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建設是國家教育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增強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關鍵任務。在全球教育格局中,中國已經構建起具有自身特色的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建設邏輯向度,形成了獨特的理論體系、價值取向、戰略布局與制度框架,但仍然面臨頂層設計不足、戰略服務不多、理論供給不夠、國際影響不大的現實問題,亟須從政策設計、戰略站位、知識體系、數字變革等方面進行全面革新,增強高等教育國際化在國家教育、科技、人才戰略中的獨特貢獻。作為關乎中國式教育現代化整體戰略布局的系統工程,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建設要積極承載起服務國家現代化建設、推動科技進步、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任,從而提升我國在全球教育競爭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關鍵詞:高等教育國際化;教育對外開放;教育強國;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
中圖分類號:G640"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672-0717(2025)01-0040-11
高等教育對外開放是堅持我國對外開放基本國策、貫徹黨中央教育強國部署的重要組成與必由之路。在構建具有強大影響力、競爭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進程中,中國高等教育通過立足于國內教育改革與發展、國情與教情實際,在平衡本土與全球、自主與借鑒、傳統與創新等多重張力之時,也在推動著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建設,使之成為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大舉措。當前,基于理論、價值、戰略和制度四大邏輯向度,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建設得以系統推進,卻依舊在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背景下面臨著諸多困境。為此,我國必須加快探索建設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的創新策略,在全球高等教育競爭與合作中破解僵局、占據主動,充分實現高等教育開放之于教育強國建設、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之于社會主義強國建設的戰略推動作用。
一、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建設的邏輯向度
在黨中央“推進高水平教育對外開放”的戰略部署下,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建設走出了一條漸趨完善的本土化發展道路,逐步構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建設理論邏輯、價值邏輯、戰略邏輯與制度邏輯。
(一)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建設的理論邏輯
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理論是對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建設的系統化理性認知,主要包括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建設的內涵與本質兩方面。
首先,從內涵來看,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建設圍繞高等教育國際化這一核心概念展開。盧鐵城、謝安邦結合當前相對成熟的高等教育國際化理論指出,“高等教育對外開放”與“高等教育國際化”有相似內涵,在要素層面都包含學生、教師、學者、學術資源的流動,不同國家院校之間的合作,對待國際化的態度與全球意識形成,以及高等教育對整個國家在國際范圍內的影響等[1]。作為教育對外開放的核心組成部分,高等教育對外開放被嵌于不同時代與不同主體的發展背景中,其內容、形式和程度存在諸多差異。在當今的全球化時代,隨著科技與人才成為競爭、合作與發展核心議題,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建設也面臨著新的期待。2024年駐外使領館教育工作會議指出,建設教育強國和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對教育對外開放提出了更高要求,應將其置于國家發展戰略、教育強國建設、對外工作大局、國內經濟社會發展的更高層面,深入思考“世界教育,中國何為”“教育強國,開放何為”等時代課題[2]。
其次,從本質上講,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建設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緊密相連。教育強國是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先導,高等教育的影響力、競爭力及其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力,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所在[3]。世界強國無一不是教育強國,也是世界重要教育中心。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指出,高質量教育資源、前沿研究和創新能力、國際化教育環境、全球合作及影響力,是中國成為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的關鍵因素[4]。統籌“引進來”和“走出去”、參與全球教育治理、推進“留學中國”品牌建設,是建設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的必由之路[5]。由此可見,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內在關聯體現在三大層面:一是作為強國特征與標準的高等教育國際化,具體表現為高等教育國際化目標與水平;二是作為強國建設手段與路徑的高等教育國際化,具體表現為高等教育國際化能力與舉措;三是與強國建設彼此依賴、相互伴隨、協同共進的高等教育國際化,具體表現為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生態系統[6]。
(二)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建設的價值邏輯
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價值是引領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建設滿足不同領域不同需要的主觀立場,主要起源于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理念,并體現在文明與文化兩大維度。
首先,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建設理念是國際化目的、內容、途徑和方法在國家層面的深層觀念,為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建設提供重要的精神先導與動力支持。張應強通過梳理高等教育的全球歷史指出,20世紀以來盛行的“基于地理疆域”的國際化理念曾一度導致文明與文化間的高等教育發展格局僵化、心態失衡;而新興的“基于全球化時空思維”的國際化理念,則致力于打破這種僵化格局,通過聯合全人類知識創新來塑造可持續未來。這一理念既體現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教育作為“全球共同利益”和“新的社會契約”倡議中,也反映在我國提出的一系列全球發展倡議及高等教育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中[7]。徐小洲等學者進一步指出,新時代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必須回應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發展需要,以“平等、合作、共建、共享”為核心價值訴求,才能有效應對時代難題、把握轉型機遇[8]。
