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龍門派大流門評書是一種古老的中國傳統口頭講說表演藝術形式,由一人演說,兼有口頭性、敘事性和表演性的特點。本文以龍門派大流門評書及其傳承人崔天運為研究對象,通過文獻綜述法、田野考察法對龍門派大流門評書進行研究。首先從龍門派大流門評書的起源論爭和發展脈絡入手,其次對評書的節奏特征、表演內容與形式進行分析,以期為相關研究者提供參考。
二、龍門派大流門評書的起源諸說與發展脈絡
(一)龍門派大流門評書的起源諸說
目前,關于龍門派大流門評書的起源問題學界尚未形成定論,主要有道教音樂起源說和閑聊故事起源說兩種不同的觀點。
道教音樂起源說資料較少,具體只有道號的傳承而沒有作品的傳承;而閑聊故事起源說更被人們認可,主要源于龍門派大流門評書傳承人崔天運的口述。
龍門派大流門評書的弟子中,社會地位最高的為翰林、武舉人。不同的人群一同學習評書卻有著不同的目的,如若是官員學習評書,大多數因為興趣、娛樂,是為了愉悅身心。還有很多人學習評書,是為了以此謀生。當時常見的評書代表作品有《徐良掛帥》《白眉大俠》《三國演義》等,這些作品中的歷史故事大都被當代人所熟知。
(二)龍門派大流門評書的發展脈絡
龍門派大流門評書的發展大致可分為萌芽期、發展期和跌宕期三個時期。
1.萌芽期
據筆者對龍門派大流門評書傳承人崔天運的訪談可知,第一代傳承人徐漢文年邁辭官后住在濟南府,平日在街口以口耳相傳的形式給鄉鄰講熟知的歷史故事、生活常識、俠義小說等來打發時間。喜歡聽故事的百姓越來越多,因而很多想學習這一講故事形式的人紛紛找上門來,由此奠定了龍門派大流門評書的基礎。
2.發展期
后來,很多人喜歡這種講故事的形式,開始拜徐漢文為師。于是徐漢文便以收徒弟的方式繼續傳播這一講書的形式,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流派——龍門派大流門評書。
“龍門派大流門評書已傳承至二十一代,在確山只能追到上四代,故僅從第十七代算起作為確山縣評書第一代傳承人。”在確山縣,第一代傳承人為徐漢文,道號徐教鎮,南京人;第二代為孫志萬,道號孫永齊,濟南人;第三代為姜獅子,道號姜遠林,周口人;第四代為張少青,道號張明遠,確山城關人(1924年—1978年);第五代是崔天運。
3.跌宕期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娛樂生活越來越豐富,可以選擇的娛樂方式越來越多。而傳統的說書藝術的關注度隨之日益下降,說書藝人的生存環境欠佳,龍門派大流門評書的傳播目前處于低迷狀態。特別是由于外來文化的沖擊,年輕一代往往對新生事物更感興趣,對龍門派大流門評書重視不足,致使龍門派大流門評書的傳承和發展出現了后繼無人的困境。
崔天運說,他于1986年“坐園子”的時候,由于眾多觀眾被新的娛樂方式所吸引,基本沒人來聽他說書。于是,他從鄭州回到確山,此后僅于2020年非遺申報時說過一段評書。
三、龍門派大流門評書的節奏特征
龍門派大流門評書的節奏特征大致可以分為規整性和非規整性兩種。
(一)規整性節奏特征
(二)非規整性節奏特征
非規整性節奏又被稱為非常規劃分節奏,包括附點節奏、切分節奏和非倍數節奏三種類型,節奏通常不穩定,具有很強的動力性,能更好地突出情節、烘托氣氛,在塑造人物形象、描繪場景以及烘托場面氣氛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徐良掛帥》中對刀這一物象的描述:“‘當啷當’一把大刀流落到地。”其中“當啷當”采用了小切分節奏來描寫人物受驚刀落的情景;“八月二十四日夜晚,東京開封府深宮內院,不知是何人進了內宮,盜走國寶。天亮公家進宮看娘娘倒落在地,國寶不見,皇娘死去時‘哎喲’一聲”中的“哎呦”,采用附點八分節奏來拉長語調,以此體現人物的震驚感;《徐良掛帥》第一集中“諸位,徐良能是那么好打的嗎”中的“諸位”也采用了附點八分節奏,而徐良喊道“哪里跑”,同樣采用了附點八分節奏,以此更好地帶動聽眾的情緒。
四、龍門派大流門評書的表演內容與形式
(一)龍門派大流門評書的表演內容
評書是一種古老的具有口頭性、敘事性的傳統曲藝形式,它不是簡單地敘述,而是將散文、韻文相結合進行表演,散文用來說白,韻文用來描繪人物形象,二者賦予評書更強的藝術表現力。龍門派大流門評書多采用地方方言,以講長篇故事為主。就語言基礎而言,該評書主要依托于北方方言。由于依賴口頭語言進行說演,故而在語言運用層面,主要以第三人稱進行敘述與介紹。
