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在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和國內“新三期”多重風險挑戰疊加背景下,我國堅持“提質增效”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加強宏觀調控,深化創新驅動發展,深入挖掘內需潛力,推出“兩新”“兩重”、消費“以舊換新”、增發超長期特別國債,以及提振股市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等一批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全年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新質生產力加速壯大,高質量發展穩步推進,GDP增速順利達到年初預定5.0%目標。
全球經濟呈現復雜態勢
2025年,全球經濟雖然仍維持著溫和的復蘇態勢,但其內部增長動力卻已顯露出疲弱跡象。同時,伴隨著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搶單”現象所帶來的短期出口優勢將逐漸消退,我國未來出口面臨不小的壓力。另外,隨著歐美地區的通貨膨脹率逐步下降,這些地區已開始進入降息周期。這一變化為我國貨幣政策提供了更多的操作空間,國內外貨幣政策周期的錯位問題有望得到改善,因此,我國貨幣貶值和資本外流的壓力有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緩解。
一方面,外部環境發生新的重大變化。全球經濟展現出“穩定、增長、回落”的復雜態勢,透露出疲軟跡象。首先,全球經濟增長保持穩定,延續著溫和的復蘇趨勢。其次,國際貿易持續恢復性增長,預計在今年將達到與全球經濟增速同步的水平,這是數年來首次。最后,全球通脹已顯著下降,截至2024年12月份,全球通脹中位數已降低至4.6%。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制造業PMI持續低于榮枯線,反映出制造業的疲軟態勢,這也揭示了全球經濟增長動力的減弱。加之新的貿易保護主義壁壘的出現,未來全球貨物貿易的增長將面臨壓力。
發達經濟體的貨幣政策正迎來新的轉變周期。由于通貨膨脹率已逐漸降至接近設定的目標水平,美國和歐洲在穩定就業與抗擊通脹兩大政策目標之間找到了新的平衡點,因此,他們的貨幣政策正逐步從抗擊通脹轉向穩定就業。在這方面,歐元區和加拿大已經走在了美聯儲的前面,開始了降息行動。盡管美國經濟目前看似無憂,但高利率政策對消費和投資活動的抑制作用也日漸顯現,這就要求美聯儲必須適時調整其高利率政策。因此,美聯儲已決定采取漸進式降息措施。與此同時,日本在長期低通脹后也做出了政策調整,放棄了持續多年的負利率政策,開始進入加息通道。
另一方面,外部環境帶來的不利影響增多。我國出口增長所面臨的壓力正逐步加大。全球經濟增長動力顯現疲態、歐美對華商品貿易壁壘的加強以及美聯儲降息可能帶來的人民幣升值壓力,這三重因素相互疊加,可能會對我國下一階段的出口造成不小的壓力,進一步加劇我國國內供需之間的不平衡矛盾。除此之外,俄羅斯及其相關金融機構所遭受的制裁措施,也限制了我國對俄的進出口收付款活動,從而對中俄兩國的貿易發展構成了制約。
貨幣貶值和資本外流的壓力有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緩解。美國和歐洲的降息舉措改善了我國與這些地區貨幣政策周期的錯位現象,進而減輕了我國貨幣政策所受到的限制,使其能在穩定經濟增長方面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伴隨著美聯儲的降息和美元指數的下滑,人民幣匯率所面臨的外部壓力正逐漸減輕,這有助于促進跨境資金流動向更為健康的方向轉變,并對國內資產價格,尤其是證券市場信心,帶來一定的積極影響。
2025年中國經濟預測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實施“十五五”謀篇布局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爸袊暧^經濟模型”預測結果表明:2025年,基準情景下,我國GDP增長率為4.8%,比上年略微下降0.2個百分點,仍然保持平穩較快的合理增長區間。從定性因素上分析,這種微幅波動下降的背后原因主要有:其一,當前我國經濟已經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同時也進入了微幅波動階段,隨著我國經濟規模和GDP基數大幅提高,數據對外部沖擊的敏感性有所減弱;我國政府對經濟調控手段逐漸成熟,宏觀把控能力日臻完善,因此2025年GDP仍將保持微幅波動狀態;其二,經測算,2025年中國潛在經濟增長率繼續小幅下滑,因此,若國家不出臺強有力的刺激政策,那么我國經濟實際增速將在其潛在增長軌跡上運行;其三,從經濟先行指數角度來看,通過經濟先行指數來判斷經濟運行趨勢,是國際學術界進行經濟預測的方法之一。根據中國社科院數技經所的中國經濟先行指數(該指數由12個子指標構成),2025年我國GDP增速全年總體呈現先升后降的發展趨勢。值得說明的是,“中國經濟政策模擬分析系統”模擬結果表明:若我國政府提高赤字率和廣義財政支出的增長速度、進一步加大對科技創新和促進消費的金融支持、增強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調力度、深入推進市場化改革等措施,在積極情景下,2025年我國GDP增長率將達到5.0%。