其次,在新理念指引下,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建設彰顯了推動全球包容互鑒、合作發展的文明價值。2023年,全球文明倡議面向世界發起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的共同倡導[9]。作為知識傳承與創新的重要載體,高等教育通過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推動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意識形態、不同歷史文化、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實現利益共生、權利共享、責任共擔,為應對全球挑戰提供公共產品、貢獻中國智慧[10]。與此同時,國家間、文明間的相互理解、尊重與信任,也為高等教育國際化及其貢獻的可持續提供了重要前提,為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建設構筑了重要根基。
最后,基于新理念的指引,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建設蘊含著增強中國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的文化價值。作為文化闡釋與理念傳播的關鍵鏈條,高等教育國際化肩負著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與中國教育的使命,承擔著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戰略任務[11]。在實踐層面,中國高等教育通過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經驗、發出中國聲音,推動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代表的中國理念,從倡議發展為國際共識,從構想轉化為全球公共產品。同時,文化軟實力與教育硬實力相生互構,中國在國際教育體系長遠制度安排中的話語聲譽,以及在國際教育多元資本市場中的競爭實力,也是我國建設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的關鍵砝碼[12]。
(三)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建設的戰略邏輯
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戰略是對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建設長遠重大問題的全局性謀劃指導。作為教育、科技、人才的結合點,高等教育及其國際化在我國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統籌部署中,具有關鍵的戰略定位。
首先,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具有較高的國際化水平是世界一流大學與學科的共同特征[13]。在教育強國建設的戰略布局中,高等教育通過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高水平國際合作項目打造優質教育平臺,同時依托國際化課程體系建設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增強國際學生的歸屬感與本土學生的全球勝任力。此外,高等教育憑借其龍頭作用,能夠為不同階段、不同類型的教育領域國際化發展作出示范,在推動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中國教育開放格局的同時,也能夠推動教育質量整體提升,增強我國教育的國際影響力與話語權。上述功能定位相互交織、協同發力,鋪就了教育強國建設的必由之路,形成了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建設的基本布局。
其次,建設科技強國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動力工程,優質的國際合作網絡是中國建設世界重要科學中心與全球創新高地的關鍵支撐[14]。在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背景下,高等教育一方面能夠通過建設跨國聯合實驗室與實施大型國際科學計劃,組織互利共贏的科技合作,有力推動前沿科學突破與共同難題解決;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支撐下的多元開放國際科創網絡,還能夠高效應對潛在的科技封鎖挑戰,構建可持續的韌性創新生態。近年來,中國已成為全球PCT國際專利申請量最大來源國,國際科技合作論文從2012年的4萬多篇增至目前的14萬多篇[15],這一增長在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的科研合作中尤為顯著[16]。這些成果表明,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建設正在不斷夯實我國科技強國建設的根基,在賦能本土知識創新與科技發展自立自強的同時,也推動了全球知識生產與技術發展的包容正義,引領打造更加均衡的國際科技創新格局。
最后,建設人才強國是中國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支撐工程,其根本在于匯聚和培育高水平人才,尤其是國際一流人才[17]。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戰略部署,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建設能夠在人才培育、集聚與發展三個層面進行統籌推進:一是對標世界一流教育資源,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升創新人才自主培育能力;二是構筑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平臺,完善人才引育機制,推動科創中心向全球人才匯聚高地轉變;三是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發展環境,在人才評價、使用和激勵等方面實現創新突破[18]。通過優化培養體系、深化引才機制、創新治理模式,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建設能夠為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推動國家高質量發展總結國際經驗、作出創新示范。
(四)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建設的制度邏輯
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制度是政策體系、組織機構與基礎設施的有機統合,通過規范化機制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戰略落地實施[19]。其制度邏輯具有兩個重要維度:一方面體現為對內生本土發展重心的強化,另一方面呈現出向提質增效發展趨勢的轉型。
首先,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建設的制度邏輯以“立足本土、回應本土、服務本土”為發展重心,并在此基礎上追求三重關系的動態協調:傳統與現代的融合發展、在地與全球的互動共生、“引進來”與“走出去”的雙向互促。這種制度建設以現代性與傳統性共振、本土化與全球化共融為價值引領,致力于構建耦合中國特色與世界一般邏輯的高等教育國際化規則體系[20]。海南自貿港的“教育開放特區”建設是這一制度邏輯的創新實踐。自2018年以來,海南通過創立“中外合作辦學部省聯審聯批”新模式,成功引進首個境外高校獨立辦學項目——海南比勒費爾德應用科學大學,并圍繞國家戰略需求推進國際教育創新島建設,實現了高等教育對外開放與區域經濟的協同發展,為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21]。
