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強調要“積極發展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更好發揮政府投資基金作用,發展耐心資本”,同時也要“推動技術革命性突破”,“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決定》內容是對新時代新征程我國經濟發展實踐作出的重要理論概括,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的守正和創新,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習近平經濟思想的內涵,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同時,也對我國做好養老金融工作,構建資金-資本-資產良性循環,即通過推動積聚耐心資本,促進科技創新,培育新質生產力,從而形成經濟高質量發展局面,助力更高水平養老金融的螺旋式上升提供了科學指引。
做好養老金融,積聚耐心資本
做好養老金融,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壯大耐心資本。發展養老金融,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有力體現,是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日益嚴峻形勢的有力對策,是著眼于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有力舉措,是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有力支撐。
從養老金融內容上看,養老金融可分為養老金金融、養老產業金融和養老服務金融等三個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養老金金融。養老金作為一種儲蓄性資金,其運作方式可理解為年輕時進行儲蓄及投資,年老時為消費進行開支。從養老金融實踐上看,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2022年國務院辦公廳頒布《關于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22〕7號),為我國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的發展做出了頂層設計,標志著我國三支柱養老保險體系正式建立。據人社部數據,截至2023年底,三支柱養老金規模合計近14萬億元,占GDP比重10.11%。其中,第一、二、三支柱規模分別為7.82萬億元、5.75萬億元、0.03萬億元,相比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急需擴大養老金規模。央行數據顯示,2023年底我國居民儲蓄存款達到136.98萬億元,占GDP比重為108.7%,養老金資金來源是充足的。當前更加重要的,是將一般性居民儲蓄存款轉化為期限更長的養老金,這需要加快完善和發展個人養老金和商業養老金制度。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6月,已經有6000多萬人開通了個人養老金賬戶。各銀行、保險、基金等金融部門也積極響應,不斷開發新產品。根據國家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1月15日,個人養老金產品共發行810只,其中包括儲蓄類產品465只、保險類產品119只、理財類產品26只、基金類產品200只。
在保證第一支柱養老體系健康可持續的基礎上,應大力發展第二、三支柱養老金。政府可給予企業一定的稅優政策,鼓勵企業積極參與企業年金計劃,擴大第二支柱養老金規模。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制度剛剛起步,需要加大宣傳力度讓更多人了解個人養老金制度,同時,銀行、保險、基金等金融機構應加強產品差異化建設,以產品多樣性提升個人養老金資產組合的配置效應,最大限度穩定資金在相當長時期內停留于個人養老金賬戶中,非必要不領取。積極鼓勵商業養老保險的發展,充分發揮其對社會保障的補充作用,建設多層次的有機養老金體系。2024年9月《國務院關于加強監管防范風險推動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24〕21號)與10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辦公廳關于大力發展商業保險年金有關事項的通知》(金辦發〔2024〕110號)的發布,進一步明確了商業保險具有財富管理功能,商業養老保險應為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國家戰略發揮作用,通過商業養老保險承保,為資本市場積聚更多耐心資本。
壯大耐心資本,培育新質生產力
壯大耐心資本,引導科技創新,助力培育新質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它由技術革命突破、生產要素創新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2024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首次提及“耐心資本”,并與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相結合,表明要用充實的、穩定的、有耐心的資本助力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突破,有效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從整體上推進傳統產業體系邁向現代化、數智化,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新時代新征程,習近平總書記在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基礎上提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對我國經濟發展動向的準確判斷,是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有力推手,是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的戰略抉擇。意味著我們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以新的生產力理論為行動指南,堅持以創新驅動、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為核心,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現代化經濟體系,不斷增強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和可持續發展的韌力。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科技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的根本動力,產業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的實現形式,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然而,科技創新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是從人才培養到設備研發的不斷探索過程,是從概念設計到實際應用的全過程,需要面臨技術驗證、市場認可等多重挑戰。創新通常需要歷經數年乃至更長時間的研發周期,這一過程要求有穩定且持續的資金支持以確保項目的存活與發展。科技創新表現出研發投入大、周期長、風險高的特點。對于“風險高”特點,需要“健全重大技術攻關風險分散機制,建立科技保險政策體系”。對于“投入大”“周期長”特點,則需耐心資本注入。耐心資本著眼于長期投資,能夠更好地承受市場波動和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支持可能初期無法盈利但具有巨大潛力的項目,天然適合作為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的投資資金。要注意引導耐心資本多向重要戰略領域傾斜,發揮其在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過程中的關鍵性、引領性和全局性作用。
