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使用的兵器,在后代的小說《三國演義》中是一把重八十二斤的青龍偃月刀,又名“冷艷鋸”,是需要雙手握持,屬于騎乘使用的長柄劈砍兵器。但在歷史記載上,關羽在馬上使用的應是長矛、長戟之類的突刺兵器,其本傳記載的白馬之戰,“(關)羽望見(顏)良麾蓋,策馬刺良于萬眾之中,斬其首還”。可見他在矛或戟之外,隨身還帶有刀、劍之類的短兵器,因此在刺倒顏良之后,才能下馬斬掉他的首級。
關羽攜帶佩刀的記載,見于《三國志》中的《魯肅傳》,建安二十年(215)孫權率兵與劉備爭奪長沙、零陵、桂陽三郡,魯肅率領部下在益陽與關羽相遇,為了盡量維持孫劉兩家的同盟關系,魯肅邀請關羽在前線談判,要求與會者只能攜帶“單刀”,“肅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諸將軍單刀俱會”。魯肅在講述歸還荊州的道理時,受到關羽部下的反駁而惱羞成怒,厲聲進行呵斥,言辭和臉色都非常激動。關羽見狀手握刀柄起身,對那位部下說:“這是國家大事,你懂得什么?”然后使了個眼色讓他離開,算是給了魯肅面子。
所謂“單刀會”,是因為當時武人往往身帶長短兩把戰刀。據陸錫興研究,漢代及三國戰刀有長短之分,短刀40~50厘米,合漢尺二尺左右。大刀、長刀則沒有完整的長度記載,出土三尺至五尺的都有,長度為70~120厘米,都是短柄武器,沒有見到像青龍偃月刀那樣的長柄大刀。
漢代及三國的戰刀經常長短搭配使用,如皇甫謐《列女傳》記載酒泉烈女龐娥親,其父被豪強李壽所殺,娥親為了報仇,“陰市名刀,挾長持短,晝夜哀酸,志在殺壽”。《獻帝起居注》記載李傕見漢獻帝時,“帶三刀,手復與鞭合持一刃”。另外,在出土墓葬中經常可以發現短刀與大刀同時出現。魯肅為了表示和平談判,不動干戈,所以要求參加者“單刀俱會”,這應是大家都不帶矛、戟之類的長兵器,也不帶大刀、長刀,只隨身攜帶一把防身的短刀。
值得關注的是,南朝陶弘景編著過一部《刀劍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此書是“真偽參半”,其中記載了一些蜀漢君臣制造刀劍的逸聞。首先是劉備鑄造寶劍的情況:“蜀主劉備,以章武元年歲次辛丑采金牛山鐵鑄八鐵劍,各長三尺六寸。一備自服,一與太子禪,一與梁王理,一與魯王永,一與諸葛亮,一與關羽,一與張飛,一與趙云。”章武元年(221)劉備稱帝建國,他制造的這批寶劍屬于特殊紀念品,因此只有8把,分別給自己和兒子以及早年跟隨他的重要功臣。當時關羽已死,那把劍應是留給了他的遺屬。
《刀劍錄》又云:“關羽為先主所重,不惜身命,自采武都山鐵為二刀,銘曰‘萬人’。及羽敗,惜刀,投于水。”武都即今甘肅隴南山區,《梁書》記述當地“山出銅鐵”。關羽的“自采”并非自己去開礦,應是派遣下人前往,這和出土的吳王劍、越王劍銘文有“自作自用”的情況類似。銘文“萬人”則為吉語,就是希望能用此刀上陣殺敵無數。
關羽臨終前與趙累、關平等十余人逃到臨沮(今湖北遠安縣西北),被吳將潘璋部下馬忠領兵截住,最后被逼到河邊。關羽看到身陷絕境,不愿自己的佩刀被敵人繳獲,因而在戰死之前將其投入水中,由此可見他對此刀非常鐘愛,視如珍寶。
(摘自《三國人物風云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