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個人去參觀了一處獨特的苔蘚花園,里面長滿了美麗的苔蘚。夏日悶熱的天氣里,一位園丁在專注地打理花園。他用竹鑷子把枯死的苔蘚夾起來放在空籃子里。那么大的花園,要把每天枯死的那些苔蘚都收拾到籃子里,是個大工程。當那人好奇地問起,這么多的活兒什么時候才能完成時,園丁笑著說:“我已經照料花園25年了,我有的是時間。”
這個故事的時間意味,比它的哲理性更值得回味。園丁工作了25年,正常情況下,他還會繼續工作下去。對他而言,打理花園是他全部的工作內容,然而,把他一生的事業,放在苔蘚4億年的歷史面前,仍然顯得如此短暫。當他說出“我有的是時間”這幾個字的時候,可以視為,他在有意把自己的時間拉長,仿佛唯有用如此坦然的態度來面對時間,才能雕刻出他堅強的靈魂,以對抗逐漸被時間銷蝕的一切。
那個園丁照料著苔蘚,也把自己當成了一塊微不足道的苔蘚。當將“微不足道”放置于時間的浩渺之中時,渺小也會變得偉大起來。苔蘚是上蒼在大地上的簽名,苔蘚是時間留在地球皺褶處的詩句。美國作家羅賓·沃爾·基默爾寫了一本名為《苔蘚森林》的書,說到苔蘚的重要之處,“它們的身形僅有雨林的三千分之一……在許多意想不到之處,苔蘚細細密密地撐起了一整座森林的運行”。森林在向天空生長。苔蘚不仰望天空,它們只在低矮處彼此相愛,誰也沒法把它們徹底破壞掉。4億年間,多少生物徹底滅絕,而苔蘚還保持著最初的樣子。它們與時間的戰爭早已結束,二者早已和諧共處。
作家麥家在一次演講中說的話,體現了他的園丁心態。那段話是這么說的:“當世界變得日日新、天天快的時候,我要做一個舊的人,慢的人,不變的人,為理想而執著的人。當眾人都在一路往前沖殺的時候,我要獨自靠邊,以免被時代的洪流卷走……”我聽完這段話,感覺他想表達的正是對時間的態度,他要重新擁有時間,和時間建立真正友好的關系。在寫新作《人間信》的時候,他躲進山里,實現了自己“獨自靠邊”、成為“慢的人”的愿望。那會兒專注于寫作的他,也如同苔蘚花園里的園丁吧,可以投入地照料自己的文字“苔蘚”,把那些不好的“苔蘚”挑挑揀揀剔除出去,留下那些生長茂盛、生命力頑強的“苔蘚”。
在主題為時間旅行、時空穿梭的科幻作品中,主人公最令人羨慕的地方,就是擁有足夠長的時間——只要任務或者使命沒有完成,他們就可以選擇一個時間點回去重新開始。這類作品所帶來的最大安慰,就是可以治愈許多因時間苦短所造成的心靈創傷,但這類作品也并非沒有缺憾,那就是它們所表現的時間感的節奏還是太快,還是太令人緊張——如果時光可以倒流,可以暫停,可以重啟,不是應該緩慢、從容地去做一些事情嗎?或者什么事情都不做,不去干涉已發生或者將要發生的,只是待在時間長河里自己喜歡的那一節河流中就好。
(新柳色摘自微信公眾號“朝花時文”,〔英〕基特·博伊德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