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隆重表彰為研制“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23位科學家受到表彰。隱姓埋名、默默無聞幾十年的程開甲從幕后走向臺前。
1918年8月3日,程開甲出生于江蘇省吳江縣盛澤鎮毛家弄的一個徽商家庭。“開甲”二字是其爺爺程敬齋所取,寄托了一個家族崇文重教的無限希望。
1931年,13歲的程開甲小學畢業,考入浙江嘉興的秀州中學。當時,秀州中學圖書館內有許多名人傳記,程開甲先后閱讀過伽利略、愛因斯坦、牛頓、法拉第等科學家的生平事跡。這些書不僅豐富了程開甲的學識,也增強了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使他萌生了要當科學家的想法,并把追求真理的科學家作為自己的人生榜樣。
1937年,程開甲高中畢業,同時被交通大學和浙江大學錄取。程開甲選擇了浙江大學,受教于束星北、王淦昌、陳建功、蘇步青等學界一流的老師。在浙江大學讀書期間,程開甲在筆記本上寫下兩行字:“中國落后挨打的原因——科技落后。拯救中國的方法——科學救國。”大學期間,程開甲更加堅定了篤志好學的決心和意志。
1946年8月,程開甲赴英國愛丁堡大學留學,師從著名物理學大師、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玻恩教授。在英國留學期間,程開甲說在國外“看不到中華民族的出頭之日,海外的華人心中都很悶、很苦”。寄人籬下的屈辱和苦悶,激發了他“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強烈意志。他決心珍惜機會,刻苦學習,報效祖國。
1949年發生的一件事,讓程開甲看到了民族的希望。他回憶說:“那是4月的一天晚上,我正在蘇格蘭出差,看電影新聞片時,看到關于‘紫石英’號事件的報道。看到中國人敢于向英國軍艦開炮,擊傷英國軍艦‘紫石英’號,我第一次有出了口氣的感覺。就是從那一天起,我看到了中華民族的希望。”于是,程開甲作出了一個重要決定——回國。
1950年8月,程開甲婉拒導師玻恩的挽留,積極響應祖國的召喚,主動放棄了英國皇家化學工業研究所的優厚待遇和科研條件,購買了所需的書籍,義無反顧回到剛剛誕生、百廢待興的新中國。
1960年,程開甲接到命令前往北京報到,出任第二機械工業部第九研究所(院)副所(院)長,參加原子彈研制。自此,他在學術界消失了幾十年,和所有“消失”的“兩彈一星”元勛一樣,他們將自己的生命奉獻于西北荒漠。
1962年夏,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關鍵理論和制造技術已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程開甲根據組織安排,全身心開始準備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1964年10月16日,原子彈爆炸成功了!
1965年,程開甲又將主要精力投入氫彈的研制上。1966年12月28日,氫彈原理裝置點火,一朵巨大的蘑菇云翻滾著直沖云霄,我國的氫彈技術由此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在此后的20多年時間里,程開甲先后主持了原子彈、氫彈、兩彈結合等多達30多種核試驗活動,為我國核試驗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被人們稱為“中國核司令”。
1969年9月23日,中國首次進行地下核試驗成功。為了掌握第一手試驗數據,程開甲等科學家決定進入地下爆心去考察。到原子彈爆心考察,這在中國還是從未行過的險招。通向原子彈爆心的地下通道溫度極高,誰也說不清洞里面殘余的輻射劑量,其危險可想而知。程開甲在里面不顧一切地仔細觀察、測試,把所有考察工作做完,獲得了我國地下核試驗現場的第一手資料。
在核試驗現場,程開甲經常工作到凌晨,有一次同事幫他把飯熱了4遍,他都沒有來得及吃。當他工作完掀開被子準備睡覺時,居然滾出了兩個蘋果。“哪來的蘋果?哎呀,我還沒吃飯,怪不得肚子在叫。”程開甲拿起蘋果就吃,但還沒有吃完就睡著了。
1984年,66歲的程開甲離開核武器試驗基地,擔任原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委員。他的研究方向再一次改變。如何防御殺傷力極強的核彈,這又是一個新的命題。研究了半輩子“矛”的程開甲轉而研究“盾”,投入抗輻射加固和高功率微波領域的研究中。
2004年,86歲的他,寫下了“科學技術研究,創新探索未知,堅韌不拔耕耘,勇于攀登高峰,無私奉獻精神”。這是他對人生的感悟,也是他科學人生的真實寫照。
(節選自《江淮文史》2022年第6期,本刊有刪改)
鑒賞空間
程開甲和鄧稼先同為“兩彈元勛”,一生致力于核武器研究和核試驗事業,為國家安全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本文與《鄧稼先》一樣,都通過幾個典型事例展現他們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甘于為國奉獻的精神。兩文語言樸實無華,卻飽含深情。他們的人生信念,讓人敬仰不已,激勵著我們不忘初心、砥礪奮進。
讀有所思
別林斯基說:“在所有的批評中,最偉大、最正確、最天才的是時間。”那么在本文和《鄧稼先》里,時間線是如何像一位最偉大的批評家一樣,公正且深刻地展現人物的精神品格,讓我們看到他們在不同時間節點的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