其次,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建設的制度邏輯正經歷從粗放型外延式發展向精細化內涵式發展的轉變[22]。作為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建設的關鍵溢出效應與重要商業立場,這一轉型趨勢在我國教育服務貿易,尤其是留學生教育領域表現尤為突出。2010年至2020年,教育部先后出臺《留學中國計劃》《來華留學生高等教育質量規范(試行)》《中國政府獎學金工作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來華留學制度正從“強政府—弱高校—微市場”向“監管型政府—主力型高校—靈活型市場”轉變[23]。與此同時,教育數字化轉型也為中國引領國際數字教育合作與全球教育數字治理開辟了新賽道,通過構建多元主體參與的數字平臺網絡,中國高等教育在拓展市場競爭力、國際影響力方面迸發出了前所未有的蓬勃發展動能[24]。
為更明確地厘清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建設的內涵邏輯,本文繪制了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建設的邏輯向度框架圖(見圖1),橫、縱兩個方向的邏輯鏈條共同闡釋了“何為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的問題。從橫向看,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建設包含理論、價值、戰略與制度四大邏輯支柱,共同構建了其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內在關聯。其中,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建設的理論邏輯系統說明了這一關聯的直接形式: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以國際化能力為中介、以國際化水平為表現,體現了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建設既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內涵,又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重要推力;與此同時,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所具備的發展實力與現象規律,又與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的發展與現象雙向交織,共同構建了高等教育對外開放能力建設、水平提升的良好生態。從縱向看,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建設理論邏輯進一步延伸出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價值邏輯、戰略邏輯與制度邏輯及其內在要素:在價值邏輯層面,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具有理念、文明、文化三方面的關鍵貢獻;在戰略邏輯層面,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深嵌于教育、人才、科技強國的統籌部署;在制度邏輯層面,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注重質量與效率、本土與國際的規范平衡。
二、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建設的現實困境
高等教育國際化是高等教育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和實踐路徑,在高等教育現代化進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5]。然而,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建設仍面臨諸多挑戰:一方面源于外部國際環境的深刻變化,另一方面來自內部制度設計、戰略規劃、資源配置等方面的結構性短板。只有正視這些困境,我們才能在全球教育競爭中化挑戰為機遇,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建設宏偉藍圖早日實現。
(一)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建設的頂層設計不足
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建設頂層設計是統籌全局、謀篇布局的核心環節。在世界政治格局、社會經濟發展、生態環境、人口結構等多方面均加速變革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國際化面臨更加動蕩的發展環境與更加復雜的挑戰,這就進一步凸顯了國家層面統籌規劃的重要性[26]。然而,當前我國在政策文件、戰略規劃、機構設置等多方面的欠缺,制約了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建設整體戰略的深入推進,影響了教育強國建設的系統性、協調性和長遠性布局。
首先,現行政策文件對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建設欠缺針對性,宏觀指導層面缺乏明確的頂層設計,制度保障尚不完善,面向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建設的具體政策布局仍顯滯后。尤其是在全球教育競爭加劇、國際教育格局深刻變革的背景下,對于如何提升在國際高等教育領域的引領力與話語權,我國尚未形成系統性、前瞻性的政策體系。這一政策空白導致我國高校在國際化建設中缺乏清晰的發展目標和行動指南,無法有效協調配置資源與多方力量,制約著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建設縱深發展。當下世界各國高等教育國際化均向制度化范式轉換[27],而我國仍缺乏針對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建設的專門法律法規和配套政策,在國際化人才引進、國際科研合作、跨國學術交流等方面的制度設計尚未形成操作性強、針對性足、匹配性高的支持體系。
其次,相關戰略規劃和體系機制的缺失進一步制約了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建設的全面推進,具體表現為關于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戰略的詳細闡述和具體操作路徑不足。許多涉及高等教育強國的政策文件雖然強調國際合作和資源引進,但就如何實現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建設的戰略性突破,如何從“學習跟跑”逐步轉向“并跑領跑”[28],相關論述仍缺乏理論深度和實踐可操作性。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建設在執行過程中面臨戰略缺位,難以形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創新模式。同時,當下評價體系和監測機制的不匹配也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建設進程,比如評價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建設成效時,仍然以傳統本土教育質量標準為主,忽視了國際化指標的設計與監測。高校在制定國際化戰略時就容易缺乏明確的全球目標和績效考核標準,直接導致高校國際化工作碎片化、形式化,難以形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化高等教育品牌。
