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幾年創新藥受創新藥板塊政策調整(如集采常態化、創新藥醫保談判降價)及融資環境收緊影響,估值持續回調,上市創新藥企的估值甚至低于一級市場的價格,隨著DeepSeek引爆AI板塊,AI重塑創新藥以及創新藥國際化的拓展,創新藥板塊的投資機會開始來臨。
創新藥是科技股,由于創新藥依賴技術驅動和資本支持,其高風險高回報屬性非常類似科技股。創新藥很多是“從0到1”的顛覆性創新,創新藥需突破現有靶點或機制,成功后形成技術壁壘和專利護城河,類似科技股“顛覆性創新”邏輯。例如,PD-1抑制劑、GLP-1受體激動劑等首創新藥(FIC)一旦上市,往往成為數十億美元級“重磅炸彈”。創新藥兼具科技股的技術顛覆性、高風險高回報屬性及全球化擴張潛力,其本質是“生物科技+數據智能”的硬科技賽道。
“十四五”以來,我國國產創新藥數量和質量齊升,共有113個國產創新藥獲批上市,是“十三五”獲批新藥數量的2.8倍,市場規模達1000億元。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加劇,對醫療器械和藥品的剛性需求不斷增長,醫藥市場規模不斷擴張。創新藥作為醫藥領域的前沿力量,近年來全球創新藥市場規模保持穩健增長,由2016年的7972億美元上漲至2023年的10872億美元。
AI已經對創新藥市場進行重塑。首先是AI重塑藥物研發全鏈條,AI通過分析海量基因組、蛋白質組及疾病數據,快速識別潛在藥物靶點,例如,DeepMind的Al?phaFold預測蛋白質三維結構,將傳統耗時數年的靶點驗證縮短至數周。AI生成模型可自主設計分子結構,替代傳統試錯式篩選。Exscientia的AI平臺設計強迫癥藥物DSP-1181僅用12個月進入臨床,而傳統方法需4-5年。臨床實驗也得到優化,AI通過分析患者數據精準分層,加速招募并提升試驗效率。輝瑞利用AI縮短肺癌藥物患者招募時間30%,羅氏通過AI優化臨床試驗設計,預計縮短新藥上市周期至少一年。Unlearn.ai的虛擬對照組技術使阿爾茨海默病試驗規模壓縮50%。AI將傳統10-15年的研發周期縮短至2-5年,早期研發成本降低70%,比如晶泰科技通過AI設計肺癌新藥,將先導化合物優化周期從2年縮短至8個月。
AI幫助中國企業從“跟隨模仿”到“原創引領”。目前全球約50%的新藥靶點由中國科學家首次發現,如GPCR家族、表觀遺傳調控蛋白。在ADC(抗體偶聯藥物)領域,榮昌生物維迪西妥單抗(RC48)獲FDA突破性療法認定,石藥集團SYSU-001治療鼻咽癌III期臨床積極。在CAR-T療法方面,復星凱特奕凱達(Yescarta)適應癥擴展至二線大B細胞淋巴瘤,信達生物與馴鹿生物合作BCMACAR-T提交美國BLA等。這直接幫助中國創新藥企業國際化的拓展,License-out交易開始爆發,2023年中國藥企License-out交易額達455億美元(首付款28億美元),創歷史新高,比如百濟神州TIGIT抑制劑歐司巴達(Ociperlimab)以超30億美元授權給諾華;恒瑞醫藥HER2ADC藥物SHR-A1811授權美國Elan?co,首付款5.2億美元。這也直接促進了創新藥企的海外銷售,百濟神州澤布替尼全球銷售額破10億美元,在美國市場占比超60%。頭部創新藥企業通過“反向授權”進入新興市場,如印度、東南亞等。
創新藥行業還迎來政策紅利。首先是審評審批加速,縮短創新藥上市周期,2024年11月,國家藥監局進一步優化受理流程,對創新藥及優先審評品種提供“受理靠前服務”,加速上市進程。國家藥監局自2024年8月起在北京、上海等地試點《優化創新藥臨床試驗審評審批試點工作方案》,將創新藥臨床試驗申請審評審批時限從60個工作日壓縮至30個工作日,并推動臨床試驗啟動時間縮短至獲批后12周內。2025年試點經驗將向全國推廣,目標每年完成至少10個品種的審批。醫保目錄優先納入創新藥(2024年新增91種藥品中90%為5年內上市品種),2024年醫保談判中,80%以上創新藥在獲批2年內納入醫保,57個品種實現“當年獲批、當年入目錄”,同時設立丙類藥品目錄,重點覆蓋創新藥,允許商業保險自主定價并與醫保目錄聯動,提升支付靈活性。
中國主要的創新藥企業基本已經在A股和港股上市,目前來看,以百濟神州、恒瑞醫藥為代表的國內創新藥企展現出強勁增長勢頭,在原本由跨國藥企主導的市場格局中撕開突破口。百濟神州是中國創新藥企國際化的標桿,其研發投入常年位居國內首位,具有全球領先的BTK抑制劑,澤布替尼在美、歐、中多地獲批,針對套細胞淋巴瘤、華氏巨球蛋白血癥等適應癥,臨床數據優于同類競品;在腫瘤免疫治療矩陣:PD-1抑制劑替雷利珠單抗覆蓋肺癌、肝癌等大癌種;同時布局雙抗(如CD3/BCMA)、ADC(如HER2ADC)及CAR-T療法。在全球化布局層面,有超50項國際臨床試驗,與諾華、安進等跨國藥企達成高額授權合作。恒瑞醫藥是中國傳統藥企向創新轉型的典范,其商業化能力強勁,PD-1產品年銷售額超40億元。信達生物以“自主研發+國際合作”模式見長,與禮來合作開發的PD-1和雙抗藥物實現高額授權收入,其管線覆蓋腫瘤、代謝、自身免疫三大領域,且成本控制能力突出。君實生物以“小而精”的差異化策略突圍,PD-1海外授權金額曾經創下國產藥紀錄(超11億美元),為中國創新藥出海樹立標桿。
中國創新藥行業的政策紅利已形成“研發-審批-支付-應用”全鏈條支持體系,疊加AI技術賦能與國際化加速,行業正從“政策驅動”轉向“技術+生態”雙輪驅動。具備核心技術壁壘(如ADC、雙抗)、全球化能力(如License-out)及AI布局的企業將優先受益。創新藥投資更關注管線潛力(如適應癥范圍、中美雙報進度)和臨床數據預期,而非短期業績。資本市場過去幾年都在冷落創新藥企業,AI時代的到來正在重塑創新藥行業,創新藥企業是典型的硬科技企業,同時疊加政策紅利,已經在國際化上具備足夠競爭力,參考全球市場,大市值公司中創新藥企業都有一席之地,中國創新藥企業的市值空間由此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