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博物館作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肩負著文化傳承與社會教育的雙重使命。文化的持續傳承不僅依賴于文化遺產的保存,更依賴于對這些文化遺產的正確解讀與活化利用。博物館憑借其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為文化的傳承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新時期背景下,探索和強化博物館在文化傳承中的作用,不僅能夠幫助公眾更好地理解和欣賞不同類型的文化,還能激發公眾對本土文化的自豪感與保護意識。
二、博物館社教活動概述
博物館社教活動是指博物館為滿足公眾對知識的需求而開展的各類教育活動,包括文物展覽、專題講座、實踐體驗等,旨在利用直觀的展示形式和互動學習方式向公眾傳播知識。
(一)文物展覽
博物館通過展覽形式向公眾展示文化遺產,使公眾深入理解展覽內容的歷史和文化背景,吸引了不同年齡層的公眾如學生、專業研究者等,滿足了不同人群的學習需求。在展覽過程中,博物館通常會聘請專業講解員或招募導覽志愿者,為公眾提供翔實的展品解說,幫助他們深入理解展覽主題及其文化背景。[1]
(二)專題講座
博物館經常舉辦專題講座,邀請專家學者就特定主題進行深入講解。這些講座的主題廣泛,涵蓋歷史文化發展、科技創新、社會學和自然科學等多個領域,能夠開闊公眾的知識視野。專題講座不僅為公眾提供了學習的機會,使他們能夠獲取知識并與專家直接交流和討論,從而加深對科學和文化的理解,同時也為專家學者提供了一個分享最新研究成果的平臺,進一步促進了文化的傳承。
(三)實踐體驗
實踐體驗是博物館社教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通過讓公眾動手操作和實際體驗知識原理,深化了學習效果。這些活動通常以工作坊、制作課程和模擬體驗等形式呈現,使參與者能夠親身體驗并實踐所學內容。[2]例如,歷史博物館開設制陶工作坊,鼓勵公眾了解古代制陶技術;藝術博物館開設繪畫或雕塑課程;科技博物館則設有類似機器人編程或科學實驗課等實踐活動,這些活動不僅增強了公眾的參與感,還加深了他們對文化和科學知識的理解。此外,博物館還從地域文化視角出發,突出展示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一步增強了活動的吸引力和教育意義。[3]
三、博物館社教活動在文化傳承中的作用
(一)傳播歷史文化知識
作為保存歷史文化遺產的機構,博物館通過展覽、講座、互動體驗等活動,為公眾提供了一個直接接觸和學習歷史文化的平臺,使他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過去的文化和社會環境。
首先,展覽是最直接的文化傳播方式之一。一方面,展品作為歷史的直接見證,以其獨特的視覺效果和歷史意義深刻影響著公眾的文化認知。每一件展品背后都承載著一段歷史記憶,承載著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文化和經濟信息等。例如,陶器不僅展現了古代手工技藝,還體現了當時社會的生活方式和審美標準。展覽通過展板文字、場景復原以及多媒體展示等形式,生動呈現文物的內涵,顯著提升了文化傳播的深度與廣度。另一方面,導覽不僅讓公眾能夠更有針對性地了解展品,還能通過互動提問的形式解答公眾的疑問,增強他們的參與感。講解員與公眾進行面對面交流時,將復雜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價值以簡單易懂的語言傳遞給公眾。這種方式有助于進一步加深公眾對歷史文化的理解。
其次,講座作為傳播歷史與文化知識的重要形式,通過學者或專家對歷史事件、文化背景的闡述,使公眾不僅能夠獲取專業知識,還能在與主講人交流的過程中拓展認知。特別是專題講座,能夠聚焦于某一歷史時期或文化現象,幫助公眾全面了解其社會意義與文化影響。這種形式將枯燥的歷史內容轉化為生動的敘事,有效激發了公眾對文化知識的興趣。
