,來自清華大學與哈佛大學的三個研究團隊在此項目下針對建筑供熱脫碳技術、可再生能源制氫、碳捕集與封存等關鍵技術開展長期交流與合作[31],為中美創新深度脫碳技術與更新氣候政策貢獻智慧與力量。

(四)高水平高等教育對外開放要服務高校師生發展

提高高等教育對外開放水平,離不開高校兩大核心群體即教師和學生的參與[32],并且直接使高校師生受益。《關于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若干意見》指出,要選派高校優秀青年教師、學術帶頭人等赴國外高水平機構研修交流,加快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33]。“興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教師是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盵34]一所高?;蛞粋€學科能夠躋身世界一流行列,關鍵是要擁有高水平師資隊伍。作為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的關鍵參與者,高校教師在高水平對外開放中獲得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和豐富的資源。通過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出國研修、訪問講學、合作研究等多種形式,高校教師與國際同行建立了學術聯系。這種交流與合作不但能夠使教師了解國際學術前沿動態,而且能夠幫助他們引入國際先進教學理念和技術手段,進而提高教學科研質量和效果。例如,中國人民大學為加快建設一支政治強、業務精、作風正、結構優的新時代人才隊伍,發布《中國人民大學大力推進新時代人才工作高質量發展20條》[35],其中第18條提出要整體提升人才國際競爭力,選派優秀青年人才赴國際著名大學和科研機構、名師門下研修。四川大學為加強青年教師培養制定《四川大學關于促進青年教師成長的若干措施》[36],開展“四川大學優秀青年教師國際名校、名師訪學計劃”,鼓勵青年教師赴海外參加國際高水平學術會議、帶頭或者發起組織承辦國際學術交流活動,提升青年教師的教學科研水平和創新能力,助力其在國際化背景下開展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工作。

對高校學生而言,跨境流動有利于幫助學生跳出原有的文化框架,為學生提供接觸不同文化和教育體系、體驗不同學習和生活狀態的機會,這種挑戰與機遇并存的環境能夠催發學生塑造新的自我[37],增強其國際化背景下的能動性和競爭力。我國許多高水平大學積極為在校生提供校際交換、短期項目、國際組織實習等海外學習機會,鼓勵學生走出國門,參與跨文化教育交流活動,親身體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學習和生活,在國內外多元環境中形成和拓展國際視野,拓寬學業和未來職業發展道路。不僅如此,高水平高等教育對外開放還能夠促進高等教育在地國際化,為學生提供更便捷、更豐富的國際交流機會。這不但能提升學生的跨文化能力,而且有利于實現國際化與本土化的平衡,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培養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梁之才[38]。例如,北京大學設立“北京大學大學堂頂尖學者講學計劃”,邀請多位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內的各領域頂級學者來校舉辦講座、開設課程、合作研究,為師生帶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學科等多個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動態,促進思想交流與碰撞,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學術熱情,為人才培養注入新的活力。

(五)高水平高等教育對外開放要促進文明交流互鑒

當今國際局勢風云變幻,地緣沖突此起彼伏。文明交流互鑒能夠彌合不同文明和不同國家之間的鴻溝,超越零和博弈,摒棄文明隔閡和價值分歧而形成新的全球團結與包容意識[39],幫助各國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中共同應對全球重大挑戰。高水平高等教育對外開放將中國故事和中國發展經驗帶向世界,展現了中國式現代化帶來的全球效應,體現了由內到外、由本土到全球的高等教育對外開放實踐邏輯,不但促進了跨國高等教育資源的整合與協同利用,而且促進了文明交流互鑒。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原中國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積極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派遣國際中文教師,為當地學生提供優質的中文教育資源。國際中文教師通過參與有關機構的教學活動,與當地教師共同探討中文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問題,促進這些地區學員的漢語學習。與此同時,通過積極組織中華文化節、文化沙龍等各類文化體驗與交流活動,國際中文教師為外國學生提供深入了解中華文化的機會,增進彼此間的理解和友誼。2013年9月,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獲教育部批準建設。這是我國第一所高水平大學全資設立的、具有獨立校園的海外分校,也是在馬來西亞設立的第一所中國大學海外分校。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學生在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多元文化環境中互學互鑒,締結友誼,促進跨文化交流、理解和互動,增進各國青年學生之間的友誼。

