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晗,專欄作家,在《中國青年報》《三聯生活周刊》等報刊發表作品一百多萬字,新書《跟著名家學寫作》已上市,微信公眾號:閆晗的讀寫課
引用詩詞和名人名言,大家都會,可一旦它們“七十二變”,還能認出來嗎?
化用是一種高級的技巧,借助前人的詞句或意象,稍加改動用到自己的作品中,來表達新的意義和情感。高手化用并沒有搬運的痕跡,仍然完整和諧,讓文章增光添彩。
“光陰之所以寶貴,是因為它匆匆流逝,不會因為任何一個人而停下腳步,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這段《中國詩詞大會》的臺詞,分別出自《論語》、陶淵明《雜詩》、李白《將進酒》,展現了光陰的寶貴與易逝。
比如這句“北宋年間嘎嘎叫著的那些鴨子,被蘇東坡的詩句一只一只趕入江水,一陣一陣拍打著春天的消息”,化用了蘇東坡的“春江水暖鴨先知”,用自己的語言將一句詩變成動態的畫面。
電視劇《山花爛漫時》講述創辦華坪女中的張桂梅校長的故事,劇名來自《感動中國》的頒獎詞:“爛漫的山花中,我們發現你。自然擊你以風雪,你報之以歌唱。命運置你于危崖,你饋人間以芬芳。不懼碾作塵,無意苦爭春,以怒放的生命,向世界表達倔強。你是崖畔的桂,雪中的梅。”
寫得是不是意蘊深厚、氣勢磅礴又擊中人心?讓我們來看看,這段頒獎詞,都化用了哪些詩詞與名言?
“爛漫的山花”化用了毛澤東《卜算子·詠梅》中的“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寓意著華坪女中的學生們,如同爛漫的山花一般,克服重重困難,綻放出屬于自己的光彩。“不懼碾作塵,無意苦爭春”則化用陸游《卜算子·詠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與“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借梅花零落成泥仍留清香、不與百花爭艷的特質,凸顯張桂梅默默奉獻、歷經磨難仍堅守本心的品質。“自然擊你以風雪,你報之以歌唱”出自印度詩人泰戈爾的《飛鳥集》中的“世界吻我以痛,我卻報之以歌”。“以怒放的生命,向世界表達倔強”有對“怒放的生命”歌曲的呼應,展現人物蓬勃的生命力與不服輸的抗爭精神。“崖畔的桂,雪中的梅”,用一個比喻句,借桂樹長于崖邊、梅花傲雪凌霜,把在逆境綻芳華的形象具象化,又巧妙嵌入了張桂梅的名字——桂梅。
你看,短短幾句話,句句都不簡單,需要深厚的文學底蘊,才能運用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