最后,工作坊為公眾提供了沉浸式的學習體驗。通過動手參與工藝品的制作,公眾能夠切身感受到傳統工藝的復雜性與美感。這種實踐性活動不僅讓公眾對歷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體會,還在互動中增強了對文化的情感認同。例如,參與制作陶器、織布或書法練習等活動,參與者能夠更直觀地了解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及其在社會中的重要作用。
通過這些多樣化的社教活動,博物館能夠有效地傳播歷史文化知識,讓公眾不僅了解歷史、學習文化知識,更能感受到文化發展的連續性與多樣性。這些活動的開展使歷史與文化知識得以廣泛傳播,從而提升了社會整體的文化素養與認知水平。
(二)增強公眾文化認同感
促進公眾文化認同是博物館社教活動的重要功能之一。在現代社會背景下,文化認同對維系社會凝聚力和文化延續性具有重要意義。博物館通過講座、展覽、工作坊等多種形式的社教活動,能夠幫助公眾更深刻地認識和了解本土文化的價值與意義。
首先,展覽通過文物展示和講解導覽將文化的深厚底蘊生動呈現給公眾。一方面,展品的直觀性使文化的核心價值能夠更直接地觸動公眾的情感。例如,一件古代的織錦作品不僅體現了精湛的工藝水平,還象征著當時社會經濟與文化的繁榮。展覽設計通常結合歷史場景的復原和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使公眾身臨其境地感受歷史文化的魅力。借助這些多感官的體驗,展覽能夠讓公眾更加直觀地理解文化的意義,從而增強其文化認同感。另一方面,講解導覽以互動的方式拉近公眾與文化之間的距離。講解員通過生動的語言和熱情的講解,使文化故事更加貼近公眾的日常生活。例如,在介紹一件民族服飾時,講解員可以通過講述其設計的歷史淵源、象征意義及其在節慶活動中的作用,幫助公眾更全面地理解這一文化符號的價值。互動式的講解能夠激發公眾對文化的興趣,使他們更加主動地參與文化傳承工作。
其次,講座通過系統性的知識傳播,能夠幫助公眾增強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在講座中,專家學者以具體的歷史事件和文化現象為切入點,深入講解某一方面的文化知識,幫助公眾理解文化的獨特性。例如,講座圍繞某一特定地域的民俗文化展開,使公眾認識到這些傳統習俗背后的歷史淵源與社會價值。這種深入淺出的講述方式不僅能夠激發公眾對文化的興趣,還能強化他們對本土文化的歸屬感。
最后,通過參與工作坊等實踐活動,參與者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不僅能學習傳統技藝,還能從細節中體會文化的內涵。例如,公眾參與傳統年畫繪制工作坊,可以感受到這一藝術形式所蘊含的歷史記憶和文化智慧。這種實踐性活動將抽象的文化概念轉化為具體的操作體驗,使參與者能夠從感性和理性兩方面更全面地理解文化,從而強化其文化認同。
總之,博物館能夠有效增強公眾對自身文化的歸屬感和自豪感,同時幫助他們更深入地理解文化的價值。博物館的社會教育活動不僅促進了個體對文化的認同,也為整個社會的文化包容性和凝聚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四、博物館社教活動促進文化傳承的實踐路徑
(一)引入現代技術手段
1.提供虛擬導覽與互動體驗
博物館可以通過移動應用程序顯著提升公眾的參觀體驗,充分發揮虛擬導覽和互動功能,為公眾提供更加靈活且富有教育意義的參觀方式。移動應用程序應具備虛擬導覽功能,利用定位技術和地圖導航引導公眾進行自主參觀。每件展品旁可以設置二維碼,公眾掃描后即可獲取展品的詳細信息,包括歷史背景、文化內涵及相關故事。例如,鄭州博物館充分考慮觀眾的需求,通過開設數字地圖導覽,可以自動規劃線路,讓參觀者可以輕松設置游覽的起點和終點,找衛生間、開水間也更加便捷。博物館可以結合AR(增強現實)技術,通過手機屏幕呈現虛擬場景,生動展現歷史情境,復原古代建筑或歷史事件,讓公眾仿佛親臨現場,產生歷史沉浸感。[4]
