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玉的國度。從距今1萬余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開始,玉的形質之美就被古代先民所認識。經過青銅時代的沉淀積累,尤其是經過儒家“君子比德于玉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等道德比附和禮制規范,玉之溫和潤澤的特性就成為仁義象征,在中華文化體系中占據了重要地位。從祭祀、喪葬的禮儀功能到世俗化審美功用,玉深度參與了中華民族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和青銅、禮樂、詩書等一起形塑了中華文明的基本特質,在中華文明的形成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玉的歷史產地和品類有很多,包括新疆和田玉、陜西藍田玉、遼寧岫玉、河南獨山玉等,歷史悠久、個性鮮明,是古玉中較為常見的幾種玉材。泰山玉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中就有應用,大汶口遺址中先后出土的碧玉鏟、臂環、佩飾等玉器便是證明。在魏晉、唐、五代的文獻中,關于泰山玉也有零星記載,但始終沒有大規模開采加工。直到20世紀80年代,隨著科學勘探技術的應用和政府制度化的有序管理,泰山玉擺脫了籍籍無名的狀態,挖掘、加工、銷售逐步展開,迎來了市場化發展的繁榮時期,為中華玉文化體系注入新的力量。
泰山玉雖然發掘利用得比較晚,但由于泰山厚重的文化底蘊,無論是“泰山安,四海皆安”的社稷崇拜,還是碧霞元君、泰山石敢當的民間信仰,都賦予了泰山玉富貴平安、鎮宅辟邪、靈秀浩然的氣質,使其具備了其他玉料無法替代的文化優勢。同時,由于泰山玉為蛇紋石質玉,具有破碎度較大的特點,因此,對其雕刻加工有一定的難度,玉雕師須經過長期的實踐積累才能熟練掌握。
作為出身于百年雕刻世家的泰安本土雕刻師,李冬冬正成長為行業中堅力量。李冬冬的曾祖父、祖父都以石雕為生,到父親一輩逐漸由石雕轉向興起不久的玉雕。在父親的教導之下,李冬冬從打磨一塊塊粗糲的原石開始,不斷琢磨參悟玉雕技藝的精髓。在濃厚的家族傳承氛圍中,她熟練掌握了泰山玉雕技藝,并通過拜師求學進一步提高了自身的雕刻水平。

玉雕作品從選料、設計、繪制圖樣到打磨粗坯、細琢拋光等工序,通常需要一氣呵成,尤其是選料和構思設計,二者密不可分,極為考驗雕刻師的眼力。李冬冬在動手雕刻之前,往往要花費較長時間反復思考,確保每件玉料都能物盡其用,傳達出泰山德寬仁厚、鐘靈毓秀的氣質。她雕刻的石敢當、孔子形象,選用深沉穩重的泰山墨玉,充分彰顯出人物堅毅果敢、厚德大氣的特征;平安扣、百財等飾品擺件則選取泰山碧玉或翠斑玉,體現出靈秀輕盈之美;《有鳳來儀》等大型陳設作品,集圓雕、透雕、浮雕諸種技法于一體,體現出了嫻熟的雕刻功夫。


“涓流即是滄海,拳石即是泰山。”正是齊魯文化、儒家文化的浸潤,李冬冬傾盡心血的玉雕作品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可,多次在中國(山東)工藝美術博覽會、泰山石敢當文化節上獲得金銀大獎,并作為平安禮品被帶到全國各地。我們相信,泰山玉雕在李冬冬等新生代玉雕師的熱愛和堅守之下,必將綻放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編輯/魏偉

李冬冬,泰安市工藝美術協會理事,泰安市民間藝術家協會理事,泰安市首屆工藝美術大師,泰山千禧玉雕品牌創始人。
Li Dongdong, member of the Tai’an Arts Crafts Association, member of the Tai’an Folk Artists Association, first Arts Crafts Master of Tai’an, and founder of the brand Taishan Millennial Jade Carv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