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強調“春捂”?
春天,人體在經歷了一個冬季的暖衣保護,自身調節機制已經適應了當前的動態平衡,如果過早脫去冬衣,體溫調節機制來不及建立新的平衡。
一旦遇到“倒春寒”,人們常會覺得自己“不像秋天那么抗凍”,特別是老年人,容易因不適應而受寒,甚至導致過敏性疾病、骨關節病、心腦血管病的發生。
春捂有個“臨界溫度”
是否春捂,要根據天氣而定。一般來說,晝夜溫差較大(≥8℃)時,要“捂”一會兒,早晚注意增加衣物;中午氣溫在10℃以上時,可以適當減衣。
當白晝氣溫超過15℃且比較穩定(持續一兩周)時,穿得稍單薄些就不至于感冒或染病了。所謂“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暖春”到來,即連續幾天日最高氣溫都在20℃以上時,就不能“捂”了。但“春捂”也不能一概而論,“捂”的程度應以自身感覺溫暖,又不出汗為宜。
如果“捂”時不覺得咽喉燥熱,身體冒汗,即便氣溫稍高于15℃,也不必急著脫衣服。
如果覺得“捂”了身體出汗,則要早點換裝,不然捂出了汗,被風一吹反而容易著涼。
春捂要“捂”對地方
捂肚子 肚臍受涼后易引起胃腸功能紊亂,出現惡心、腹痛、腹瀉等消化系統不適。
捂背 背為督脈之海,也是陽脈之海,是一身陽氣匯集的地方,背部保暖可預防疾病,減少感冒幾率;后背如果受寒,容易陽氣不足,有礙升發。
捂腳 我國唐代藥王孫思邈主張“下厚上薄”。人體下身的血液循環要比上部差,容易遭到風寒侵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