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在課程改革倡導“教—學—評”一體化和項目化學習的背景下,項目化學習的評價成為教師面臨的一大挑戰。為了提升教師的項目化學習評價能力,杭州市丁蘭實驗中學進行了基于量規編制與應用的教師項目化學習評價能力提升校本研訓實踐探索。圍繞量規的編制與應用,學校通過“三模塊”研訓內容漸進式促進教師評價能力提升,通過“三路徑”研訓方式多角度搭建教師成長載體,通過“三機制”研訓保障多維度建立教師培養機制,有效提升了教師的項目化學習評價能力,還使教師改變了對量規應用的理念,促使他們嘗試應用量規助力常態化教學。
關鍵詞:項目化學習;量規的編制與使用;評價能力;校本研訓
在課程改革倡導“教—學—評”一體化和項目化學習的背景下,項目化學習的評價成為教師面臨的一大挑戰。杭州市丁蘭實驗中學在項目化學習的實施過程中,發現教師對量規編制與應用的研究頗有興趣,但不能很好地處理與量規有關的系列問題。當前,上級教研部門對如何依托項目化學習培養教師的評價能力沒有詳細的指導方案,而學校在教學的項目化學習培訓中也缺少與項目評價有關的內容?;谶@樣的實際,學校進行了基于量規編制與應用的教師項目化學習評價能力提升校本研訓實踐探索。它以教師需求為導向,組織教師進行項目化學習量規編制與應用的實踐和交流,在這一過程中培養教師的項目化學習評價能力,構建指向教師某一方面能力培養的校本研訓模式,并通過應用和分享研訓成果提升學校的教學質量和影響力。
圍繞量規的編制與應用,學校通過“三模塊”研訓內容漸進式促進教師評價能力提升,通過“三路徑”研訓方式多角度搭建教師成長載體,通過“三機制”研訓保障多維度建立教師培養機制。
一、“三模塊”研訓內容:漸進式促進教師評價能力提升
布盧姆將知識從具體到抽象分為事實性知識、概念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元認知知識[1],它們貫穿整個學習過程。教師的研訓過程是一個在不斷突破自我認知局限中學習且不斷成長的過程。因此,學校根據“認識和了解量規”“編制和應用量規”“遷移和迭代量規”三個模塊研訓內容(如圖1所示)的特點,確立研訓流程。
(一)模塊一:認識和了解量規
在編制量規前,教師須先了解項目化學習評價、量規等相關知識,構建項目化學習評價量規的設計理念和依據的原則等相關理論。學校提供網上資源平臺,要求教師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對相關基礎知識的初步認知,然后邀請專家開展通識培訓,培訓內容包括“量規的定義與內涵”“量規的類型與特征”和“量規設計的原則”,以幫助強化理解。在此基礎上,學校借助校本資源,安排優秀的項目化學習種子教師分享自己實踐心得,激勵教師開展實踐探索。
(二)模塊二:編制和應用量規
在教師理解量規的內涵與外延并共商量規設計的原則后,學校給出在實際案例中的應用范式,分別確立適合人文社科類、理工科類項目化學習量規的模塊。教師從模仿開始,形成有個人風格、貼近項目化學習實際的量規編制方法。同時,學校組織常規活動、推廣活動、創意活動,引導教師實踐量規的編制與應用,讓教師在實踐中提升能力。在此基礎上,學校通過項目分享會、課型研討會等平臺,促進教師進行交流反思。通過交流反思,教師可以借鑒他人長處,在對比中改進自己的量規,以便下一次的量規編制和應用達到更好的效果。
(三)模塊三:遷移和迭代量規