從當代全球教育發展歷程看,增進教育國際化是全人類的共同利益,在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進程中具有重要價值[40]。各國要摒棄以自我為中心的國家主義和民族主義思維,從全人類共同利益出發共謀全球福祉,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與難題?;谶@一視角,高等教育國際化要超越狹隘的功利主義和經濟主義,著眼于人類面臨的發展困境,尋求共同問題的解決之道[41]。高水平高等教育對外開放,不但能促進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完善與提升,更以開放包容的姿態,與世界各國共享中國改革開放和發展成果,體現我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擔當與作為,促進文明交流互鑒。“一帶一路”倡議是我國為促進全球合作、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的重大決策。我國從頂層設計層面為“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提供清晰框架,在教育領域有力推動我國與沿線國家的政策溝通、辦學聯通、民心相通,著力破除阻礙知識、科技、人才等創新要素流動的消極因素,共享合作交流成果的紅利。從互利互惠的社會可持續發展角度看,我國正在為創造一個強調合作的全球文明對話合作網絡做出典范,高水平高等教育對外開放在這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領跑”未來:高水平高等教育對外開放的推進路徑

(一)政府宏觀引領,深化高等教育對外開放戰略布局與協同治理

到20世紀中葉,美國、英國等教育強國已經構建起比較系統的高等教育對外開放框架。我國雖然在改革開放后逐步建立了包括出國留學、來華留學、中外合作辦學、國際科研合作、中外人文交流等在內的多元化高等教育對外開放機制,但在拓展與深化高等教育對外開放的進程中,仍面臨輸出優質教育資源、吸引優秀留學生來華留學及畢業后在華就業等方面的政策瓶頸,導致在推進高水平高等教育對外開放實踐過程中缺乏充分的政策支撐與指導框架。為此,我國政府部門需要從戰略高度出發,進行系統性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全面推動高等教育對外開放高質量發展。

一是優化頂層設計,推進高等教育國際合作交流。中央和地方政府應當持續優化高水平高等教育對外開放戰略,明確各級主體責任,細化合作目標與任務,促進高等教育對外開放制度、法律與政策協同,以共同發展、互利共贏為目標,構建更加緊密且多元的高等教育國際合作網絡。在逆全球化浪潮下,我國要堅持出國留學工作在高等教育對外開放中的戰略地位,迎接挑戰,砥礪前行。同時,應當注意到前些年我國在學生出國留學、教師國際交流等方面偏重少數國家,國際合作交流對象失衡現象較為嚴重。面對全球格局的巨大變化,我國需要積極調整高等教育對外開放布局,在國際合作交流方面減少對個別或少數國家的依賴,探索與全球更多國家和地區建立廣泛深入的高等教育國際合作交流,以形成更加均衡、更富活力和韌性的高等教育對外開放新發展格局。這就要求政府部門運用前瞻性思維,科學規劃出國留學、來華留學、合作辦學、教師交流、科研合作等多領域的國際合作交流途徑,通過政策引導促進雙向流動與深度合作,增強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影響力、競爭力和話語權。

二是統籌資源,凝聚合力,構建高水平高等教育對外開放協同治理體系。面對外部環境的復雜挑戰,我國政府部門需要發揮強大的資源整合與協調功能,匯聚政府、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社會組織等多方力量,促進信息共通、資源共享與風險共擔,形成跨部門、跨領域的協同治理體系,為高水平高等教育對外開放創造更加開放、包容、高效的外部環境。這不但是高等教育領域的深層次變革,而且是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多維度的系統性工程。與此同時,政府部門還需要積極探索與國際高等教育發展趨勢相契合的協同發展新路徑、新模式。例如,借鑒迪拜自由區教育對外開放的有益經驗,為我國高等教育對外開放提供更有活力的政策環境,建立更完善的教育基礎設施,探索和設立諸如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教育示范區、海南建設國際教育創新島之類承擔教育和科技等特定功能的“教育特區”[42]。在此過程中,政府部門需要強化宏觀調控與政策引導,保障高等教育國際合作項目的質量與效益,為高水平高等教育對外開放注入持續的動力。