在藝術表現上,龍門派大流門評書已發展出一套獨具特色的程式與規范。它所表演的故事內容極為豐富、種類繁多,按題材主要分為長槍袍帶書、短打公案書、神怪書、狐鬼書四類。而龍門派大流門評書的內容主要以短打公案書一類的英雄征戰故事和武俠小說為主,主要代表作品有《三俠劍》《小五義》《徐良掛帥》《海公案》《包公案》《劉秀傳》,此外還有現代書目《平原槍聲》《敵后武工隊》《鐵道游擊隊》《淮海戰役》等。
龍門派大流門評書的故事性較強,以長篇小說為主,篇幅一般較長,人物眾多,說書時一人一臺戲。例如,崔天運說書:“志比云高無天梯,三言兩語辯是非,今日需想明朝事,不知時機給不給。諸位開書啦,今日說的是大宋朝,包老相爺保舉白眉毛徐良上陜西潼關任總領。因為徐良是個習武的出身,所以他命他的兒子不光習文還要練武,白日習文,夜晚練武……”說書內容情節復雜,語言豐富,表演細致,細節敘述較多,人物性格鮮明突出。
(二)龍門派大流門評書的表演形式
龍門派大流門評書的說書形式主要體現在說書技巧、說書道具、說書場地、說書戲報和說書時長等方面。
1.說書技巧
龍門派大流門評書的傳播方式是口耳相傳,多為個人創作,沒有詞本傳承,伴有即興創作。崔天運指出,說書的內容被說書人記在腦子里,在表演時需將記憶中的故事情節以聲情并茂的方式展現出來,不必拘泥于一字一句地精確復制,細節和用詞上可適度調整。為了保持聽眾的新鮮感,即興創作在說書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然而,這種創作并非隨意篡改原有故事,而是基于對故事情節的理解,對角色的動作、形態等描述進行更為生動形象的再加工。這種再加工需遵循一定原則,即在同一個地方說書時,故事的細節應保持連貫一致,以避免引起聽眾的困惑或不滿。在表演中,崔天運會利用鎮堂木拍打桌面作為開場與結束的信號。每結束一場演出后,他會將即興創作的內容以日記形式記錄下來,并在臺下進一步思考這樣的創作是否受到聽眾的喜愛。
2.說書道具
評書演員在說書時,所使用的道具主要有折扇、文明棍和鎮堂木三種。具體而言,折扇常被用來表現文人書生身份;文明棍則代表武生所持的兵刃(如刀、劍、長矛),通過模擬劈、砍、撩、刺等動作,配合文明棍落地時發出的清脆聲響,用以營造音效,且其鈦合金材質在燈光下便于觀眾觀察表演動作,通常還會結合拳打腳踢的武打動作以增強表演效果。鎮堂木則是一塊長方形的硬木,多用于開場、閉場以及劇情高潮時(如包拯斷案),用以嚴肅法堂氛圍、彰顯官威或震懾角色,具有多重功能。
3.說書場地
龍門派大流門評書的最初表演舞臺設于大車廂內,其后隨著崔天運在評書界聲名鵲起,他被特邀至電影劇場獻藝。該評書在不同地域的演出場所稱謂各異,如在河南駐馬店被稱為“園子”,在信陽與南陽則是“茶館”(依據占地面積又細分為大茶館與小茶館),彼時茶館聽書通常需付費兩毛錢,其中茶資一毛錢,聽書費用亦為一毛錢,若無說書表演則僅收茶資;而自駐馬店向北,此類場所則統稱為“曲藝廳”。
4.說書戲報
每當有評書表演即將舉行時,會發布“戲報”,其制作方式是在紙張上以紅筆書寫“戲報”二字,詳細信息則以黑筆完成,隨后張貼于街道以供公眾知曉。戲報的核心內容包括說書的具體內容、時間以及地點。以《徐良掛帥》為例,戲報正文內容這樣寫道:“確山縣區域內評書演員崔天運,首次來我市演出,演出節目《徐良掛帥》,勿失良機,望切來聽。”
5.說書時長
說書表演通常遵循一場兩個半小時的時長安排,具體為先講述一個半小時,短暫休息五分鐘后再繼續講述一個小時,說書演員必須嚴格控制時間,不得超時。若內容未能在規定時間內講述完畢,則會以“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作為結語,留給聽眾無限遐想。例如,說書演員于早上八點開始表演,首先以鎮堂木拍擊桌面宣告開場。至十點半時,再次以鎮堂木拍擊桌子作為結束的標志。表演結束后,說書演員會拉上簾幕并熄燈,待聽眾全部離場后才從幕后走出,確保演出過程的規范與儀式感。
五、結語
龍門派大流門評書是我國傳統的口頭表演藝術形式,也是地方性傳統曲藝文化的重要代表,有著自己的發展脈絡和表演特色。其不僅豐富了駐馬店市的曲藝品類,而且對全市曲藝的歷史、流派、特征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對其發掘和整理、傳播與傳承具有重要的意義。隨著時代的發展,龍門派大流門評書面臨著傳播與傳承的困境。截至目前,駐馬店市內健在且仍在表演龍門派大流門評書的藝人數量稀少,其中確山縣僅有崔天運一人。因此,迫切需要相關研究人員提升重視程度,并加大宣傳力度,以吸引更多人參與這門藝術的傳承工作,從而讓傳統曲藝重新煥發勃勃生機。
(作者簡介:左開圓,女,碩士研究生在讀,廣西師范大學,研究方向:中國音樂史)
(責任編輯 王瑞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