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這是宋代李清照《一剪梅》中意境優(yōu)美的名句,大家都耳熟能詳。是啊,秋風起,雁南飛,一會兒一字形,一會兒人字形……小時候,偶爾仰望天空,也曾見過美麗的雁陣。可現在呢?秋高氣爽的日子里,幾人曾見過大雁遷徙的景象?
是大雁的數量大大減少了,還是我們忙得連仰望天空的時間都沒有了?
一定是兩個原因都有吧,我想。
何處秋風至 蕭蕭送雁群
可能我眼界不廣,但憑感覺,“雁”與“燕”這兩種名字發(fā)音相同的鳥,或許是中國古典詩詞中出現頻率最高的鳥類。有人做過統(tǒng)計,“雁”字光在杜甫的詩歌中出現的次數,就起碼有50次。
跟燕子一樣,早在2500年以前,大雁就已經“飛翔”在古老的《詩經》里。《詩經》中,有5首詩提到雁(鴻),次數僅次于雉雞類(6次)。具體如下:
“雝雝鳴雁,旭日始旦。士如歸妻,迨冰未泮。”(《匏有苦葉》)
“鴻雁于飛,肅肅其羽。”(《鴻雁》)
“將翱將翔,弋鳧與雁。”(《女曰雞鳴》)
“鴻飛遵渚,公歸無所,於女信處。鴻飛遵陸,公歸不復,於女信宿。”(《九罭》)
“叔于田,乘乘黃。兩服上襄,兩驂雁行。”(《大叔于田》)
“雝雝(音同“擁”)鳴雁”說的是雁群在清晨的和鳴之聲,“兩驂雁行”是說兩側的馬兒像雁陣一樣整齊,“鴻雁于飛”與“鴻飛遵渚”都是描述雁的飛行,而“弋鳧與雁”則是指對大雁的捕獵。
在古代,雁還是議婚、嫁娶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禮物。如《儀禮》中所說∶“昏有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納采”為六禮之首,女方若同意男方的婚姻請求,就會接納男家送來議婚的禮物,包括大雁。隨著時代變遷,大雁越來越難得,于是很多地方改雁為家鵝。在寧波的地方習俗中,“毛腳女婿”(即未“轉正”的準女婿)在端午節(jié)到未來丈人家送禮,是要挑大白鵝去的。
可見,雁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具有極為重要的象征意義。但現在,大雁不僅在野外越來越少,同時也逐漸淡出了現代文化的視界。“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唐·劉禹錫《秋風引》)可嘆的是,秋風年年至,但雁群卻越來越少見。
雁盡書難寄 愁多夢不成
“雁盡書難寄,愁多夢不成。愿隨孤月影,流照伏波營。”(唐·沈如筠《閨怨》)這里的“雁盡”,原是雁群都飛走了的意思,但現在讀來,我第一反應竟是“大雁種群數量越來越少”之意。是的,拍鳥、觀鳥迄今十余年,所見大雁寥寥無幾,以致每次不期而遇時,都興奮莫名。
2008年深秋,我認識的鳥還不多,有一天在鎮(zhèn)海嵐山水庫的上空拍到一只高飛的鳥,不認識,就請教高手。結果,杭州的“文明”大師掩嘴而笑:“拍到了豆雁還不知道!”現在看起來,豆雁應該是寧波最“常見”的大雁了(嚴格說來,現在豆雁已經被拆分為兩種:豆雁與短嘴豆雁),它們是寧波的冬候鳥或旅鳥(即遷徙路過的鳥)。其實豆雁還是比較好認的,其黑色的喙部有一圈明顯的橘黃色斑。每年秋冬季節(jié),只要去海邊的濕地或開闊的草地、農田認真尋找,基本都能找到,通常只能見到零星的幾只,運氣好的話也能看到一群幾十只。
最令人不可思議的是,2012年11月,幾乎就在寧波市中心的地方,鳥友“黃泥弄”等人竟發(fā)現了一只短嘴豆雁,同時在那里的還有幾只珍稀的白琵鷺,以及不少蒼鷺、白鷺。那地方,就是灣頭大橋南堍的東側,那時候是一個剛拆遷完畢的村莊,人跡罕至的廢墟旁有個大池塘,緊鄰姚江。
我看見,這只失群的短嘴豆雁孤零零地站在池塘的淺水中,它身邊的幾只白琵鷺正忙著用大嘴像掃地一樣來回在水下橫掃,不時逮到一條小魚。短嘴豆雁忽然飛了起來,我看著它翱翔在天空,背后是灣頭大橋的路燈桿,心中不禁非常感慨:這些可憐的鳥兒啊,其實它們要的并不多。在充滿艱辛的漫漫遷徙路上,哪怕只是一塊小小的濕地可供歇足,哪怕是在高樓林立的城市中央,它們都會翩然飛下,吃點東西,喘口氣。
除了短嘴豆雁,我在寧波還見過鴻雁與白額雁。對,就是“鴻雁傳書”的鴻雁,當然,成語中的鴻雁是泛指大雁,因為“鴻”本身就是雁。鴻雁也是屬于不會被認錯的大雁,其頭頂直至頸背覆蓋著一條紅褐色的帶,而臉頰的下半部分與前頸的顏色明顯較淺,與那條紅褐色的帶幾乎截然分開。2016年1月,在寧波杭州灣新區(qū)的海邊濕地,我們發(fā)現了一大群的鴻雁,總數在100只左右,這是近年來在本地發(fā)現的鴻雁的最大越冬種群。我在岸邊用望遠鏡靜靜地觀賞它們,只見它們不時振翅伸脖歡叫,聲如“昂昂”,一如家鵝(鵝是由雁馴化而來的)。
那群鴻雁中,還混著幾只白額雁。我和鳥友“古道西風”還逐一仔細觀察,試圖從里面找出一只小白額雁來,但最后未能如愿。白額雁與小白額雁均為比較珍稀的鳥類,兩者長得極為相似。前者在寧波偶有出現,而后者應該沒有人在本地拍到過。
鴨科鳥類簡介
鴨科屬于雁形目,具體包括俗稱的各種野鴨、大雁與天鵝。本目為游禽。喙一般呈扁平狀,先端具嘴甲,兩側邊緣均具櫛(音同“至”,梳子和篦子的總稱,喻像梳齒那樣密集排列著)狀突。大多數種類的翅上具翼鏡,多呈金屬光澤。絨羽發(fā)達。腳短而生于軀體較后處,前三趾間有蹼膜或半蹼,后趾較其他趾短且著生位置高。善于游泳或潛水,拙于陸上行走。(據《上海水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