(二)深化高校國際化發展戰略,共筑全球高等教育合作交流新篇章

馬金森和羅茲指出,高校及其內部力量作為地方因素的核心組成部分,對高等教育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43]。美國的世界一流大學發展歷程與所在學校的國際化戰略密不可分[44]。例如,哈佛大學秉持“讓哈佛走向世界,讓世界走向哈佛”的國際化辦學理念,提出“同一個哈佛,同一個世界”的發展目標,注重將來自世界各國和地區的優秀學生培養成為在社會各主要領域“改變世界”的卓越領導型人才。當有教授職位空缺時,哈佛大學通常面向全球招聘最優秀學者,以保持該校始終擁有一支頂尖水平的國際化教師隊伍。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近年制定了清晰的國際化發展戰略,大力推進國際合作交流,取得顯著成效。在高水平高等教育對外開放過程中,我國高校的國際合作交流規模持續擴大,形式不斷豐富,邊界不斷拓寬。但我國高校在推進國際合作交流的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如速度、規模與效益之間不均衡,以及教育公平與質量有待提高等。為此,高校需要采取更有效的措施以深化國際化發展進程,促進合作共贏。

一是強化國際資源協同,增強高校人才培養能力與科研創新能力。高校主動拓寬國際合作渠道,不限于與國外知名高校的“點對點”合作,更要構建多層次、多維度的國際合作網絡,通過參與或發起國際或區域高等教育聯盟、高水平國際協同創新平臺等整合全球教學科研資源,增進學校、學科、教師之間的多元合作,促進人才、知識、技術的跨境流動,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國際高等教育生態。例如,浙江大學2018年發起“‘一帶一路’工程教育國際聯盟”,聚焦工程教育領域的合作與創新,通過搭建國際交流平臺,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素質工程科技人才[45]。這一舉措不但有利于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升級,而且能為打造“全球工程教育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展現我國高水平大學發起的國際合作項目在促進全球高等教育發展中的積極作用。我國高校還可以與國外知名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等建立基于共同愿景和利益的戰略伙伴關系,聯合發起國際科研計劃,針對氣候變化、公共衛生、信息技術等關鍵領域的全球性問題開展深度合作,攻克科研難題。

二是提高中外合作辦學質量,鼓勵高水平大學境外辦學。中外合作辦學作為我國高校國際化創新發展的“橋頭堡”,承載著融合中外雙方優勢、培養國際化人才、促進國際合作交流的重任,需要積極拓展合作領域,創新合作模式,深化合作層次。一方面,要加大力度,積極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特別是高水平理工科大學來我國境內辦學或合作辦學;另一方面,要鼓勵我國具備條件的高水平大學走出國門,到境外辦學,設立分校、校區或教育項目。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與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等國際著名大學合作,開展雙碩士學位項目和其他合作項目,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國際學習資源和跨文化交流機會。2023年10月,西北工業大學與阿里·法拉比哈薩克斯坦國立大學合作設立的西北工業大學哈薩克斯坦分校正式啟用[46],這是我國高水平大學第一次在哈薩克斯坦設立分校。該校整合中哈兩所高校的優勢學科與師資,培養適應哈薩克斯坦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高素質理工科人才,促進中哈兩國在高等教育、科技領域的深度合作。為保障中外合作辦學質量,高校需要對標國際權威認證標準,完善內部質量管理體系[47],通過設立專業管理與質量保障機構,敦促相關專業規范和標準的嚴格執行,提高中外合作辦學質量。

(三)推進人才引育模式改革,建設世界高等教育發展新高地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需要一體統籌推進,而科技創新的根本源泉在于人才。面向未來,促進我國高水平高等教育對外開放,關鍵在于構建以高層次人才培養為中心的高等教育對外開放體系,建設世界高等教育發展新高地,吸引并匯聚全球范圍內的優秀人才。高校師生作為高等教育國際合作交流的主要參與者和受益者,其國際化水平的提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

