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生活
體重達標也不妨礙你是個胖子
體重正常的人也有可能是一個胖子——雖然體重指數正常,但肚子大,即存在中心性肥胖。
“開灤研究”的新分析發現,正常體重的胖子有危險。這類人群新發心血管病風險增加14%。研究者分析,這是由于內臟脂肪堆積、代謝異常和炎癥反應增加了他們的風險。這提示公眾,在評估健康情況時,不能僅依賴體重指數,還需特別關注中心性肥胖。此前的一些研究也已經指出,內臟脂肪組織是心血管疾病和代謝性疾病發病率及死亡率的一個獨立危險因素。
甜飲料比甜點更傷血管
過多攝入糖分對心血管健康有害。瑞典隆德大學發表在瑞士醫學雜志《公共衛生前沿》上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含糖飲料比其他形式的甜食更傷血管,會顯著提升心血管疾病風險。
研究者對約6.9萬名45~83歲的瑞典成年人的飲食習慣和健康數據進行了統計分析,追蹤時間長達22年。結果發現,飲用含糖飲料(包括果汁和汽水)對心血管健康的負面影響,遠超其他形式的糖,頻繁喝甜飲料會顯著提高缺血性中風、心力衰竭、房顫和腹主動脈瘤的風險。相對而言,適量食用甜食似乎對心臟健康有益。數據顯示,與攝入更多添加糖的人相比,將糖攝入量控制在僅占每日熱量供能5%~7.5%的人,患幾種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反而較低。比如,治療式攝入少量的糕點、冰淇淋、巧克力、糖果,或是飲食配料中含有少量的蔗糖、蜂蜜、果醬等。
Science科學
人腦思考時“轉速”很慢
最近發表在《神經元》雜志上的一項研究揭示了一個冷酷的事實:人類的思維速度僅為每秒10比特。這就是人類用來記憶、決策和想象的速度。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人類的感官系統每秒可以捕捉多達10億比特的信息。
“人類大腦其實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強大。”研究的合著者、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神經科學家馬克斯·梅斯特認為,“在作決定這件事上,大腦的速度慢得可笑,甚至遠不如我們日常使用的任何設備。”
AI可為敗血癥患者優選抗生素
德國科學家成功開發出首個能夠為敗血癥患者進行個性化抗生素優化選擇的人工智能(AI)模型。相關成果發表在新一期醫學期刊《npj·數字醫學》上。
在萊法州衛生部門資助下,一個由科布倫茨大學、科布倫茨應用科技大學和波恩大學醫學院科學家組成的團隊開發出首個在線抗生素選擇模型(OptAB)。該模型完全基于AI數據驅動,適用于考慮副作用的敗血癥患者。其目標是最大限度提高治療成功率(以SOFA評分衡量),同時盡可能減少腎臟和肝臟損傷等嚴重副作用。
OptAB模型基于將神經網絡與微分方程相結合的創新算法,可以處理以不規則測量、缺失值和時間相關混雜因素為特征的復雜患者數據。
Health保健
浙江大學醫學院馬歡教授團隊發現,思考等腦力鍛煉可以激活神經元線粒體基因轉錄,對抗認知衰老。
“我們推測,是否可以通過提升神經活動-線粒體基因轉錄的效能,來改善腦功能和認知衰老?”論文共同第一作者、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副研究員李雯雯解釋,也就是讓神經元“小居民”多聊天、多思考,來拉動線粒體“能量小工廠”的活力,激活線粒體正常為大腦“大都市”供能,以此有效對抗衰老。團隊對小鼠大腦進行轉基因操控實驗,結果驗證了這一猜想。相關研究成果已在最新一期《科學》雜志上發表。
飲用咖啡或茶有助預防頭頸癌
通過對十多項研究數據的分析,美國猶他大學研究人員發現,飲用咖啡或茶與罹患頭頸癌(包括口腔癌和喉癌)的風險降低有關。相關研究結果,在線發表于美國癌癥學會同行評審期刊《癌癥》的Wiley平臺。
頭頸癌是全球第七大常見癌癥。而茶和咖啡等流行飲品中含有強大的抗癌和抗炎物質,可能減輕致癌物質的部分影響。研究還發現,每天飲用1杯或更少的茶,可使頭頸癌風險降低9%,下咽癌風險降低27%。
高強度身體活動對心血管好
只要每天四分鐘的高強度身體活動,就能大大降低心臟病和心力衰竭的風險?確實如此,但男女有別。根據悉尼大學的最新研究,平均每天四分鐘的偶然性高強度身體活動,就能讓日常幾乎不參加結構化運動的中年女性發生重大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降低近50%,但男性卻獲益較少,風險降低不足20%。
該研究的相關成果已經發表于《英國運動醫學雜志》上。高強度的身體活動指的是爬樓梯、拎購物袋、上坡走路、與孩子或寵物玩追逐游戲,或快步走等;結構化運動則是指需要到健身房或專門抽時間參與的運動。
廣播操改善平衡和耐力
近期,日本《流行病學雜志》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堅持做廣播體操,有助于提高體弱老人的平衡力和耐力。研究人員表示,廣播體操可以鍛煉到身體的各個方面,如關節和肌肉的柔韌性、平衡能力、下肢肌肉力量、協調性、全身耐力等。不僅如此,廣播體操易于普及,幾乎任何人都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建議體弱者堅持進行此類運動,對延長健康壽命、提高生活質量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Parenting育兒
打孩子屁股影響智力
美國《兒童發展》雜志刊登哈佛大學一項研究發現,打屁股影響兒童大腦發育,可能導致孩子變傻。一項針對1510名2~9歲兒童進行的為期四年的調查表明,沒有遭受過體罰的兒童智商水平,比經常挨打的兒童要高5~28分。
這是因為那些不挨打孩子的父母更多通過跟孩子講道理來溝通,事實也證明,父母與孩子之間語言上的交流,可以增強孩子的認知能力。經常被打罵的孩子則失去了這樣的溝通機會,甚至會拒絕跟父母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