為了增強展覽的互動性和體驗感,博物館還可以設計多種互動功能,吸引公眾積極參與。具體而言,博物館可以在移動應用程序中設置虛擬講解員,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實現虛擬講解員與公眾的互動,實時解答公眾的問題,增強公眾的參與感,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學習展覽內容。需要注意的是,博物館應確保移動應用程序的易用性,界面設計應簡潔直觀,操作流程應清晰便捷,使不同年齡段和文化背景的公眾都能快速上手。
2.搭建線上展覽與教育平臺
搭建線上展覽與教育平臺,將博物館的展覽內容在互聯網上展示,可以擴大博物館的受眾群體,打破地理限制,使更多人有機會參與博物館社會教育活動。
一方面,博物館應將傳統展覽內容數字化,拍攝高清的展品照片和視頻,并通過數字化技術制作虛擬展覽。具體而言,利用360°全景技術虛擬還原展覽空間,使公眾通過電腦或手機便可參觀。同時,在平臺中設置互動講解環節,公眾可以點擊選擇特定展品,獲取更詳細的信息,甚至可以查看展品的多角度圖像或視頻,更好地理解展品的歷史和文化意義。此外,博物館可以與其他文化機構合作,開展線上展覽活動,進一步提升平臺的影響力,提升公眾對文化遺產的關注度與參與度。
另一方面,博物館可以開展線上講座活動,邀請專家學者或文化藝術領域的權威人士進行在線講解和互動問答,讓公眾在線上學習更多歷史文化知識。同時,線上平臺還可以設置學習任務或文化挑戰,讓公眾在觀看展覽的過程中完成學習任務,提升觀展的趣味性和互動性。博物館可以根據講座主題制作學習資源包,提供電子書籍、課程資料、歷史文獻等,供有興趣的公眾下載和學習;設置“學習專區”或“知識挑戰模塊”,吸引不同層次的公眾積極參與,激發其對博物館文化內容的學習興趣。通過以上措施,博物館不僅能夠拓展其文化傳播的廣度,還能增強公眾的文化體驗和學習效果。[5]
(二)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1.培訓專職講解員
博物館在開展社教活動的過程中,講解員扮演著重要角色,尤其是對于小型博物館而言,講解員不僅是文化傳播的關鍵,也是連接公眾與歷史文化的紐帶。博物館應制訂詳細的培訓計劃,結合不同類型講解員的特點,分層次、分領域進行培訓。對于專職講解員,培訓應側重于提升其對博物館展品的專業知識和講解技巧,通過組織專題講座和專家授課,讓講解員深入了解館內每件展品的歷史背景、文化價值以及研究成果,從而提高講解內容的精準性和專業性。此外,博物館還可以開展模擬講解和互動培訓,幫助講解員掌握更具吸引力和互動性的講解技巧,使其能夠調動公眾的積極性,增強講解的感染力。
2.培養志愿講解員
志愿講解員的培訓內容應更加注重講解實踐與服務體驗。博物館可以為志愿講解員提供定期的培訓課程,并通過參與實際的導覽活動增強其實踐能力。培訓內容不僅應包括基本的展品解說技巧,還應涵蓋如何根據公眾需求調整講解內容,如何調動不同年齡段公眾的興趣等。在培訓過程中,可以通過組織講解比賽、角色扮演等活動,提升志愿講解員的臨場反應能力和服務質量,使志愿講解員能夠更好地成為文化傳播的參與者。為了進一步提高講解員的綜合素質,博物館還應鼓勵講解員參與跨地區的交流活動,學習其他博物館的講解經驗和工作理念。通過館際交流,講解員能夠汲取經驗,形成個人的講解風格,豐富講解的技巧,從而為公眾提供更好的服務體驗。這種多元化的培訓方式不僅有助于提升講解員的專業能力,還能為公眾提供更加豐富和生動的文化體驗。
(三)建立館際合作與文化交流機制