學校采用“1+N”模式推廣基于量規編制與應用的項目化學習,即1個專家對應N個種子教師繼續深入研討,1個種子選手帶領N個項目新成員教師實踐量規的編制與應用。學校營造良性競爭平臺,組織論證與答辯活動,促使教師在不斷審視和思辨中提升量規編制與應用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實現量規的遷移與迭代。在此基礎上,學校鼓勵教師總結經驗,開展研究成果物化行動,將實踐心得轉化為論文、案例、課題、精品課程等,并推廣研究成果,將項目化學習融入常態化教學,進一步推廣量規的應用。
二、“三路徑”研訓方式:多角度搭建教師成長載體
學校通過不同的路徑進行關于項目化學習量規編制與應用的研訓,多角度搭建教師成長的載體,提升教師的綜合評價能力。對應“三模塊”研訓內容,學校采用三線共進、學思共振、研訓共頻“三路徑”(如圖2所示)開展研訓活動,并組織教師進行實踐探索。
(一)三線共進,奠基教師理論基礎
量規的編制與應用對許多教師而言是全新領域。學校采用“專家培訓,科普量規內涵外延”“同伴分享,交流量規編制心得”“資源互通,展示量規應用案例”三線共進方式,奠基教師的理論基礎。學校邀請專家進行通識培訓、專題培訓、網絡培訓、一對一跟蹤指導,幫助教師初步構建項目化學習評價量規的設計理念和原則等理論基礎,增強教師的量規編制能力。同時,學校通過搭建交流平臺,引導教師通過同伴分享交流量規編制心得,在觀點碰撞和反思中相互借鑒和參考,從而更加科學合理地編制量規。此外,學校整合線上線下資源,展示優秀的量規應用案例,讓專業的資源在教師群體間互通、流轉。
(二)學思共振,組織教師實踐探索
在認識和了解量規之后,教師開始實踐量規的編制和應用。學校采用“標準共商,確立量規編制原則”“任務驅動,嘗試量規項目應用”“反思提升,進階量規遷移升級”學思共振方式,組織教師進行實踐探索。
1.標準共商,確立量規編制原則
量規一般以表格形式呈現,包含評價指標、評價等級和評價標準三個方面。學校要求教師結合培訓內容思考并討論量規編制的基本原則,并給出在實際案例中符合該原則的應用范式。經討論,教師認為量規的編制要符合以下原則:一是圍繞核心素養,要注重學生在項目開展過程中核心素養的可視化;二是立足學生水平,評價標準要從學生實際學情出發,對學生的情況進行預判分析;三是標準判定明確,應使用具體的、可操作的語言,讓教師和學生都明確各等級的目標情況。
以學校優秀項目“挑戰二師兄”(2017年,學校在校園內建造了小型生態牧場,并養起了小黑豬。2018年年初至今,每到期末、年初,學校便會號召全校學生開動腦筋,利用奇思妙想,結合學科知識設計稱豬方案。該活動已持續六年,稱豬方法不斷迭代升級。該項目趣味性、操作性強,深受師生喜愛,還能促使學生從書本走向生活,在無形中把知識轉化為技能和素養?!岸熜帧睘閹熒鷮Ρ环Q的小黑豬的戲稱)為例,該項目的方案評價量規(如表1所示)對項目實施的每個環節都有明晰的評價描述且具有層次性,體現了過程性評價和分層評價的理念。
此外,“挑戰二師兄”項目的學生能力發展評價量規(如圖3所示),不僅包括知識與能力層面的評價,還包括學習力與核心素養層面的評價,體現了綜合性評價和增值評價的理念。
2.任務驅動,嘗試量規項目應用
學校以活動為載體開展研訓,以任務驅動教師嘗試量規的應用。活動分為常規活動、推廣活動和創意活動等三個類型。常規活動包括項目征集、項目論證、成果收集、成果匯報、成果展出等;推廣活動主要有市、區聯動的推廣活動;創意活動包括項目化學習方案挑戰賽、項目化學習量規設計賽、項目化學習多種課型分享、校園“star”星項目評選。這些活動為教師編制與應用量規提供了實踐的時間和空間,成為教師評價能力提升的有效載體。從2017年至今,學校實施了多種任務類型的168個項目化學習,每個項目化學習的量規都由教師精心設計,應用效果良好。以“生態農場”項目的學生能力發展評價量規(如圖4所示)為例,該量規從方案設計、小組展示、團隊合作、模型制作和宣傳推廣等多個維度設計能力發展評價標準,借此可以讓學生的努力與疏漏都能被看到,使學生在被肯定的同時還能復盤反思,發現問題并及時改進。