一是以培養為主線、以引進為關鍵、以支持為保障,提升高校教師國際化能力和水平[48]。首先,我國要增強高層次人才特別是高層次科技人才自主培養能力,減少對通過出國留學培養高層次人才的依賴。與此同時,我國要加強高校教師發展體系建設,鼓勵和支持高校教師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國外研修、訪問講學、科研合作等合作交流活動,加強與國外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合作交流,建立跨學科、跨領域的科研共同體,提升教師國際學術交流能力。其次,優化人才引進機制。當前我國海外引才工作仍然存在人才政策落實不到位的情況,沒有充分發揮海外高層次人才在高校教師隊伍建設中的作用。為保障高層次人才“引得進、育得強、用得好、留得住、評得準”[49],需要建立健全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引進機制,依托國家重大人才工程和其他全國性及地方重要人才計劃,吸引和匯聚海外優秀人才,建設海外人才聚集高地,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基礎性、戰略性人才支撐。再次,完善人才引育與高校教師發展支持體系。著力構建高校教師科研資助、生活保障、職業發展等多方面支持體系,加快構建貫穿海外高層次人才發展全周期的服務體系,完善科學合理的高校教師考核評價機制,將參加國際學術會議、承擔或參與國際科研合作課題、參與國際合作交流教育項目、指導培養留學生和開設國際課程等內容納入高校教師考核評價考察維度,引導教師重視國際合作交流。

二是構建現代化留學服務體系,完善出國留學與來華留學工作機制。堅持本土優勢、世界眼光、國際標準,推進人才培養國際化,是在國際坐標中謀劃建設世界高等教育發展新高地的必要內容[50]。構建現代化留學服務體系是服務教育現代化、促進高等教育對外開放質量提升的重要基礎。我國高校需要加強與國際知名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合作,在傳統出國留學教育途徑之外,增設多樣化的留學項目和交流計劃,包括交換學習、短期訪學、雙學位項目、聯合培養等,為學生提供更豐富多元的出國學習機會。當前,來華留學生教育正處于一個歷史性轉折期,從追求規??焖贁U張轉向追求質量穩步提升。為此,我國高校要通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調整專業設置等方式提升留學教育核心競爭力,推進“留學中國”教育品牌建設,改革完善來華留學生招生與培養機制,加強從入學到畢業的全過程質量監控,培養知華友華的高層次人才,構建中國高等教育面向全球開放、深化合作交流的橋梁。

四、結語

國際化影響并塑造著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應對21世紀挑戰的主要力量之一[51]。在經歷探索期、起步追趕期、全面參與期后,我國高等教育對外開放邁向更高水平的中心期[52],在出國留學、來華留學、合作辦學、科研合作、人文交流等方面均取得了突出成就,高等教育對外開放工作邁入主動引領、提質增效的新階段。一方面,通過高水平高等教育對外開放,我國積極借鑒國際先進的高等教育經驗,助力我國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增強高校辦學能力,促進高校師生發展,加快教育強國建設,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另一方面,高水平高等教育對外開放為我國參與全球高等教育多邊合作提供了有效途徑,展現出我國積極履行全球高等教育治理義務、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力量和決心。

推進高水平高等教育對外開放是我國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建設教育強國的客觀要求?!吨泄仓醒腙P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將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列入我國“十四五”時期的目標與任務之中。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國際秩序變革加速推進,我國高等教育對外開放格局面臨轉變與革新。通過高水平高等教育對外開放讓中國聲音“走出去”,始終是我國亟待解決的一個關鍵問題。面向未來,我國高水平高等教育對外開放應當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錨定國家發展的戰略需求,回應新時代的深刻叩問,順應世界變化的發展趨勢,通過主動引領、內外統籌,以更開放的姿態、更明確的藍圖、更寬廣的布局和更精準的措施,為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助推教育強國建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EB/OL].(2024-07-21)[2024-09-17].https://www.gov.cn/zhengce/202407/content_6963770.htm?sid_for_share=80113_2.