最后,我國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建設的專門協調機制尚未完全建立,在組織架構層面未能形成有效合力。世界高等教育強國普遍優先建立系統性的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協調機制,推動國家教育資源在全球范圍內高效配置,進而形成強大的高等教育國際化競爭力。而我國在這方面尚未形成統一的戰略指揮和協調體系,在高等教育國際化合作的戰略協調能力、政策執行力度和資源整合水平上仍與世界先進水平存在差距。同時,現有的高等教育國際化工作仍然由多個機構分散管理,缺乏專門的跨部門協調機構,這種分散的管理模式已經無法滿足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建設的內在需求,在跨部門整合與調度過程中可發揮的效能有限,外化表現為高等教育國際化資源利用效率不高,國際化合作項目落地難度較大,甚至在一些領域還存在多頭管理、資源浪費的情況。
(二)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建設的戰略服務不多
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實踐普遍追求與國際“接軌”,而較少對引進的“先進”經驗進行本土化改造[29],進而在服務其他國家戰略需求方面表現不夠突出,尚未充分發揮其應有的支撐作用,未能有效助力高等教育體系與國家發展戰略的深度融合。
首先,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服務于國家科技創新和人才戰略的獨特性貢獻尚顯不足。在全球科技競爭日益加劇的形勢下,知識創新能力不足的國家普遍處于弱勢[30],創新驅動已成為決定國家未來發展格局的關鍵變量。高等教育國際化作為創新體系的重要支撐,理應通過引進國際先進科研資源、培養國際化創新人才、推動國際科研合作等有效方式,助力國家創新戰略實施。然而現階段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在這方面的戰略服務功能尚未得到充分體現。無論是在國際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還是在跨國科技合作平臺建設上,我國都未形成體系化、可持續的發展模式,在全球科技競爭中的人才儲備和技術創新能力未完全匹配國家需求。
其次,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服務于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升和國際話語權構建方面仍顯薄弱,在推動國家文化輸出、增強文化影響力方面尚未取得突破性進展。雖然近年來孔子學院等文化推廣平臺推動了中國文化在海外的廣泛傳播,但整體效果卻不盡如人意。西方發達國家已形成通過高等教育系統性輸出價值觀和文化軟實力的輸出通道,實現了對全球文化話語權的深度控制。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在這一領域的戰略服務不足,直接影響了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升,進而制約了國際社會對中國文化和價值觀的認同水平。
再次,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服務于解決國家重大社會問題的作用未能有效發揮。隨著我國進入人口老齡化與少子化并存的新階段,如何應對勞動力供給減少、老齡化社會帶來的社會保障壓力,已經成為國家發展的重大挑戰。高等教育國際化應通過優化國際人才引進機制,推動國際化人才培養,緩解國內勞動力結構失衡,進而為國家社會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以高質量、高水平的高等教育支撐國家建設發展戰略[31]。然而,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在應對人口結構變化、教育公平與高等教育普及化等社會結構性變化方面的貢獻相對有限,缺乏相應的戰略布局和政策支持。
最后,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未能充分服務于國家經濟轉型升級需要。一方面,高等教育強國既是一個規模概念,也是一個質量范疇[32],高等教育國際化作為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動力,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推動產業鏈升級、增強經濟國際競爭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現階段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與經濟轉型的契合度不高,尤其是在新質生產力、綠色發展、數字經濟等新興領域的貢獻不足。另一方面,全球教育市場化程度不斷提升,發達國家已經通過國際學生市場、教育出口等多種途徑實現了高等教育對經濟發展的直接貢獻。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市場化程度較低,國際學生招收規模和生源質量尚未達到世界一流水平,沒有形成通過教育輸出帶動經濟增長的有效模式。
(三)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建設的理論供給不夠
國際化和開放性是高等教育活動的本質[33],但沒有堅實的理論支撐,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建設將難以在全球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建設的理論體系構建未能充分匹配國際化發展的現實需要,尚未形成系統、深刻、具有指導性的理論框架。
首先,關于“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的概念界定和內涵闡釋尚不清晰。雖然近年來我國在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建設領域的研究數量有所增加,但學界對“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的研究仍然較為零散。盡管部分學者提出了相關概念,但關于“何謂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其應具備哪些核心特征,以及如何在全球教育體系中確定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地位等問題,仍缺乏深入的理論探討和嚴謹的學術定義。同時,研究成果在實際操作中轉化率不高,理論研究與實踐應用之間存在較大脫節,未能為高校和教育管理部門提供具有操作性的政策建議和實踐指導。理論供給薄弱和成果轉化不力導致理論研究未能有效支撐實際的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建設,無法為國際化進程提供系統性學術支持。
其次,關于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建設的理論創新動力不足,無法在國際層面形成有效的學術輸出。我國現代高等教育受清朝末年西學東漸、洋務運動等歷史境況的影響,具有典型的“后發外生”特征[34]。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研究更多集中于如何學習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經驗,如何提升國際化水平以跟上全球教育發展步伐,而缺乏從中國自身發展實際出發,構建具有中國特色、時代特征、世界水準、自主創新的高等教育國際化理論體系。特別是在全球教育領域經歷深刻變革的大背景下,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理論水平和全球傳播能力與世界高等教育強國仍有較大差距,學界對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如何擺脫“跟跑”局面、邁向“并跑領跑”的理論探索尚未深入開展,使得我國無法有效占據國際高等教育話語權制高點,亟須學者以中國教育問題為導向開展研究活動,形成學術成果[35]。
