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和智能化的發展,為文化旅游產業的運作模式帶來了深刻變革。借助數智工具對山西省文旅產業與古建筑檔案資源進行融合開發,不僅能夠促進古建筑檔案資源的數字化保護與利用,還將催生出許多個性化IP產品和新業態。
山西省作為全國古建筑保存最多、最完整的省份,其文旅產業與古建筑檔案資源的融合開發具有深遠意義。目前,學界對山西省文旅產業及古建筑檔案資源開發的相關研究主要從三方面入手:第一,集中在山西文旅產業創新發展方面[1-2]。第二,聚焦于古建筑檔案資源價值作用與保護開發方面[3-4]。第三,集中于數智化賦能建筑檔案資源建設以及建檔管理方面[5-6]。但是,鮮有學者從數智時代出發,對山西省文旅產業與古建筑檔案資源的融合開發進行研究。因此,筆者試圖結合數智技術探討其融合開發的優化策略,助力山西省古建筑檔案資源“活化”,促進山西省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
一、山西省文旅產業與古建筑檔案資源概況
(一)山西省文旅產業發展現狀
目前,山西省文化和旅游產業(以下簡稱文旅產業)正在快速發展,規模不斷擴大,文化旅游品牌影響力、美譽度顯著提升。截止2024年底,山西省5A級旅游景區總數達到11家,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實現“破零”。此外,山西省政府也在強調,要促進山西“文旅+”業態創新發展,深入推進數智賦能,實施精準宣傳營銷[7]。山西省文化和旅游產業正全面回暖,進入復蘇新階段,并呈現出喜人的增長態勢。
(二)山西省古建筑檔案資源特點
山西省古建筑數量居全國第一,尤其是元代以前的木結構古建筑遺存數量冠絕全國,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開發潛力。因此,我們不僅要注重對古建筑資源本體進行保護,更要注重對在對古建筑進行普查、勘察研究、考古、保護修繕,同時,對所形成的理論、方法和實踐經驗的文字、圖紙、聲像等古建筑檔案資源進行深入開發[8]。
山西省古建筑檔案資源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點。第一,時代完整性。山西省的古建筑涵蓋了從北魏至民國的各個歷史時期,其檔案記錄也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時代序列。第二,品類多樣性。山西省古建筑不僅數量龐大,而且類型多樣,包括古遺址、石窟石刻、宗教建筑、宗祠、衙署官邸、城垣城樓等軍事防御建筑體系,以及橋梁、水利、園林、娛樂性及紀念性建筑,民宅及墓葬等。第三,地域獨特性。山西省古建筑展現了獨特的地域特色,如蜚聲中外的云岡石窟、歷史文化名城平遙古城、佛教圣地五臺山等。目前,山西省3處世界文化遺產,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15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11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96個[9],這些獨具特色的名城、名鎮、遺產可以作為文化旅游開發的亮點,吸引游客體驗不同的文化和歷史。
(三)數智時代二者融合開發的必要性
從“地上文物看山西”的高度贊揚,到“跟著悟空游山西”的新型“打卡”方式,山西文旅不斷與時俱進。而在數智時代下,二者融合開發顯得更為迫切。
一方面,數智技術如大數據、人工智能、AR、VR等為古建筑檔案資源的數字化保護、開發和活化利用提供了新手段。如2024年12月榮獲“游戲界奧斯卡”TGA獎項的《黑神話:悟空》游戲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古建筑之美。在游戲36個取景地中,山西獨占鰲頭,占據27個。通過數字化技術重現山西古建筑,吸引了不少玩家奔赴打卡,帶動了當地旅游熱潮,不僅增強了文旅產品的吸引力,也為古建筑檔案資源的保護和傳承開辟了新路徑。
另一方面,山西省正積極推動文旅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如通過“山西文旅”云平臺提供智慧化服務,以及在景區實施數智化轉型,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這種融合開發不但能夠保護和傳承山西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而且能夠通過活化利用檔案資源,增強文旅產品的文化內涵和吸引力,助推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因此,古建筑檔案資源是山西省文旅產業創新發展的獨特IP。在數智時代,山西省文旅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迫切需要與古建筑檔案資源的深度融合與協同開發。