從供給端來看,在外需拉動、“兩新”政策紅利釋放、新型工業化深入推進的綜合作用下,工業生產表現持續強于市場預期。高技術產業投資展現出較強韌性和擴張潛力,已經連續四年保持年均17.4%速度增長,制造業“科技含量”不斷提升。預計2025年工業增加值將同比增長5.2%。從需求端來看,隨著國家各種消費補貼政策的逐步落實以及消費環境的逐漸改善,居民商品消費意愿將明顯得到提振,預計2025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速將約為4.3%,比上年全年增長約0.8個百分點。
2025年,雖然外貿面臨全球經濟增長疲軟、歐美對我國貿易壁壘增多等不利因素,但隨著我國產品綜合競爭力持續提升、貿易市場多元化不斷推進,預計2025年我國出口(按美元計價)增速有望達到3.0%以上,繼續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在物價方面,預計2025年CPI同比上漲1.4%,較上年明顯回升1.2個百分點。從更具綜合性和指標意義的GDP平減指數來看,自2023年二季度以來,該指數已進入負區間,至今已持續7個季度。值得注意的是,我國歷史上GDP平減指數為負的最長時期為7個季度,是在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之后,當時經濟運行處于通縮狀態。價格水平長期低迷可能會對居民工資、企業利潤和政府稅收等產生“收縮效應”,導致宏觀數據與微觀經濟主體的感受相背離,這不利于提振預期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因此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以進促穩政策建議
經濟增長動力著重于推動消費的增長。首先,需要通過多種途徑來提升居民的收入水平,從而為消費增長提供內在動力。這包括鼓勵新興業態和新型模式吸納靈活就業,推動特色農業和鄉村旅游等產業的發展,以增加居民的收入來源。其次,需要加強財稅政策的支持和保障,以促進消費的增長。這包括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養老保障水平和生育補貼等,從而減輕居民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擔憂,釋放消費潛力。再次,需要優化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降低中等收入群體的個人所得稅負擔。同時,可以充分利用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建立個人所得稅的稅率和抵扣的動態調整機制,以更合理地分配稅收負擔。最后,需要改善消費環境,并完善監管體系。這包括增強線上線下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暢通投訴渠道,降低維權成本,為消費者創造一個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同時,還應以數字化、智能化的手段創新監管模式,建立跨部門、跨地區的協同管理機制,并細化新業態新模式的行業管理辦法和監管規則,以規范直播帶貨、數字營銷等新興消費行為。此外,還應加強對農村消費市場的監管,嚴厲打擊假冒偽劣產品,以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