最后,當前理論研究還未形成與國家發展戰略相匹配的學術體系,更多聚焦于“教育強國”和“高等教育強國”,而未能將“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的研究納入整體理論框架中加以系統闡述。教育強國和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的研究成果,雖然為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建設提供了理論借鑒,但在本質上存在差異。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建設不僅要求解決國內教育發展的核心問題,還要在國際舞臺上承擔更為復雜的角色與使命,超越教育對外開放,更多強調如何通過教育輸出、文化傳播、人才培養等方式實現國家發展戰略全球延伸。當前理論研究未能與國家戰略需求形成有效對接,未能從戰略高度為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支持。尤其是高等教育國際化應在“一帶一路”倡議、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等重大國家戰略中發揮重要作用,但相關理論研究卻缺乏相應的深度和廣度。如何通過國際合作提升國家整體教育水平,如何通過國際交流傳播中國教育理念與模式,如何利用國際資源服務國家戰略,這些問題在現有的理論框架中均未得到充分解答。
(四)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建設的國際影響不大
高等教育強國應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36],國際影響力決定我國能否在全球高等教育發展中發揮領頭羊作用。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影響力相對不足,主要體現在教育軟實力、國際吸引力和全球話語權等方面與全球教育強國仍存在差距。
首先,從全球高等教育體系競爭格局來看,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軟實力有待進一步增強,文化吸引力尚需進一步提升,這有賴于我國在高等教育國際化領域的制度設計與文化輸出。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國際形象和品牌影響力相對較弱,未能形成具有廣泛國際影響的教育模式和品牌效應。雖在硬件設施、教育資源等方面實現了快速提升,但教育軟實力積累較為緩慢,中國高等教育在國際上尚未形成廣泛的文化認同和影響力,對高層次國際人才吸引力薄弱。通過高等教育推動國家文化走出去,增強國家在全球范圍內的文化軟實力,是發達國家在高等教育國際化過程中長期堅持的戰略。美英通過高校文化交流項目、全球學術合作和全球校區擴展,有力推動了本國文化在世界范圍傳播。而我國在這一領域的國際影響力相對有限,整體認同度仍需進一步提高,需要拓展文化傳播渠道。國際學生流入就是中國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展示我國開放、多元、包容社會形象的重要途徑。盡管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三大留學目的地國,但在吸引全球頂尖學者和優秀學生方面表現不夠突出。近年來我國通過一系列政策措施擴大了來華留學規模,但仍以“一帶一路”等區域性合作為主,未能在全球范圍內實現廣泛覆蓋,亟須憑借國家政策支持與引導,逐步從“接受者”向“輸出者”和“提供者”轉型,積極推動國際化向外向型方向發展,在對內與對外之間尋求平衡[37]。
其次,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在全球話語權爭奪中尚處于相對弱勢地位。話語權強弱不僅取決于在國際教育事務與全球教育治理中的參與度,還體現為能否通過教育國際化體系輸出正確價值觀、制度優越性和文化影響力。當下,全球高等教育主導話語權仍然由歐美發達國家把控,特別是在國際學術組織、教育評估標準、全球教育治理等領域,先發國家擁有強大的話語主導地位。我國雖在部分國際教育事務中扮演了積極角色,但在全球教育治理中仍然難以與西方國家抗衡。在國際教育排名、評估體系等關鍵領域,我國高等教育的標準和模式尚未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認可。我國高校科研成果雖在數量上不斷增長,但在質量和學界影響力方面與頂尖高校仍有差距,特別是核心領域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發表的科研成果比例較低,限制了我國學術研究在全球范圍內的傳播,影響了中國高校在國際學術界的地位,削弱了我國高等教育體系在全球教育領域的競爭力。
三、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建設的路徑創新
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建設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以創新為導向,以改革為動力,全面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建設邁向新階段。面對全球教育競爭日趨激烈的形勢,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建設必須立足于中國特色,主動對接全球教育發展大勢,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全球引領力的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模式。
(一)完善高等教育國際化政策設計,提升高等教育國際化制度支撐
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建設的根本保障在于健全的政策制度設計。要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高質量發展,必須強化政策引領、優化制度保障,確保高等教育國際化各項措施能夠落地見效。
首先,構建與國際接軌、適應中國國情的政策體系,打造堅實的制度基礎,是推進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建設的首要任務。一方面,應進一步完善國家層面的高等教育國際化政策頂層設計。我國在高等教育國際化政策體系方面已有一定積累,但在具體操作層面仍存在政策碎片化、條塊分割等問題,亟須統籌規劃各類國際化政策,形成完整政策閉環,確保政策的協調聯動。另一方面,要加快出臺專門針對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建設的法律法規,通過立法明確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建設的目標、任務、措施和評價機制,保障其長期性、穩定性、權威性,確保在國際教育合作、跨國人才培養、國際學術交流等方面有法可依、依法推進。
其次,充分發揮地方政府在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中的聯動作用,通過制度創新提升高等教育執行力。一是中央政府在宏觀政策層面進行頂層設計,地方政府則根據本地區高等教育發展實際需求,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國際化支持政策。二是經濟發達地區和區位優勢顯著地區通過地方財政支持國際合作項目和留學生計劃,推動當地高校成為全球教育網絡重要節點,形成與國家主體功能區戰略相適應的區域發展新格局[38]。三是在教育資源分配、資金使用、教師評估、科研項目管理等領域引入國際化制度設計,推動高等教育管理體制全面革新,形成中央與地方相結合的多層次、廣覆蓋的國際化教育生態系統和政策模式。
最后,推動高校、科研機構、企業和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國際合作,打通產學研結合的國際化通道,助力跨國教育合作與項目管理。一是推動更多企業參與國際化教育資源的開發利用,為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建設提供多元化資源保障。二是加強對跨國教育合作項目的全流程管理,確保項目可持續發展。三是完善中外合作辦學的監督與評價機制,確保合作項目符合國際化辦學的高標準、高質量要求,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四是形成“政府—高校—科研機構—企業”四位一體的協同發展機制,實現高等教育國際化跨越式發展,提升中國高等教育在全球的制度競爭力和影響力,確保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建設在制度框架內有序推進,助力我國早日實現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戰略目標。
(二)提高高等教育國際化戰略站位,增強高等教育國際化獨有貢獻
