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風光如畫,是許多人心馳神往的地方,它不僅有“風花雪月”的美景、古韻深厚的歷史名城,更有四季飄香的茶園,令人回味無窮。
大理,中國極具“松弛感”之城
大理是古代南詔國、大理國的首府,五百多年間一直是云南省政治、文化和經濟中心。直到公元1274 年,元朝推行中書省制度,建立云南行省,才將云南的中心遷到昆明。
如今的大理,以詩畫般的自然景色、獨特的地域風情,吸引了無數游人流連忘返。遠處的蒼山山脈連綿起伏,山頂上覆蓋著終年不化的積雪,但當春風吹醒了大理,綴滿枝頭的杜鵑花就能染紅整個山坡。蒼山下,波光粼粼的洱海映照著雪與明月,浮光搖金,成就了“風花雪月”的極致美景。
美食也是一座城市的名片。大理的街頭有著令人胃口大開的特色小吃。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喜洲粑粑,它又名破酥,外表酥脆,層次分明,是一種色、香、味俱佳的麥面烤餅,分為以蔥花、花椒、鹽為主的咸口,和以油渣、肉丁、火腿、紅糖包心為主的甜口。大理乳扇、餌塊、雕梅、涼雞米線等,也獨具民族風味。來到這里,若不品嘗一下這些美食,實屬遺憾。
滇紅,為何被稱為“愛國茶”
地處茶馬古道和南方絲綢之路交匯點的大理,自古以來就是交通樞紐,也是滇西、滇南的茶葉通往內地和康藏地區的重要集散地。說起大理的茶文化,那風靡世界的云南滇紅必定是其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大理古鎮大街小巷的茶鋪里,滇紅永遠占據熱銷榜首。
滇紅,是我國名副其實的“抗戰茶”“愛國茶”。抗戰時期, 東南沿海的重點茶區淪陷, 我國傳統的紅茶出口受阻。政府為維持紅茶的外銷市場, 計劃在西南地區開辟新的紅茶制作基地, 以鞏固中國茶的市場地位。
1938 年,著名茶葉專家馮紹裘受中茶公司委派,來到云南開辦茶廠。他發現, 用云南大葉種茶制作而成的紅茶,在口感上完全符合外國人的需求。葉厚、耐泡、豐富的香味都與印度等地所產的紅茶別無二致,滇紅就此誕生并很快打開了銷路。
而真正讓滇紅耀眼奪目的,當屬那獨具匠心的制作工藝。滇紅選自云南大葉種茶樹鮮葉,這種茶樹喜好光線與濕潤環境,易生病害,本身就種植不易。茶葉還需在特定的時間摘取,篩選出優質的葉片,而后要經過萎凋、揉捻、發酵、干燥等多種復雜工序加工而成。初制是滇紅制作的關鍵,有“初制把五關”之說,即鮮葉原料是基礎,萎凋適度是前提,揉捻充分是關鍵,發酵協調是中心,兩次干燥是保證。制茶過程中的每一個步驟都凝聚著茶農的智慧與心血,成為云南滇紅的魅力所在。
在蒼山洱海,邂逅一縷茶香
大理的茶園眾多,翠綠的茶樹錯落有致地生長在山坡上。洱海旁的白族茶園有著別樣風情,茶農一聲吆喝,游人們便可以跟隨著他們的腳步,背上竹簍,體驗一天采茶生活。
若是累了,不妨坐下來聆聽白族歷史,品嘗地道的白族三道茶。它起源于唐代南詔國的鼎盛時期,是白族傳承千年的待客禮儀。三道茶風味各不相同,一道是苦味、二道是甜味、三道是回甘味,蘊藏著“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人生哲理。
只見穿著白族服飾的制茶師將茶葉放入陶罐內,在火上烘烤,讓茶葉烤至黃而不焦,注入已經燒沸的開水制成第一道“苦茶”。 第二道“甜茶”以茶為湯底,加入甘草、紅糖熬制,再佐以乳扇、核桃仁,口感豐富甜而不膩,寓意苦盡甘來。第三道“回味茶”則是用蜂蜜、花椒等輔料沖上茶水調制而成,甜、苦、辣味在舌尖交匯,寓意著人生回味無窮。
望著杯中蜷縮的茶葉被熱水喚醒,旋轉翻騰間濃郁的香氣撲鼻而來,激蕩著蒼山的雄渾與洱海的溫婉。縷縷茶香,就這樣回蕩在山海之間,為大理增添了別樣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