加強培養和增強新的生產力,推動產業深層次的轉型升級。首先,需要優化并升級產業鏈和供應鏈。根據地方實際情況和形勢發展,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強化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應深入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積極探索并實現“鏈式”轉型,以此優化產業鏈和供應鏈上企業之間的合作關系。其次,需要大力培養和壯大新興產業以及未來產業。重點在于增強產業基礎能力,推動新興產業的融合與集群生態化發展。政府應加大對新技術和新產品的采購力度,積極推動人工智能、生物制造、低空經濟等產業發展,使其成為經濟的支柱產業。同時,也要重視技術預見研究工作,對未來產業發展進行前瞻性布局和理性規劃,推動量子科技、氫能與儲能等前沿領域發展成為未來的新興產業。最后,需要引導產業向新技術、智能化和綠色環保的方向轉型。應聚焦于提升產品的科技含量,推動傳統產業煥發新的活力。同時,要充分挖掘我國豐富的數據和多樣化的應用場景的潛力,積極推動產業的數字化和智能化轉型。此外,還應提高綠色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水平,深化傳統產業的綠色低碳循環改造,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提升就業質量,充分利用人力資本優勢。對青年群體的就業問題給予特別的關注,重點在于確保他們的人力資本積累與市場需求相匹配,從而提高他們未來的就業質量。首先,應該深入挖掘政策性崗位的潛力。盡管未來政策性崗位的增長空間有限,但可以通過關注公共服務的擴展領域,尋找新的就業機會。這些新崗位應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和大學生的人力資本水平相匹配,以推動“一老一小”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從而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并實現就業、收入和消費的全面提升。其次,需要關注就業政策與產業政策之間的系統性和協同性。通過擴大政策性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的政府購買規模,促進相關產業的就業增長,進而全面拉動消費,并帶動更多就業。同時,在限制市場化學科類培訓的基礎上,應該充分認識到教育培訓本身的合理價值,并全面探索早期教育、校內延時服務、課外興趣輔導等領域的就業機會。最后,需要辯證地看待慢就業現象。一方面,慢就業反映了勞動力市場的壓力加大;另一方面,它也發揮了就業緩沖的作用,為部分群體提供了提升人力資本的機會??梢砸劳谐擎偧寄芘嘤栔行?、職業學校、普通高等院校等平臺,為更廣泛的群體提供再次進入大學學習的機會。同時,通過推廣“教育券”政策,激勵青年人“邊工作、邊學習”,從而完善終身人力資本積累機制,提升他們的就業競爭力。
打破行業內部的過度競爭,提高生產與需求之間的循環效率。首先,需要改進市場主體的退出機制。通過完善過剩行業中國有企業的合并與重組機制,提升這些行業的市場集中度,使其更符合國際化競爭的標準。同時,應堅持以事中、事后監管為主的市場化機制,從而提升市場競爭的層次,并通過實施高質量的市場化標準,加速企業的優勝劣汰過程。其次,必須堅決制止地方政府之間的內卷式招商引資行為。應推動地方政府從傳統的政策優惠競爭轉向營商環境的競爭,鼓勵他們打造市場化、法治化、規范化的制度環境。通過增強服務競爭意識,地方政府提升對企業的吸引力。對于現有的優惠政策,需要加強與企業間的溝通,為企業提供適當的緩沖期,以避免對其生產經營造成過大的沖擊。最后,需要加強“兩新”政策之間的融通與銜接,以提高生產與需求兩端的循環效率。在生產端,應加強對大規模設備更新項目的預研工作,根據這些項目的需求,對不同領域可能形成的產能和供需形勢進行預估和分析。這樣,可以做好設備更新項目的儲備和有序釋放工作,避免產生過剩的產能。在需求端,應擴大“以舊換新”政策的支持范圍,將設備更新項目所形成的市場端消費品產能納入該政策的支持領域,從而提升生產與消費之間的銜接效率。
推進高水平的對外開放,不斷優化我國發展的外部環境。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雖然面臨逆全球化浪潮愈演愈烈、地緣政治博弈不斷加劇的國際政治經濟形勢,我國要更加主動地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首要任務是恢復外資企業對華投資的信心。應該加大力度,確保已有的開放政策得到有效執行,消除在已開放領域中對外資的潛在準入障礙,確保市場準入的公平性和開放性,對內外資企業一視同仁。其次,需要繼續擴大對外開放的范圍,特別是服務業的開放。目前,醫療領域正在推進開放試點,同時也可以考慮在教育和養老領域實施開放,為外資企業提供更多在中國的投資機會。在擴大開放的同時,還需要更好地平衡開放與安全的關系,避免過度泛化安全領域。為此,可以制定更加精確、細致且動態調整的國產化替代行業清單,以防止過度的國產化替代對外資企業的信心和資源配置效率造成負面影響。最后,可以推出新的外資企業優惠政策。中央政府和重點地區可以針對外資企業研究并制定新的優惠政策,特別是針對高新技術外資企業和具有較強就業吸納能力的外資企業。這些政策可以從財稅、金融和用工等多個方面提供支持,以防止產業過快外遷。
編輯:陳希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