二、數智時代山西省文旅產業與古建筑檔案資源融合開發的優勢
(一)宏觀政策支持
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視察時強調,“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文化遺產的保護不僅涵蓋物質形態的維護,還包括相關檔案信息資源的保存。古建筑檔案既是古代建筑的歷史記錄,也是古建筑遺產的組成部分[9]。2023年3月發布的《山西省人民政府關于推動新時代山西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中要求貫徹落實“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開展國寶級文物數字化信息采集,挖掘文物和文化遺產的多重價值[10]。2024年1月發布的《山西省人民政府關于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中指出要強化全省“一盤棋”宣傳推廣合力,省市縣企縱向聯動、有關部門橫向協同,共同促進文旅發展,提升“華夏古文明 "山西好風光”品牌知名度,借勢、借力“京津冀”“黃河金三角”客源市場以及“山河四省”流量熱度,發展潛力客源市場[7]。《“十四五”全國檔案事業發展規劃》也強調“深入推進檔案資源體系建設,加大檔案資源開發力度,充分實現檔案對國家和社會的價值”[11]。相關政策旨在通過數字化轉型和智慧化升級,促進古建筑檔案資源的保護與活化利用,為山西文旅產業與其融合開發提供了先決條件。
(二)數智技術革新
數字化、智能化為文旅產業與古建筑檔案資源融合開發帶來了新機遇,特別是在提升游客體驗和優化運營效率方面。例如,VR和AR技術的應用,使得游客可以通過數字化手段“親臨”黃鶴樓,體驗360度全景觀,多角度了解古建筑,深入感受其歷史淵源、規模特征,突破了傳統旅游的時間和空間限制。同時,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使得旅游管理和服務更加智能化,利用大數據分析預測游客流量,優化資源配置,提升游客的游覽體驗。這些技術的應用不僅豐富了文旅產品的形態和內涵,活化了古建筑檔案資源,還滿足了游客對個性化旅游產品的需求,推動了文旅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和高質量發展。
(三)市場需求變化
如今,消費者對旅游體驗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單純的觀光旅游模式已無法滿足當前市場,人們越來越追求深層次的文化體驗和定制化服務。對此,文旅產業需要結合古建筑檔案資源,開發更多富有創意的文化旅游產品,如文化體驗游、研學旅行等,以滿足消費者的新需求,使其了解古建筑背后的歷史和文化故事,更深入地感受山西的歷史文化,領略東方建筑美學,增強民族文化自信。
三、數智時代山西省文旅產業與古建筑檔案資源融合開發的不足
(一)缺少多主體協同交流云平臺
作為“三晉大地”的山西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建筑資源豐富,古建筑檔案是山西省各檔案館塵封已久的館藏資源,但其與山西文旅協同開發卻鮮有研究。山西省大同市檔案館內收藏有大量關于“云岡石窟”“善化寺”“九龍壁”“華嚴寺”的文書、照片等多種形式的古建筑檔案資源,這些資料詳盡地記錄了建筑的歷史淵源、技術特征、規模特點、藝術價值、保護維修等。但卻沒有被有效開發利用,特別是與文旅融合發展起來。究其原因,一是各機構古建筑檔案資料內容繁雜,協同整理難度大。二是缺乏與其他主體如文旅局、博物館等機構之間的互聯互通平臺,共同開發工作難以順利進行。在數智時代背景下,山西省文旅產業與古建筑檔案資源的融合開發面臨多主體協同交流云平臺缺失的問題,這不僅限制了信息流通和檔案資源整合的效率,還影響了文旅產業創新和古建筑檔案資源開發利用的進程。
(二)敘事宣傳數智工具利用較少
盡管山西省擁有眾多如云岡石窟、平遙古城等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但在推廣這些文化瑰寶時,傳統的敘事方式仍然占據主導地位,缺乏通過AR、VR、AI和4D建模等技術手段來提供沉浸式體驗的新穎嘗試。這些技術本可以為游客帶來穿越時空的互動體驗,如通過AR技術讓晉祠宋代侍女彩塑“走”出圣母殿,借助集成激光投影、高壓水霧等高科技手段,結合畫面融合技術,再現平遙古城的歷史文化氛圍,以營造頂級的文化視聽盛宴。然而,目前這些技術的應用在敘事宣傳中并不普遍,導致山西省的文旅宣傳缺乏與現代消費者期望相匹配的技術驅動型敘事,未能充分展現古建筑檔案資源與現代科技結合的新活力。
