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元素檢測曾被濫用
近日,媽媽舒晴因為擔心2歲的二寶不愛吃飯缺營養,想帶孩子去醫院做微量元素檢測,卻被告知這項檢測現在已不能隨便做了。根據國家衛健委發布的《關于加強兒童微量元素檢測監督執法工作的通知》要求,非診斷治療需要不得針對兒童開展微量元素檢測,不得將微量元素檢測作為體檢等普查項目。
“人們常說的微量元素是指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研究員楊曉光在解讀此次“叫停”時說,“必需”是指營養素的必需性,是一類為機體存活、正常生長和功能所必需但不能由機體自身合成或合成不足而必須從食物中獲得的營養素。
目前,人體內可檢出的元素有70種以上,通常將人體內含量大于體重萬分之一的元素稱為常量元素,如鈣、鎂、鉀、鈉等;將小于體重萬分之一的元素稱為微量元素,公認的人體必需微量元素有碘、鋅、硒、銅、鉬、鉻、鈷和鐵這8種。鐵實際在人體的含量大于萬分之一,但仍將鐵定義為微量元素。
廣東省中醫院大兒科主任許尤佳教授指出,可將微量元素比喻為機器里面的微小零部件,雖小但意義重大。以往有些醫院兒保科或營養科,常規都會查微量元素,一般都是查鈣、鐵、鋅、錳、鉻、硒、鎂、鉛等6~8項。嚴格來講,鈣不屬于微量元素,但常在查微量元素中都會查血清鈣。
“我記得20多年前,當時很多醫院都會用孩子的頭發檢測微量元素。”許尤佳說,曾經兒童微量元素檢測過多過濫,許多醫療機構把微量元素檢測當成常規檢查項目,并且作為評價兒童體內營養素狀況的依據和標準。
正常喂養一般不會缺微量元素
其實,只要正常的喂養和生長發育,不出現一些先天性缺陷或先天性遺傳問題,也沒有后期明顯的特別疾病損傷,孩子的微量元素一般是不會輕易缺乏或是不足的。
楊曉光表示,對于母乳喂養或用嬰兒配方食品喂養的6個月內正常嬰兒,不用補充微量元素; 6個月后,能夠合理添加輔食且生長發育正常的嬰幼兒也無須補充微量元素。
因為3歲內是人腦發育關鍵期,除了高碘地區,孕婦、乳母及有5歲以下兒童的家庭需食用加碘鹽,以避免可能出現的碘缺乏對胎兒及嬰幼兒腦發育的損害。對于1~3歲兒童來說,每日鐵的膳食推薦攝入量是9毫克,因此在嬰幼兒膳食指南中推薦食用鐵營養強化的谷類食物。
微量元素檢測易受外界環境影響
微量元素的檢測方式除了早期的通過頭發檢測,還有通過尿液、末梢血、靜脈血的檢測,近年比較常見的是末梢血檢測。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曾對微量元素檢查專門進行的論證結果表明,大多數的微量元素檢測結果,在診斷微量元素缺乏方面參考意義不大。
臨床上,診斷某種微量元素缺乏,需要兒科醫生根據孩子的病史和體格檢查結果,結合微量元素檢查才可確定,不能只根據微量元素的化驗結果而確定。
“對于兒童微量元素檢查我一直是不主張的,因為意義不大。”許尤佳說,比如剪頭發測微量元素就非常不可信,因為微量元素很多都是金屬類的,它們除了存在于人體里,空氣中的煙霧或灰塵等也都帶有這些微量元素,而頭發沾染到煙霧灰塵等的機會很大,所以從頭發的檢查來判斷是不可信的。
糾正不合理飲食行為才是“治本”良策
平常生活中,家長的飲食喂養方法不合理,可能會導致孩子鈣鐵鋅等某種元素的缺乏。
“缺鈣的孩子骨骼發育會受影響,孩子長不高還有走路會比較軟,對比同齡孩子雙下肢不夠硬朗,可能會缺頭發,整個人的抵抗力也會弱一點,比較容易出汗、生病等,這些都是缺鈣較常見的表現。”許尤佳說,因為缺鐵涉及孩子的全蛋白代謝問題,缺鐵的孩子可能氣色差,也會出現免疫力差、胃口不好、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頭發也不是太好。
如今微量元素常規檢測已被“叫停”,如果家長還擔心孩子缺微量元素該怎么辦?許尤佳建議,家長可帶孩子去看兒科醫生,由專業醫生根據孩子具體癥狀來評估,再視情況進行相應檢查。
“比如一個孩子來找我看病,我覺得這孩子臉色不好,眼睛里面瞼結膜充血很淡,或者末梢循環也比較差,孩子注意力不好、出汗多,有明顯的貧血癥狀,我會考慮這孩子可能是鐵不足,才會建議進行微量元素檢測。并不是說家長自己隨便懷疑,總把微量元素當成常規體檢去查。”許尤佳說。(據《中國婦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