教育與國家戰略發展緊密相關是世界范圍內的普遍規律[39],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建設必須站在國家戰略全局的高度,著眼于推動國家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的偉大戰略目標,主動融入國家戰略大局,充分發揮高等教育國際化在國家現代化建設中的獨特作用。這不僅是對外開放的內在需求,更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和提升國家競爭力的必然選擇,旨在確保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與國家現代化建設同步推進、相輔相成。
首先,進一步增強高等教育國際化在教育強國戰略中的獨特貢獻,通過教育對外開放提升我國全球教育治理話語權。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不僅是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也是推動全球教育發展格局變革的關鍵力量。我國應積極加強與世界一流高校在教育治理、課程建設、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的深度交流合作,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化教育體系;同時進一步推進與國際組織密切合作,參與全球教育治理體系的規則制定、標準建設和機制搭建,推動構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國際教育秩序。總之,不僅要在國際教育政策制定中發出中國聲音,更要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標準中國化,為全球教育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其次,進一步增強高等教育國際化在科技強國戰略中的獨特貢獻。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求高等教育作為科技創新的源頭活水,通過國際化手段推動科技創新全球合作,吸引和培養具備國際競爭力的拔尖創新人才。我國亟須加快國際科研合作、深化與世界一流高校和科研機構的戰略聯動,推動我國科技成果在全球轉化應用。特別是在生物技術、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前沿科技領域中引進國際一流科研團隊和先進技術,努力成為全球科技創新重要引領者,助推國家實現科技自立自強。
再次,進一步增強高等教育國際化在人才強國戰略中的獨特貢獻。國家興盛歸根結底依賴于人才,高水平的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是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助力人才強國的核心要素。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建設必須緊緊圍繞“人才強國”戰略這一核心目標,不斷提升國際化人才培養的質量和規模,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培養體系,自主培養與國際化教育相結合,培養出更多具有全球視野、適應全球競爭、掌握前沿技術、引領未來發展的創新型人才。同時還要加快引進國際優質教育資源,引進國際頂尖師資力量,打造高水平國際化教學團隊,強化全球伙伴關系,提升國際化辦學承載能力[40]。
最后,進一步增強高等教育國際化在國家重大區域戰略中的獨特貢獻。無論是國內的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還是國際范圍內的“一帶一路”倡議,都為高等教育國際化提供了廣闊的舞臺。高等教育國際化建設要充分利用這些國家級戰略布局,推動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促進區域創新資源國際化整合。同時在大都市區設立高水平國際教育創新示范區,探索國際化辦學新模式和新機制,吸引全球優質教育資源和高端人才聚集,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等教育國際化高地,服務于國家戰略基礎設施建設、科技創新和文化交流,助力我國更好融入全球產業鏈、創新鏈,為全球發展貢獻中國方案。
(三)構建高等教育國際化知識體系,把握獨立自主與對外開放張力
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建設的關鍵在于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符合時代要求、引領全球發展的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知識體系,精準把握“獨立自主”與“對外開放”之間的張力,既要堅持自主創新、構建中國獨有的高等教育體系,又要善于吸收借鑒國際先進經驗,推動高等教育體系全球化發展。在高等教育國際化大國轉向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的轉型期,形成具有特色的中國模式是我國面向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必然選擇[41]。
首先,為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建設提供理論支撐。當前我國在高等教育國際化理論自主探索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理論滯后。要實現從“學習跟跑”到“并跑領跑”的戰略轉型,必須加快形成具備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國際化理論體系,同時基于教育對外開放的普遍性原理,結合中國國情和發展實際,形成獨特的理論范式。近年來我國通過中外合作辦學、來華留學生教育等方式積累了大量實踐經驗,從這些實踐中提煉出系統的理論總結并在國際上推廣,是提升中國高等教育國際話語權的重要途徑。
其次,構建自主的高等教育國際化知識體系。先發國家在高等教育國際化中長時間占據主導地位,形成了一套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教育標準和模式。我國要實現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建設,必須打破這一壟斷局面,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化自主知識體系,從教育理念、課程設計、人才培養模式等多個方面加大對前沿學科和關鍵技術領域知識體系的自主構建,將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相結合,推動具有中國特色的創新課程體系進入國際高等教育市場,推動“中國智造”在國際教育領域的全面發展。
再次,在教育對外開放背景下處理好獨立自主與對外開放的關系。高等教育國際化不可避免地帶來全球教育資源的互通共享,同時也對我國教育自主性提出挑戰。我們必須在對外開放的偉大進程中,始終堅持教育獨立,確保教育自主權不受國際化進程影響。特別是在國際學術合作、跨國科研項目、人才引進等領域利用國際資源的同時,我們應保留對教育資源的自主掌控。在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中,應嚴格制定評價標準,確保合作院校能夠在教學質量、科研水平等方面堅定自主管控,避免出現對合作資源的過度依賴。
最后,建構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高等教育國際化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推動中國教育模式全球推廣。尤其是在國際學術話語權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中國高校和科研機構應更加主動地參與全球教育治理,在國際會議、國際學術組織中積極發聲,增強我國在全球教育話語體系中的影響力。國家支持高校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品牌、留學品牌,鼓勵國內高校積極參與國際學術評價體系,進一步鞏固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地位,真正實現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的建設目標。