[2] 伍宸.“教育對外開放”與“高等教育國際化”: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國際教育專業委員會首屆學術年會會議綜述[J].教育發展研究,2017(3):81-84.

[3] 全球化智庫.中國留學發展報告藍皮書(2023—2024)[EB/OL].(2024-02-26)[2024-09-05].http://www.ccg.org.cn/archives/84327.

[4] 潘奇.“十四五”期間中國教育對外開放:提質增效與路徑創新[J].教育發展研究,2020(23):43-49.

[5] 李一,曲鐵華.新加坡“環球校園”計劃政策透析[J].中國高等教育,2018(5):61-63.

[6] 教育部.全方位教育對外開放局面進一步形成,深入參與全球教育治理:“十三五”教育國際影響力邁上新臺階[EB/OL].(2020-12-23)[2024-09-05].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0/52834/mtbd/202012/t20201223_507073.html.

[7] 周浩波,單春艷.地方“雙一流”建設高校國際化的新起點與新思路[J].中國高教研究,2020(12):69-74.

[8] 范皚皚,柴亦林,季楚煊.學生國際流動的影響因素及策略選擇:基于中央高校與地方高校比較的視角[J].中國高教研究,2022(7):15-22.

[9] 教育部.教育部辦公廳關于批準部分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終止的通知[EB/OL].(2018-06-19)[2024-09-05].http://www.moe.gov.cn/srcsite/A20/moe_862/201807/t20180705_342056.html.

[10] 涂端午.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轉型、挑戰及策略[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9(4):19-26.

[11] 教育部.“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EB/OL].(2021-03-13)[2024-10-14].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2021/2021_zt01/yw/202103/t20210314_519710.html.

[12] 新華社.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的主旨講話(全文)[EB/OL].(2023-03-15)[2024-09-14].http://m.news.cn/2023-03/15/c_1129434162.htm.

[13] 蔣凱.高等教育對外開放的挑戰與戰略選擇[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0(12):28-37.

[14] 楊啟光.高水平教育對外開放:現實邏輯、基本特征與實踐路徑[J].南京社會科學,2023(7):113-124.

[15] 北京大學現代化研究中心課題組,王浦劬,尹俊,等.習近平關于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論述研究[J].國家現代化建設研究,2024(3):5-29.

[16] 人民網.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而奮勇前進[EB/OL].(2024-08-26)[2024-09-03].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24/0826/c117092-40305850.html.

[17]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關于中國式現代化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3:298-299.

[18] 光明網.在教育強國建設中充分發揮高等教育龍頭作用[EB/OL].(2023-06-27)[2024-08-29].https://news.gmw.cn/2023-06/27/content_36655222.htm.

[19] 中共中央.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EB/OL].(2024-07-21)[2024-09-10]. https://www.gov.cn/zhengce/202407/content_6963770.htm?sid_for_share=80113_2.

[20] 教育部.以教育強國建設為中國式現代化強基賦能[EB/OL].(2023-11-14)[2024-09-05].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8/202311/t20231114_1090495.html.

[21] 中國教育新聞網.闊步邁向教育強國:新中國成立75周年教育事業發展成就綜述[EB/OL].(2024-09-30)[2024-10-05].http://www.jyb.cn/rmtzgjyb/202409/t20240930_2111252267.html.

[22] 中共中央.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朝著建成教育強國戰略目標扎實邁進[EB/OL].(2024-09-10)[2024-09-12].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9/content_6973522.htm.

[23] 中國教育新聞網.以高水平對外開放助力教育強國建設[EB/OL].(2024-04-16)[2024-09-07].http://www.jyb.cn/rmtzcg/xwy/wzxw/202404/t20240416_2111181684.html.

[24] 蔣凱,楊體榮.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內涵辨析與實現路徑[J].當代教育與文化,2021(5):1-10,125.

[25] 教育部.教育部:各級教育普及程度達到或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EB/OL].(2022-09-27)[2024-09-12].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jyzt_2022/2022_zt09/15sj/15sj_sjcx/202210/t20221009_668360.html.

