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用人觀可以簡單歸納為“來者不拒,去者不留”,之所以如此,除了個人性格使然,可能更多地源自他對人才流動趨勢的認知。治平年代,人才市場是買方市場,人才的就業選擇只有一個,那就是效命朝廷;紛亂時代,人才市場變成了賣方市場,人才的就業選擇變得多元,哪里對自己好,哪里能夠給自己更大的發展空間,人才就會流向哪里。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自己一味阻止人才流動,結果往往會適得其反,所以不如順勢而為,無論去留都尊重對方的選擇,這樣才能產生“來者有大用,去者無大害”的效果。
對于每一位“來者”,曹操不僅有著獨到的判斷,而且毫不吝嗇自己的贊譽之詞。荀彧到來時,曹操親切地稱他為“吾之子房”,就是說,你是我的張良;與郭嘉一聊,曹操就說“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第一次與荀攸聊天,曹操就認為他“非常人也,吾得與之計事,天下當何憂哉”。身在中原四戰之地,東有徐州呂布、淮南袁術,南有荊州劉表、南陽張繡、江東孫策,西有涼州馬騰、韓遂,漢中張魯、益州劉璋,北有地跨冀州、青州、并州的袁紹,曹操面臨的形勢并不樂觀。其中,最令曹操憂心的還是少年時的奔走之友、如今名重天下的袁紹。隨著對公孫瓚戰爭的節節勝利,袁紹即將揮師南下的傳聞也接踵而至,加上曹操三征張繡受挫,袁紹在來往的書信之中也更加驕橫傲慢,一時之間,曹操甚至有些精神恍惚,“出入動靜變于常”。
看到曹操的這種狀態,忠君體國的荀彧主動過來詢問。面對荀彧的關切,曹操并不隱瞞,一邊拿出袁紹的書信,一邊憤憤地說:“現在我想去討伐袁紹這個不義之人,然而實力又敵不過他,這怎么辦?”
聽了曹操這番話,荀彧開始為曹操鼓勁打氣,以此消除曹操的畏難情緒。
首先,荀彧對古今成敗興衰的規律進行了總結:“觀察自古以來成功和失敗的那些人,如果這個人真有才干,即使弱小也必定會變得強大;如果不是這種人,就算強大也會變得弱小。從劉邦、項羽的存亡之中就可以看出這個道理。”就是說,真正的敵人是自己,自己強大了再強大的敵人都不可怕。
當然,光講大道理還不行。隨后,荀彧又把焦點放在了眼前的競爭格局和主要競爭對手上面:“現在與您爭奪天下的,唯有袁紹。”
那么,如何看待自身和競爭對手呢?
隨即,荀彧從四個方面比較了曹操與袁紹的優劣。
從用人度量上看,“紹貌外寬而內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達不拘,唯才所宜,此度勝也”;
從應變決斷上看,“紹遲重少決,失在后機,公能斷大事,應變無方,此謀勝也”;
從明法御軍上看,“紹御軍寬緩,法令不立,士卒雖眾,其實難用,公法令既明,賞罰必行,士卒雖寡,皆爭致死,此武勝也”;
從誠心待人上看,“紹憑世資,從容飾智,以收名譽,故士之寡能好問者多歸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誠心不為虛美,行己謹儉,而與有功者無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實之士咸愿為用,此德勝也”。
聽了荀彧這番“度勝”“謀勝”“武勝”“德勝”的論述,曹操立刻找回了自信,原本焦慮的心情一下子變得樂觀起來。
如果說,荀彧在大戰來臨之前通過聊天增強了曹操的對敵信心的話,那么,在真正的較量來臨之前,他與曹操進行的幾次有針對性的聊天,則讓曹操在自信自強的道路上邁出了更加堅實的一步。
面對強敵林立,荀彧主動向曹操提出了關于戰略方向和戰略步驟方面的建議。他對曹操說:“不先攻取呂布,河北也不容易謀取。”
對于這一建議,曹操的回答是:“然。”你說得對,是這樣!