3.反思提升,進階量規遷移升級
在每階段的項目化學習量規編制與應用實踐后,學校教科室組織分享會,鼓勵教師暢談在量規編制與應用中的收獲和困惑。通過分享會,教師能夠學習其他教師量規編制與應用的優點并將其化為己用,也能夠從其他教師的失敗經驗中吸取教訓。分享會上,教師們思維碰撞、觀點迸發,每次分享會結束后都會對自己的量規進行進階升級。以“節約用紙宣發組在行動”項目評價量規的修改(部分如圖5所示)為例,修改后的量規,評價維度更豐富,評價指標描述清晰,評價主體更加多元,評價方式更加多樣,且體現了分層評價的理念。
(三)研訓共頻,助推教師專業提升
學校向全校教師推廣基于量規編制與應用的項目化學習。在實施過程中,學校采用“師徒攜手,倡導量規多元應用”“積極參賽,探索量規成果轉化”“融入教學,賦能量規常態實踐”研訓共頻方式,助推教師專業提升?;诹恳幘幹婆c應用的項目化學習的實施,在提升學生問題解決、科學探究、思維創新等能力的同時,進一步提升了教師的科研能力。教師經總結、提煉形成項目化學習研究成果,特別是關于量規編制與應用的成果在相關評比中屢屢獲獎。近年來,學校教師面向來自全國各地的交流團作專題分享200余場。
三、“三機制”研訓保障:多維度建立教師培養機制
為保障項目化學習量規編制與應用的研訓的實施,學校多維度建立教師培養機制,包括教師發展機制、評價機制和活動機制。
(一)發展機制
學校建立由校長統籌、教學副校長分管、教科室主抓的教師發展機制,引導教師在項目化學習量規的編制與應用中提升項目化學習評價能力。學校還將項目化學習量規編制與應用的實踐探索列為學校發展的重大項目,將對教師實施項目化學習的管理細化到理論培訓、方案研發、量規編制、效果評價等方面。
(二)評價機制
學校建立以獎勵為導向的教師評價機制。根據不同教師的發展層次,學校將教師分為“菁蘭”教師、“蕙蘭”教師和“青蘭”教師,以此驅動教師開展項目化學習量規編制與應用的實踐活動。在教師發展性評價上,學校設計了詳細的評價體系,考量教師在項目化學習量規編制與應用中的過程性表現和結果性成果,評出優秀、合格等第,并納入校長室特別考核獎。這樣的評價機制能夠激發教師研究的積極性,幫助教師更好地進行項目化學習的實踐。
(三)活動機制
學校建立有總有分的教師活動機制。集體活動依托“陽光學苑”青年教師研修基地、“觀點+”論壇開展,分組活動則依托教研組、備課組、項目組以及自組織學習社群開展。在校長室的頂層設計下,教科室制訂活動細則、條例,明確教師參與研訓的權利和義務。
以項目化學習量規編制與應用為載體開展的校本研訓,有效提升了教師的項目化學習評價能力,使教師在實施項目化學習時更加得心應手,并促進了教師對項目化學習的研究。此外,通過研修,教師改變了對量規應用的理念,他們嘗試應用量規助力常態化教學。今后,學校將進一步研究如何將量規更廣泛地應用于常態化教學實踐,如何將這一研訓模式應用于教師其他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盛群力,褚獻華.布盧姆認知目標分類修訂的二維框架[J].課程·教材·教法,2004(9):90-96.
*本文系2021年度浙江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初中簡約課堂的構建與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21SC012)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