(四)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數字變革,加強高等教育國際化數字傳播
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數字變革是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建設的重要戰略舉措。數字技術為全球教育變革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必須緊緊抓住這一歷史契機,充分利用數字化技術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實現彎道超車。
首先,以數字技術賦能高等教育國際化資源開發,推動數字化的國際化人才培養。培養卓越的、高質量的、能在世界舞臺上有所作為的拔尖人才是推進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目標[42]。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先進技術,優化和提升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資源開發與利用水平,構建國際化人才精準培養體系,實現對全球人才培養需求的動態監測和精準匹配,助力培養具備全球競爭力的拔尖創新人才。另一方面,要開發建設全球適用的中文教育在線平臺,促進我國高校與世界頂尖科研機構無縫對接,匯聚全球優質教育資源,實現跨國界、跨時空的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加快漢語和中國文化出海,推動中國自主教育資源走向世界,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全球教育網絡,進一步提升我國在全球教育體系中的硬實力。
其次,以數字技術賦能跨國教育合作,推動中國數字教育品牌國際傳播。一是大力推進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高等教育國際化模式,拓展中外合作辦學的數字化路徑,提升跨國教育項目運營效率。二是通過在線課程、虛擬實驗室、跨國科研平臺等數字手段打破物理邊界,實現高等教育虛擬國際化。三是開發多語種在線課程和虛擬學習平臺,吸引更多國際學生選擇我國的線上課程,基于數字傳播手段推廣中國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加大中國高校在線教育品牌推廣力度,推動中國在線教育平臺走向國際,擴大中國教育的全球覆蓋面和影響力,在全球范圍內構建中國教育話語權。
最后,以數字技術賦能高等教育全球治理,積極參與全球教育治理體系重構。我們應主動謀劃,積極應對全球教育治理體系中的各種新形勢、新問題,通過數字平臺開展全球教育數據分析與監測,主動參與全球高等教育排名體系設計與構建,推動形成更加符合中國教育發展實際的全球教育評價體系,借力數字手段推動中國參與高等教育國際化標準制定、評價體系構建縱深發展。這既是增強我國在全球教育治理體系中話語權和領導力的戰略選擇,也是實現教育資源全球共享、跨國人才精準培養、國際教育線上傳播和全球教育治理深度參與的必然之路。
四、結語
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教育格局發生深刻調整,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建設站在了新的歷史方位。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建設是教育強國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是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重要任務,是推進國家創新驅動發展、增強國際競爭力的重大戰略舉措。在新征程中,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國建設亟須完善頂層設計、強化政策支撐,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制度保障,確保各項政策措施能夠落地見效,切實推進高水平教育對外開放;構建高水平的知識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增強中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實現教育對外開放與自主創新的有機統一;緊密圍繞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戰略目標,發揮高等教育在全球教育合作中的獨特優勢,主動參與全球教育治理,構建中國特色高等教育體系,提升我國高等教育全球話語權;主動服務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愿景,積極推動中國教育理念、模式和經驗走向世界,在全球高等教育領域樹立新的中國標桿,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
參考文獻
[1] 盧鐵城,謝安邦.擴大對外開放 建設高等教育強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2-3.
[2] 中國教育在線.教育部:高質量實施2024年教育對外開放[EB/OL].(2024-01-15)[2024-09-10].https://news.eol.cn/yaowen/202401/t20240115_2554501.shtml.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持續提升高等教育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力貢獻力[EB/OL].(2024-06-12)[2024-09-10].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8/202406/t20240612_1135125.html.
[4]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人才發展專業委員會.推動構建教育對外開放新格局[EB/OL].(2024-07-09)[2024-09-10].https://hr.edu.cn/zwhzx/jiaoyuzx/202407/t20240709_2622365.shtml.
[5]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建設具有強大影響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七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精神[EB/OL].(2023-06-07)[2024-09-10].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8/202306/t20230607_1063159.html.
[6] 朱旭東,郭絨,嚴梓洛.論教育強國價值的國家邏輯:以教強國模型構建[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24(2):1-14.
[7] 張應強.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國際化理念的重新審視[J].教育發展研究,2021(23):1-11.
[8] 徐小洲,鄭淑嫻,韓冠爽.大變革時代的高等教育國際化理念創新與組織重塑[J].中國高教研究,2022(6):19-25.
[9]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的倡議與行動[Z].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2023:30-38.
[10]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為全球教育發展貢獻中國智慧[EB/OL].(2024-09-07)[2024-09-10].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8/202409/t20240909_1149962.html.
[11] 袁梅,原子茜.講好中國故事:高等教育推動國際傳播的時代使命[J].教育研究,2023(6):95-104.
[12] 劉益東.文化軟實力與教育強國建設:國際比較視野中的中國實踐[J].教育研究,2024(5):15-29.