此外,已開發古建筑檔案相關產品的宣傳渠道單一未采取多元化傳播策略以提升其知名度。例如,三晉出版社先后于2019年和2021年出版了《檔案中的山西古建筑》[12]《山西古建筑檔案》[13]等書籍,依據相關地方史志、碑刻、竣工資料、設計文件及申報信息等檔案文獻,對古建筑(群)的相關內容進行了詳細描述,是記錄和反映山西省優秀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檔案文獻。2016年9月在山西省旅游發展大會之際,大同市檔案館充分開發利用館藏古建筑檔案資源,舉辦了“古韻大同,檔案新篇”檔案文史展,其中包含了寺觀、樓閣、龍壁等多種古建筑檔案資源,圖文并茂、資料可靠,向世界展現了“中國古都,天下大同”的氣概。但由于缺少多渠道宣傳、編研方式單一、未充分利用數智工具等原因,導致鮮有人知。
(三)檔案資源數智產業化不充足
山西省文旅產業與古建筑檔案資源的融合開發在檔案資源數智產業化方面尚顯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第一,文創產品開發機制不完善。以云岡石窟的“佛小伴”為例,雖然該產品以云岡石窟佛像為原型,融合了傳統與現代審美,創造出既莊重又萌趣的形象,在市場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整體而言,此類文創產品的種類和數量仍然有限,且在創新性、市場推廣、品牌影響力等方面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并未形成產業鏈,在“快餐式”火熱過后如何建立長效發展機制仍需思考。第二,產業要素轉化程度不高。山西省的數字化展覽和古建筑檔案資源的活化利用還處于探索階段,缺乏產業化開發,未能充分實現文化資源向數字資產轉變,以及數字資產向經濟效益轉化。
總體而言,山西省在古建筑檔案資源的數智產業化方面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需要進一步加強政策支持、資金投入和技術創新,抓住機遇,勇迎挑戰,進一步挖掘檔案資源的潛力,創新開發模式,拓寬銷售渠道,以實現更廣泛的文化傳播和更大的經濟效益。
四、數智時代山西省文旅產業與古建筑檔案資源融合開發的路徑
(一)聯結多元主體,共創公共文化云平臺
山西省文旅產業與古建筑檔案資源的融合開發,不僅需要檔案館、文旅局、研究所等相關機構的努力,還需與廣播電臺、電視臺、出版社、報刊社以及與從事數字出版、網絡視頻、網絡文學、動漫、游戲等業務的文化生產機構進行配合。根據《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14]等相關政策,聯結多個主體,按照“建庫—搭臺—加工”的程序共創古建筑公共文化云平臺,具體步驟如下。
第一,建庫。各級各類檔案館可以統籌利用文化領域已建或在建數字化工程和檔案數據庫,形成互聯互通的古建筑檔案資源庫。該庫匯集各檔案館中的古建筑資料,數據資源豐富全面,同時也解決了協同整理難度大的問題。第二,搭臺。組織檔案館、文旅局、文物局、博物館、研究所和相關建筑機構等共同構建古建筑文化交流平臺,鼓勵多元主體依托國家文化專網,將各自“小館”融合成一個“大圈”,促進古建筑資源的數字化轉型和升級,形成“跨區域合作”,做到物理分布,邏輯關聯。第三,加工。文化生產機構通過權限申請后可以對古建筑檔案資源庫中的檔案數據進行查找與加工。若未找到所需數據,則可以申請二次訪問權限,進入古建筑文化交流平臺查找并加工所需內容,開發后的資源將流向大眾供線上線下宣傳利用,最終流回古建筑檔案資源庫,豐富資源庫的同時便于下次加工。通過以上三個階段,共創古建筑公共文化云平臺。
(二)借助數智工具,搭建宣傳新場景
古建筑檔案資源不僅僅是歷史的沉淀,更是促進文旅發展的重要工具。因此,可以利用“三微一端”等移動終端以及抖音、快手等媒體平臺,搭建古建筑檔案文化傳播新陣地。同時也可以借助多種數智工具搭建智慧旅游平臺,進行線上線下寬領域傳播,做到大屏小屏多角度宣傳。利用將增強現實(AR)、虛擬現實(VR)與混合現實(MR)的視覺交互技術相融合的新興技術XR[15],為游客帶來現實與虛擬世界之間無縫轉換的“沉浸感”體驗。為消費者提供多元化、真實感、沉浸感、交互性感覺的同時,提升古建筑檔案資源的思想性、文化性。例如,晉中市SoReal煥真·平遙科技藝術館智慧旅游沉浸式體驗新空間,將擴展現實、多媒體互動投影技術等,融入古城建筑、民俗風情中,讓游客在參觀、體驗、互動中穿梭于虛擬和現實之間。重慶市大足區寶頂鎮大足石刻風景區的大足石刻數字影院獲評“視聽健康空間生態影院”認證,是中國第一家獲得該認證的影院。其球幕影院也成為“全球第一座杜比全景聲”球幕影院,開創了球幕影院設計、建設新標準。“天下大足”沉浸式體驗項目所采用的數字化復原技術,是通過遙感測繪、計算機圖形技術等各類新型技術對文物本體的高精度三維復原。
(三)打造文創IP,發展新型產業業態
山西省的文旅產業與古建筑檔案資源的融合開發正逐步成為一種新型產業模式,未來的發展重點應聚焦于以下兩個關鍵維度。