然而,曹操緊接著提出了自己的擔心:“我一直沒有解決的難題是,如果袁紹趁機侵擾關中,挑唆羌胡作亂,向南利誘蜀中和漢中,那我就要以兗州、豫州這點力量對抗天下六分之五的力量了。如果真出現這種局面,那該怎么辦?”很明顯,曹操擔心的是首尾難救,顧此失彼。
面對曹操的這一擔心,荀彧給出了自己的判斷:“關中將帥加起來有幾十個,現在沒有人能把他們攏到一起,只有韓遂、馬超這兩股最強的力量有可能產生危害。但他們看到山東地區正在爭斗,必定會各自擁兵自保,誰也不會主動出擊。”
隨后,荀彧給出了解決方案:“現在如果通過施恩布德去安撫他們,派遣使者與他們連和,雖然不能保證長期與他們相安無事,但在您平定山東這段時間內,是足以穩住他們的。”這是務實而關鍵的一招,如果袁紹在關中都掀不起風浪,什么“亂羌、胡,南誘蜀漢”就更沒戲了。
說完解決方案,荀彧緊接著又推薦了一個實現這一方案的關鍵人物:“西邊的事情可以交給鍾繇去辦,這樣您就沒有什么可憂慮的了。”無疑,這又為確保西方安全加了一道保險。
事實證明,一切皆如荀彧所料:在曹操東征呂布、北抗袁紹、決戰官渡、掃平北方乃至南下荊襄的整個過程中,韓遂及馬騰、馬超父子基本沒有采取任何對曹操不利的行動,而在其中發揮關鍵作用的就是鍾繇。鍾繇“以侍中守司隸校尉,持節督關中諸軍”后,不僅讓韓遂、馬騰乖乖地把兒子送到許縣做人質,而且在官渡之戰的關鍵時刻給曹操送來了兩千多匹戰馬,簡直是雪中送炭。如此看來,荀彧不僅料事如神,而且慧眼識珠。
評價人才有兩條標準:平時看得出來,關鍵時刻站得出來。作為曹操的“吾之子房”,荀彧在緊急關頭發揮了定海神針的作用。在官渡之戰進入僵持狀態時,時間一長,曹操有些扛不住了,但荀彧一句話就斷了曹操撤退的念頭,他說:“公以至弱當至強,若不能制,必為所乘,是天下之大機也。”這句話明確地告訴曹操,勝敗在此一舉,沒有別的機會,更不可能有退路。隨后,荀彧以楚漢滎陽對峙的歷史先例指出了堅守官渡的必要,“今軍食雖少,未若楚、漢在滎陽、成皋間也。是時劉、項莫肯先退,先退者勢屈也”。接著,荀彧通過肯定目前的成效而堅定曹操的信心,勸他不要前功盡棄,“公以十分之一之眾,畫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進,已半年矣”。最后,荀彧鼓勵曹操應變用奇,“情見勢竭,必將有變,此用奇之時,不可失也”。
寥寥數語,令曹操重拾信心,整裝再戰。
一旦重拾信心,接下來就是曹操發揮所長、出奇制勝的時刻了。
(摘自《聊出來的三國》)
當載有船員的船沖入狂風暴雨中時,他突然看見帆繩繃緊。巨大的船帆在肆虐的風暴氣旋中急劇膨脹后,帆繩開始咯吱作響,迸發出類似斷裂的聲響。船員在老舊腐壞、四散飄落的甲板上,在低鳴著拍打船體的波濤間搖擺著,用盡最后的氣力奔向船帆,想要解開帆繩。""
因此,你應該知道,你的生活也會遇到危險和風暴,你無法承受巨大的壓力。人際關系也需要舒緩,否則一切都將土崩瓦解。此時,你要將一切拋開:工作、人際關系、生活節奏等,把自己交給命運和風暴。當緊繃的繩索承受不了沖動情緒的疾風驟雨時,生活中就會出現這樣的風暴。放松下來,靜靜等待。清晨,風暴就會過去。
——[匈牙利]馬洛伊·山多爾《風暴終會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