[13] 王英杰,劉寶存.世界一流大學的形成與發展[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356-368.
[1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為加快建設科技強國貢獻教育力量[EB/OL].(2024-06-26)[2024-09-10].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8/202406/t20240626_1137888.html.
[15] 中國科學院.我國國際化科研環境建設的進展與短板[EB/OL].(2024-09-09)[2024-09-10].http://old2022.bulletin.cas.cn/zgkxyyk/ch/reader/view_news.aspx?id=20240909154535001.
[16] Plackett B.Chinese Research Collaborations Shift tothe Belt and Road[EB/OL].(2024-06-05)[2024-09-11].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4-01598-0.
[17] 孫銳.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實施若干問題研究[J].中國軟科學,2022(8):1-11.
[18] 魏浩,耿園.高端國際人才跨國流動的動因研究:兼論中國吸引高端國際人才的戰略[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19(1):121-146.
[19] 中國教育新聞網.制度型開放助推世界高等教育中心建設[EB/OL].(2023-11-13)[2024-09-10].http://www.jyb.cn/rmtzgjyb/202311/t20231113_2111115793.html.
[20] 馬璨婧,馬吟秋.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的制度建設與創新路徑[J].南京社會科學,2023(8):123-133.
[2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海南奮力推進高質量教育對外開放:國際教育創新島上生機盎然[EB/OL].(2024-09-01)[2024-09-10].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2024/2024_zl12/202409/t20240902_1148546.html.
[22] 潘奇.“十四五”期間中國教育對外開放:提質增效與路徑創新[J].教育發展研究,2020(23):43-49.
[23] 李鋒亮,劉漫卿.來華留學研究生教育對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機制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4(6):13-23.
[24] 楊體榮,高皇偉.高水平教育對外開放視域下來華留學生獎學金政策轉型的困境、邏輯與進路[J].復旦教育論壇,2024(1):114-120.
[25] 眭依凡,金軍鑫.高等教育國際化與加快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行動選項[J].中國遠程教育,2024(10):3-14.
[26] 劉寶存,龐若洋.教育強國建設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國際化:關鍵維度、國際方位與發展路徑[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5):92-103.
[27] 鄭淳,劉長軍.“去理想化”:對西方國家高等教育國際化實踐類型的再審視[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91-108.
[28] 熊建輝.高等教育國際化:從學習跟跑邁向并跑領跑[J].中國高等教育,2019(19):7-9.
[29] 張優良,莫家豪.超越西方化: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困境及突破[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23(6):12-20,43.
[30] 眭依凡.建設高等教育強國 加速高等教育現代化:提升高等教育國際話語權的必須選擇[J].中國高教研究,2015(7):6-8,12.
[31] 張安富,張忠家.中國高等教育質量與水平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
[32] 王剛.英國建設高等教育強國之啟示:基于1995年以來高等教育相關數據的分析[J].高等理科教育,2010:46-52.
[33] 閻光才,袁希.對外開放與高等教育強國的關系內涵[J].比較教育研究,2010(10):22-26.
[34] 樸雪濤,李宏宇.中國高等教育話語體系構建的邏輯、特質與使命[J].江淮論壇,2024(4):186-192.
[35] 侯懷銀.中國教育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的內涵及其關系[J].教育研究,2024(4):52-61.
[36] 張煒,周洪宇.教育強國建設:指數與指向[J].教育研究,2022(1):146-159.
[37] 趙鶴.高等教育國際化政策:類型重塑與深層邏輯——基于國際比較視角[J].中國高教研究,2023(6):28-34.
[38] 吳巖,劉永武,李政,等.建構中國高等教育區域發展新理論[J].中國高教研究,2010(2):1-5.
[39] 滕珺,白瑞涵.教育強國的中國路徑:基于國際經驗的反思與選擇[J].人民教育,2023(21):10-15.
[40] 任少波.以高水平國際化辦學服務教育強國建設[J].教育國際交流,2024(2):8-11.
[41] 胡建華.高等教育國際化與中國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2018(3):1-6.
[42] 韓夢潔.高等教育強國建設需要什么樣的高等教育國際化[J].高等教育研究,2019(5):28-29,19.
The Logical Dimensions, Contemporary Challenges, and Innovative Pathways in Building a Leading Country i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DUAN Shifei" MA Xiaoxiao" "LIU Linjia
Abstract: Building a leading country i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national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and a key task to enhance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n the global education landscape, China has built a logical dimension of a strong country in internationalized higher education with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ed a unique theoretical system, value orientation, strategic layout and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However, it still faces practical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top-level design, few strategic services, insufficient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small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Comprehensive reforms are urgently needed in areas including policy design, strategic positioning, knowledge system development, and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s well as to enhance the unique contribu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the national education strategi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human resources. As a systematic project related to the overall strategic layout of China's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building a strong country in internationalized higher education should actively bear the heavy responsibility of serving national modernization, promot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cultivating top innovative talents, and promoting high-quality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help enhance the discourse power and influence of China in global education competition.
Key words: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opening up of education; leading country in education; leading country in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責任編輯" 黃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