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歷六年,公元1046,蘇軾時歲十一,父親蘇洵之好友黎錞中進士第,入朝為官。
黎錞,字希聲,四川同鄉,渠江縣,今廣安市廣安區花橋鎮人,與眉山相隔345千米。
黎錞自幼天資聰穎,然而,并不因此自滿懈怠,反而刻苦攻讀,埋頭于經史典籍,終至學成,才名遠播蜀中各地。
朝廷對黎錞尤為器重,初入仕途,便委以利州,今廣元一帶節度推官職,于當時,年輕有為。
十年宦游,蘇洵與黎錞相識在京師,志趣相投、談資無盡;惺惺相惜、得見恨晚。
既羨慕崇拜于黎錞成就,又為自身早年間并不正規之學而帶來今后踏入仕途之難而心生感嘆,歸家后,蘇洵語重心長:
科舉之路艱難,吾之早年,實為人生一大憾事,將來,蘇家之望,唯寄于軾、轍你們兩兄弟身上。為學之道,以經為本。黎錞才學卓越,德行端正,當為你們榜樣。
所謂經學,當時,即以《詩》《書》《禮》《易》《春秋》五經為核心,通過注解訓詁,闡發經典義理。
經學自西漢發端,蘊含儒家思想精髓,到了北宋,仍然為士子參加科舉考試根本,更乃立身處世、為學要義。
蘇軾自幼聰穎,深受父親教誨,黎錞之才德讓他油然生敬。
嘉祐六年,1061,名動京師后蘇軾任鳳翔通判,弟弟蘇轍陪同父親蘇洵留居京師太學,恰與黎錞毗鄰。
相互登門,往來密切;暢談經學、討論時政,蘇洵與黎錞之間情誼愈加深厚,情同手足。
黎錞為人正直淳樸,外表不茍言笑,內心真摯誠懇;學問淵博、才德兼備,從不恃才傲物,待人謙和有禮。
深受學問與風范影響,雖非同輩,但蘇軾視黎錞亦師亦友,于朝中,出現了一段超越年齡之莫逆交往。
蘇軾仕途輾轉,黎錞多守蜀地,常相遙遠,兩人間書信往來卻從未中斷。
熙寧八年,1075,于杭州之蘇軾即將調任密州,離開前夕,偶然得知黎錞即將主政眉州,心中欣慰不已。
在寫給東陽郡守王?書信中,蘇軾有此提及:“希聲久不得書,承示諭,方知得蜀州,應甚慰意。”
字里行間,流露出了蘇軾對黎錞之祝賀與敬意,也傾注他濃濃故鄉情。
是年末,來到密州,與故鄉相距更遠,蘇軾多次致信黎錞。
起居安好,順應時令,為民操勞,保重自己;朝廷順應民意,有旨意讓您繼續留任,高居顯位,士子,以及鄉間百姓歡欣鼓舞;久離故鄉和祖墳,因貪戀俸祿而忘卻了家庭,每當想起這些便感到羞愧難當,面紅耳赤;煩您關照我之祖墳,惟增感噎等。
元豐元年(1078),黎錞主持修建眉州遠景樓,樓成之際,特意請蘇軾撰寫紀文。
此時,蘇軾知徐州,白天,公務繁忙,7月15日,于晨間,欣然命筆,《眉州遠景樓記》一揮而就:
“吾州之俗,有近古者三。其士大夫貴經術而重氏族,其民尊吏而畏法,其農夫合耦以相助。蓋有三代、漢、唐之遺風,而他郡之所莫及也……”
眉州之習俗,有三方面近似古代,本地士大夫崇尚經術,看重家族,百姓尊重官吏,敬畏法律,農夫結伴,相互幫助,這大概保留了夏、商、周三代以及漢、唐遺風,乃其他州郡所趕不上也。
……
太守黎希聲,是我已故父親朋友,簡而文,剛且仁,明智不茍且,任職期滿,將要被替,百姓不忍,相繼挽留,朝廷應允,續期三年,更加至信,平安無事,于是,靠著太守居住之北墻增筑一樓,稱其“遠景”。
……
唉!
離開家鄉已久,所說遠景樓,雖然能夠想象出它之位置,但不能道盡詳細情況,之所以樂于此樓建成,既而記敘,不就是因為長官平易近人嗎!
不僅僅體現于政事、責任、學問等,蘇軾與黎錞之間情誼,更見生活逸趣。
一次,蘇軾與劉貢父同騎出游,街頭忽聞小販叫賣“黎檬子”,兩人不禁大笑,蘇軾甚至差點從馬上跌落。
原來,劉貢父曾戲稱黎錞為“黎檬子”,此事成為他們交往間一段趣談。
多年后,蘇軾被貶海南,居儋州,見到一棵名為“黎檬子”樹,秋日果實累累,觸景生情,不勝唏噓。
此時劉貢父與黎錞皆已故去,回憶起昔日之歡笑與故友音容笑貌,不禁慨然。
曾經之遠景樓早已毀于歷史兵火戰亂,但是,蘇軾所記卻在歲月中留下了不滅印跡。
2004年,在眉山東城湖廣場南側,遠景樓得以重建,高13層,80米,巍然屹立。
蘇軾與黎錞,忘年莫逆,翰墨情深,穿越千年,再次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