[26] 教育部.2023年我國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4763.19萬人[EB/OL].(2024-03-01)[2024-09-07].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4/55831/mtbd/202403/t20240301_1117760.html.

[27] 中國新聞網.教育部:我國已建成世界規模最大且有質量的教育體系[EB/OL].(2024-09-26)[2024-09-12].http://www.chinanews.com.cn/edu/2024/09-26/10292636.shtml.

[28] Yang R.China’s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The Barrier Within[J].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2020(103):14-16.

[29] 韓亞菲.中國高校國際化發展新動向:基于北京大學燕京學堂、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案例的分析[J].教育學術月刊,2017(5):14-19.

[30] 北京大學新聞網.解碼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BIOPIC)[EB/OL].(2018-08-03)[2024-09-03].https://news.pku.edu.cn/xwzh/129-303860.htm.

[31] 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中美深度脫碳技術創新與政策”三期項目甲烷沙龍成功舉辦[EB/OL].(2024-03-29)[2024-09-03].https://iccsd.tsinghua.edu.cn/news/news-566.html.

[32] 王一兵.中國大學的國際化:一桿標尺和一張路線圖[J].高等教育研究,2011(4):1-5.

[33] 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若干意見》[EB/OL].(2016-04-29)[2024-09-10].https://www.gov.cn/zhengce/2016-04/29/content_5069311.htm.

[34] 中國教育新聞網.深刻認識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的重大意義[EB/OL].(2023-06-12)[2024-09-05].http://www.jyb.cn/rmtzgjyb/202306/t20230612_2111054574.html.

[35]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大力推進新時代人才工作高質量發展20條[EB/OL].(2023-03-09)[2024-09-09].https://www.ruc.edu.cn/news/focus/70849.html.

[36] 四川大學.助力青年教師成長:《四川大學關于促進青年教師成長的若干措施》解讀[EB/OL].(2024-05-22)[2024-09-03].https://scu.edu.cn/info/1207/28494.htm.

[37] 西蒙·馬金森.作為學生自我塑造的高等教育[J].王曉娜,譯.蔣凱,許心,校.教育研究,2020(1):86-97.

[38] 李玥忞,張應強.高等教育在地國際化:學術趨向與實踐內涵[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24(4):92-103.

[39] Concei??o,P.(ed.).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21-22:Uncertain Times,Unsettled Lives:Shaping our Future in a Transforming World[R].New York:UNDP,2022:178.

[40] 張俊宗.教育國際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力量[J].高校教育管理,2020(2):21-28,36.

[41] 張應強,姜遠謀.后疫情時代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向何處去[J].高等教育研究,2020(12):1-9.

[42] 闞閱,盧宇崢.一個“例外空間”:迪拜自由區教育對外開放的制度、舉措與啟示[J].教育發展研究,2024(5):51-59.

[43] 李夢洋,蔣凱.全球化時代高等教育的一面透鏡:全球-國家-地方能動模型評析[J].現代大學教育,2019(6):1-9,112.

[44] 王英杰.廣義國際化與世界一流大學建設[J].比較教育研究,2018(7):5.

[45] 浙江大學新聞辦.“一帶一路”工程教育國際聯盟在杭州成立[EB/OL].(2018-11-11)[2024-07-21].http://www.news.zju.edu.cn/2018/1111/c5216a891421/pagem.psp.

[46] 西北工業大學.新華社報道我校哈薩克斯坦分校建設進展[EB/OL].(2024-06-03)[2024-08-19].https://www.nwpu.edu.cn/info/1198/86938.htm.

[47] 汪穎,郭強.教育強國背景下“雙一流”建設高校中外合作辦學問題窺探與優化路徑[J].高校教育管理,2023(6):114-124.

[48] 李翔宇.新時代我國高等教育對外開放質量提升:價值、挑戰與路徑[J].當代教育與文化,2022(4):105-111.

[49] 中國教育新聞網.筑好開放合作新高地:代表委員熱議如何堅定推進高水平教育對外開放[EB/OL].(2024-03-11)[2024-09-14].http://www.jyb.cn/rmtzgjyb/202403/t20240311_2111165443.html.