一是加強對古建筑檔案文創IP的深度挖掘與設置,以實現文化價值的現代表達,進而促進文旅產業發展。借助數智化工具打造古建筑檔案獨特IP,將文旅產品與品牌通過IP進行連接,形成資源的知識版權化和產業價值化。品牌IP化后,能夠憑其特有的內容形式,自帶話題、自行散播,產生口碑,最終進入目標群體的生活中,實現商業轉現。目前國內影響比較大的有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文創IP等。綜合檔案館也在不斷嘗試打造IP,如蘇州中國絲綢檔案館傾力打造了紅色檔案文化品牌“第七檔案室”[16]。當下文旅領域正不斷以IP授權形式打造“聯名款”,相互引流,實現宣傳互贏。南京博物院與棲霞山風景名勝管理處合作,推出“覽金陵畫境”文創體驗行,將畫展中的風景、古人燕游之樂融入體驗之中。因此,搞文創不僅要有產品思維,更要有產業思維。
二是通過政策引導與市場拓展,讓技術創新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完善新型產業化布局。文旅產業與古建筑檔案資源的深度融合,為新業態的形成提供內驅動力。然而,也要通過打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為新業態的形成與發展提供優質條件。首先,應制定涵蓋古建筑檔案文創及產業化開發相關要求的政策,以指導新業態的布局與進化。其次,跨界融合中出現的版權問題,尤其是古建筑檔案資源的內容版權歸屬和數字文化創意的版權保護,需通過政策法規予以明確規范。再者,加強數字技術的引進與應用,包括立面轉譯、數字傳輸、影像處理和全息投影等,應與檔案文創產品開發相結合,為新業態的技術融合提供支持。最后,打破傳統文旅產業的“孤島式”發展模式,建立高效的產業交流與合作機制,延伸產業鏈,創造出更高的價值[17]。
在數智時代背景下,山西省文旅產業與古建筑檔案資源的融合開發對于促進地區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活化利用具有重要意義。這一過程不僅能夠通過數字化手段增強文化遺產的可訪問性和文化價值,還能為地區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研究山西省古建筑檔案資源開發也是加強文化遺產保護與促進文旅發展的重大課題,相信山西省古建筑檔案資源與文旅產業的融合開發將會助推山西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助力中國文化弘揚與傳播。
參考文獻:
[1]栗美霞.山西非遺+:將資源優勢轉化為文旅產業發展強勢[N].山西經濟日報,2024-12-08(001).
[2]姚蘭.山西鄉村文旅發展路徑探析[J].三晉基層治理,2024(5):109-112.
[3]屠劍虹,潘連根.古建筑檔案文化價值的開發利用[J].浙江檔案,2009(11):42-43.
[4]郭嬌嬌.平遙古城檔案式保護探析[D].昆明:云南大學,2022.
[5]牛鵬濤,田疆.三維激光掃描與HBIM技術在歷史建筑數字化建檔中的應用探索[J].檔案管理,2022(3):68-70.
[6]江文亞,楊颋.數字化賦能歷史建筑檔案建設:以珠海市為例[J].浙江檔案,2024(1):58-60+54.
[7]山西省人民政府關于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R].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報,2024(2):24-31.
[8]李美慧.阜新市檔案館古建筑檔案信息資源開發研究[D]. 沈陽:遼寧大學,2022.
[9]王澤周.山西古代建筑的歷史記錄[J].文史月刊,2022(8):1.
[10]山西省人民政府關于推動新時代山西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R].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報,2023(4):3-7.
[11]本刊訊.中辦國辦印發《“十四五”全國檔案事業發展規劃》[J].中國檔案,2021(6):18-23.
[12]張兵.檔案中的山西古建筑[M]. 太原:三晉出版社,2019:12.
[13]張兵,蘭艷鳳,石磊.山西古建筑檔案-第八批國保[M]. 太原:三晉出版社,2021.
[14]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J].國家圖書館學刊,2022(4):49.
[15]唐陸峰,陳莉,胡燕.擴展現實技術在多業態中的應用[J].廣播電視信息,2024 (7):31-33.
[16]劉芮,張麗華.互動數字敘事視角下檔案游戲化開發路徑探析:以《第七檔案室》為例[J].檔案學研究,2023 (6):102-109.
[17]孫大東,楊子若.數字創意產業融合視角下檔案文創產品開發產業化的兩條路徑[J].檔案與建設,2023 (2):33-36.
作者單位:廣西民族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