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2024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是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
新質生產力是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與高質量發展兩者相輔相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的先進生產力質態,鼓勵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鼓勵將科技創新成果及時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是符合協調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一方面要求新型勞動者、新型勞動資料、新型勞動對象等生產要素實現合理匹配、優化組合,以更高效率、更高水平進行生產,并持續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另一方面要求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與區域重大發展戰略相互協調,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應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重視自然資本增值,加快綠色生產方式轉型,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營造良好國際環境。”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比較優勢的發揮、市場邊界的不斷擴大和生產要素的全球流動,有力推動技術交流、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極大促進了新質生產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是符合共享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要以“漸進共享”“共建共享”的發展路徑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成果要實現“全民共享”“全面共享”。發展新質生產力為共享發展實現共同富裕奠定了物質基礎。
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元宇宙、生命科學等構成的數智技術體系賦能下,新質生產力發展迅猛。如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平臺在武漢實現了全城覆蓋,7×24小時全時段無人運營,以安全、便捷、價優等優勢形成市場競爭力。實踐表明,發展新質生產力助力傳統產業轉型已成為不可逆趨勢,必將催生出新產業、新企業、新職業,并在此基礎上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和經濟體系,以高質量發展推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
推動高質量發展,助力高水平養老金融
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需牢牢把握的首要任務,也是助力養老金融事業發展的重要支撐。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和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加劇,養老金融面臨更大挑戰和巨大機遇,推動高質量發展將為養老金融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發展養老金融不僅能夠為老年人群體提供更加安全、可持續的財務保障,還將促進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定與創新,實現經濟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首先,推動高質量發展將為養老金融發展提供更加長期且穩定的資金來源。推動高質量發展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和產業升級,有利于提高國民收入水平,增加居民儲蓄和投資,使居民更有可能將相當部分資金留作養老儲備,并積極參加個人養老金制度或購買商業養老保險以保證老年生活質量,為養老金融市場的發展壯大提供穩定的資金來源。
第二,推動高質量發展將為養老金融發展提供更加多樣化和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隨著經濟高質量發展,通過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開發出更多適合不同年齡階段、風險偏好及收入水平的養老金融產品,提升服務效率與客戶體驗,降低運營成本,使養老金融服務更加便捷、智能,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第三,推動高質量發展將為養老金融發展提供更加穩定安全的金融市場環境。推動高質量發展要建立健全金融監管和法律法規體系,加強金融市場的風險防控和監管,為養老金融的發展提供穩定安全的金融環境。金融市場的穩定既是養老資金投資收益的保障,又是銀行、保險、基金等金融機構產品創新可持續性的保障。
第四,推動高質量發展將為養老金融發展提供更加廣泛的需求基礎。隨著經濟高質量發展,老年人的養老水平將得到進一步提升,老年的養老需求也將不斷擴大。這將為養老金融發展提供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激發市場潛力。
最后,推動高質量發展有利于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障體系建設。鼓勵更多個人和企業參與到補充養老保險計劃中來,增強養老資金的積累與投資回報,提高養老保障水平。
推動高質量發展不僅意味著提高養老資金的使用效率和投資回報率,還意味著監管部門既要鼓勵創新,又要控制風險。通過專業化、市場化的資產管理,實現資產的長期穩健增值,是養老金融發展的要求,也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結果。具體措施應包括建立健全風險評估、監測和應對機制,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加強信息披露,防止市場操縱和欺詐行為,維護養老金融市場秩序,增加公眾對養老金融產品的信任度,多種渠道普及養老金融知識,教育公眾正確認識養老風險,樹立長期規劃理念,鼓勵個人積極參與到個人養老金計劃中,確保每一位老年人都能享有高質量的晚年生活。
本文第二作者為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精算研究院趙樺
編輯:陳希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