[50] 中國教育新聞網.建設高等教育發展新高地[EB/OL].(2019-04-18)[2024-09-09].http://www.jyb.cn/rmtzgjyb/201904/t20190418_226165.html.

[51] 簡·奈特.激流中的高等教育:國際化變革與發展[M].劉東風,陳巧云,譯.蔣凱,校.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1.

[52] 徐小洲,闞閱,馮建超.面向2035:我國教育對外開放的戰略構想[J].中國高教研究,2020(2):49-55.

High-Level Opening up of Higher Education to the World:

Rationales, Missions, and Promotion Paths

JIANG Kai" ZHU Shirong

Abstract: China has always adhered to the strategy of expanding and deepening the all-round opening-up strategy covering education, and is committed to building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of opening up of higher education to the world in a more all-rounded, broader, multilevel and proactive manner to contribute China’s wisdom and strength to build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humanity. The global environment, innovation demand, and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are the practical rationales behind China’s high-level opening up of higher education to the world. By strengthening the government’s macro leadership, deepening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romoting the reform of talent attraction and cultivation mode, the high-level opening up of higher education to the world can better realize its responsibilities in assisting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promoting to build a strong national system in education, enhancing the ability of universities to run schools, serving the development of faculty and students in universities, and promoting exchanges and mutual learning among civilizations, and facilitating the opening up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following to paralleling, and even leading.

Key words: opening up of higher education to the world; high-level opening up of higher education to the worl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building a strong national system in educati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責任編輯" 黃建新)

猜你喜歡
交流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華人時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如此交流,太暖!
科教新報(2022年12期)2022-05-23 06:34:16
題解教育『三問』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軟件工程教育與教學改革
軟件導刊(2022年3期)2022-03-25 04:44:48
加強交流溝通 相互學習借鑒
今日農業(2021年14期)2021-10-14 08:35:28
“雙減”如劍,“體外教育”何去何從?
當代陜西(2021年15期)2021-10-14 08:24:24
周櫻 兩岸交流需要更多“對畫”
海峽姐妹(2020年8期)2020-08-25 09:30:18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交流&イベン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传媒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国产国模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精品成人啪精品视频| 国产在线观看成人91| 色婷婷成人| 国产精品入口麻豆| 国产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在线网|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 国产精品美乳|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导航| 1024你懂的国产精品|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黄色| 亚洲大尺度在线| 青草午夜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91在线播放国产| 999精品免费视频| 99久久免费精品特色大片| 亚洲香蕉在线| 2021国产在线视频| 亚洲第一极品精品无码| 日本高清有码人妻| 婷婷色狠狠干| 亚洲欧美自拍视频| 国产在线日本| 亚洲成人精品在线| 日本爱爱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午夜小视频| 国产福利免费观看| 这里只有精品在线播放| a毛片在线| 2021无码专区人妻系列日韩| 韩日免费小视频|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8|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2020| 毛片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网站| 国产国产人免费视频成18| 亚洲不卡av中文在线| 亚洲无线一二三四区男男| 亚洲人成影视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色婷婷| 亚洲第一成网站|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专区久久| 亚洲第一福利视频导航| 国产福利在线观看精品| 天堂av综合网| 国产乱视频网站| 亚洲一道AV无码午夜福利| 欧美精品H在线播放| 欧美日韩第二页| 国产男女XX00免费观看| 黄色网站不卡无码| 香蕉久久国产精品免| 在线观看亚洲天堂| 欧美精品1区| 国产精品漂亮美女在线观看| 日韩欧美高清视频| 99这里只有精品在线| 自拍偷拍欧美日韩|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亚洲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六月婷婷激情综合| 九九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你懂的在线观看| 香蕉精品在线| 丁香五月婷婷激情基地| 国产成人福利在线| 国产呦视频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9cao视频精品| 亚洲一区网站| 国产制服丝袜91在线| 久草性视频| 青青热久麻豆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视频免费网站| 狠狠色成人综合首页| 美女一级免费毛片| 91丝袜在线观看| 精品超清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自在现线最新|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