博物館應積極與地方高校、文化研究機構以及藝術團體等建立合作關系。這些合作伙伴不僅能夠為博物館提供學術支持和專業知識,還可以為博物館帶來更多的教育資源和文化活動啟示。具體而言,博物館可以與當地高校的歷史學、考古學、藝術學等相關專業開展學術交流,邀請專家、教授舉行專題講座,提升博物館的學術性和權威性。博物館還可以與藝術團體合作,邀請表演藝術家或民間藝人參與文藝演出活動,通過展演活動讓更多人了解和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時,博物館可以開展跨地區合作項目,加強區域間博物館的資源共享和互通有無。通過與其他地區博物館合作,開展展覽、講座等活動,博物館能夠促進不同地區文化的相互理解和交流。例如,通過聯合展覽來自不同地區、不同文化背景的文物,幫助公眾從更廣闊的視角理解文化的多樣性。此外,在國際合作方面,博物館可以與國外博物館等文化機構合作,展示本土文化,向世界展示中國的歷史文化。通過定期舉辦國際巡展,將地域文化藝術作品帶到國際舞臺上,推動文化的跨國傳播。在這些國際文化交流項目中,博物館應重視與國際文化機構的深度合作,注重展示本土文化特色。[6]
(四)強化社區參與
1.開展社區文化活動
博物館應根據當地的歷史背景和文化特點,精心策劃社區文化活動。每年可以結合當地的重要節日、傳統慶典或民間習俗,組織主題展覽、文藝演出、手工藝展示等活動,讓社區居民親身參與并感受博物館文化的魅力。例如,在春節期間舉辦“傳統年俗”主題活動,邀請當地居民展示年畫、民俗歌舞等文化項目,向公眾傳播節慶文化和民間藝術。博物館還可以根據季節變化或特定文化節日推出不同的主題活動,激發社區居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例如,在端午節期間,博物館舉辦包粽子比賽、賽龍舟活動和傳統節令講解等活動,使博物館成為社區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增強居民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在活動策劃階段,博物館應注重居民年齡層次的差異性與興趣的多元化,積極吸引不同年齡、不同受教育背景的社區成員參與其中。因此,博物館可以設置針對老年人、青少年等不同群體的特色活動,滿足他們的文化需求。通過開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活動,博物館能夠進一步推動本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7]
2.開展文化工作坊與手工藝培訓
博物館可以依托當地傳統工藝,開設諸如陶藝、織布、木雕、刺繡等手工藝工作坊,讓參與者親身體驗并學習這些傳統技藝。[8]具體而言,可在社區內設立專門的陶藝工作坊,邀請資深陶藝師傅親臨現場,指導社區居民制作傳統陶器,同時傳授陶藝的基本技法及其深厚的文化內涵。為了進一步提升活動的互動性,博物館還可以結合社會熱點或節日慶典,推出專題性文化工作坊。例如,中秋節期間,博物館可組織“傳統月餅制作”工作坊,邀請本地糕點大師教授居民月餅的制作工藝,并深入講解其背后的文化寓意。此外,博物館還應積極攜手當地手工藝大師、民間藝人,定期舉辦各類主題手工藝培訓班,旨在傳承和弘揚地方特色文化。這些培訓班可依據手工藝的不同類型進行細致分類,形成系列課程,并鼓勵學員展示自己的創作成果,以促進本土文化的進一步傳承。[9]
五、結語
博物館社教活動作為文化傳承與公眾教育的重要方式,不僅能夠傳播歷史文化知識、促進文化認同,還能通過豐富多樣的社教活動,提升公眾的文化素養。[10]博物館工作者應當持續探索和創新社教活動的形式,加強與其他機構的合作,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提升活動的互動性和參與感,同時增強博物館活動的包容性和可達性,以滿足不同公眾的需求。隨著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博物館應把握機遇,更好地發揮自身文化傳承的重要職能。
(作者簡介:周路,女,本科,滎經縣博物館,中級,研究方向:博物館宣教、展覽陳列)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