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4年中華慈善總會的成立,是我國現代慈善事業發展史上具有標志性意義的重大事件,因為它催生了為慈善正名,讓慈善重新回到了主流話語和公眾視野。中華慈善總會成立30年來的實踐,更以自己的治理建構、綜合服務和有效作為,生動地展現了慈善事業的社會價值和獨特功能,也為中國特色慈善事業的發展提供了示范。因此,2024年的中華慈善論壇與慶祝中華慈善總會成立30周年合為一體,有著特殊意義。
借此機會,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一個觀點是:應當進一步支持慈善事業健康持續發展。
這個觀點的出發點是新時代需要發展好慈善事業,中國式現代化需要發展好中國特色的慈善事業,這是基于價值判斷的基本結論。這個觀點的立足點是我國慈善事業的發展還相對滯后,與新時代的發展要求還不相適應,這是基于問題導向的基本看法。這個觀點的落腳點是要進一步優化有利于慈善事業發展的政策環境與社會氛圍,以有效舉措與有力行動促使慈善事業得到健康持續發展,這是基于目標導向的基本主張。
強調發展慈善事業是新時代的需要,取決于慈善事業具有多重功能并需要融入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發揮作用。在大多數人的認識中,慈善事業就是籌集善款救助困難群眾,或者只等同于第三次分配,這種認識顯然是限制了慈善事業發揮作用的空間,也矮化了慈善事業的社會價值,讓慈善事業變成了“劫富濟貧”的工具。事實上,除了有限的直接參與社會財富的分配,慈善事業的第二重重要功能是通過扶弱濟困、養老助殘、兒童福利等各種公益服務直接增強和放大著社會保障制度的效應,使黨和政府的社會發展目標得以實現。第三重重要功能是慈善帶來建立在自愿捐獻和志愿服務的基礎上,通過互助、利他機制弘揚社會道德、潤滑社會關系、促進社會和諧,這是慈善事業非常獨特的價值所在,我們的時代特別需要強化公益、奉獻、互助友愛的精神,弱化精致的利己主義取向,而發展慈善事業無疑能夠極大地促進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得到提升,社群之間的關系也會因慈善而步入良性、和諧軌道。第四重功能是可以提供參與社會建設、服務國家大局的有益途徑,讓人人參與、人人盡責、人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走向成熟、定型,這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此外,還可以增加新的就業崗位,助力緩解居高不下的就業結構性矛盾,慈善公益領域應當是值得重視、有待開發的優質戰略性就業空間。如果我們充分認識到慈善事業的上述多重功能,就會有促進慈善事業大發展的動力,就能夠想方設法著力促使其多重功能全面釋放,發展慈善事業的時代價值和中國式現代化意義就能夠得到彰顯,進而凝聚發展慈善事業的共識,這應當是促進慈善事業大發展的基礎性條件。如果總是狹隘地將慈善事業定義為籌集善款的功能,我國的慈善事業永遠不可能發展壯大,也無法充分發揮其作用。
要發展好我國的慈善事業,必須正視其發展滯后的現實,這是尋求更加合理的發展路徑的立足點。我國慈善事業發展滯后的表現主要有三:一是慈善組織特別是服務型慈善組織數量有限,即慈善組織主體不多。真正的慈善事業大發展局面應當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無錢無力者也可以互惠取暖、抱團取暖,形成的大眾參與、廣泛參與的局面,但現實全國認定的慈善組織才1萬多家,一些想行善且有能力的人仍然缺乏組織依托或者途徑不暢,而許多有需要者又得不到相應的社會援助及相關服務。二是主體有限導致慈善資源動員不足。我國的社會財富在高速增長也在持續積累,有能力幫助他人的社會成員急劇增長,互聯網平臺偶然求助事件亦會有成千上萬人捐獻,表明我國的慈善資源相當豐厚、樂善好施傳統深厚,但每年募集的款物仍然有限,個人捐獻所占份額更低,志愿服務尚未常態化,這表明慈善資源動員能力明顯不足,進而束縛了慈善事業功能的充分發揮,這顯然與慈善組織主體不足以及動員能力不足有關。三是慈善事業發展質量不高,也易受傷害。一方面,慈善組織活力不足、公信力不足,借慈善之名行欺詐之實的案例時有發生;另一方面,帶著“潔癖”苛求慈善組織與慈善活動者大有人在,以個別案例否定整體的現象容易對慈善事業造成傷害。因此,整體而言,我國慈善事業離中國式現代化走向共同富裕的本質要求還不相適應,也和中央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社會分配基礎性制度安排的既定目標不相適應,還與功利主義、利己主義泛濫的當今社會需要大力弘揚互助友愛、慈善公益精神不相適應,從而需要加快扭轉。
要發展好我國的慈善事業,必須進一步優化有利于慈善事業發展的政策環境與社會氛圍,以有效舉措與有力行動促使慈善事業得到健康持續發展,這是基于目標導向的落腳點。
當前需要樹立信心,不受能夠統計到的社會捐獻年均約2000億元左右的數據左右,要看到民間還有大量的捐獻未納入統計。如外出者回報家鄉現象普遍、億萬網民參與零星捐獻、水滴籌等募款救助大病患者、基層群眾幫助弱者和社區及單位互助等難以計數。我們據此測算,認為應當納入統計的數額為基準乘以3倍至5倍才是社會捐獻的真實額度,特別是個人捐獻的真實額度。事實上,我國慈善事業發展的潛力無限,空間無限,包括可以動員的慈善款物、志愿人力都異常豐厚。目前的關鍵是需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來促進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首先是要厘清發展理念。必須摒棄歐美式的標準答案,遵循中國人基于惻隱之心救急難和由近及遠、由親及疏、為特定受益人提供援助的行善邏輯,讓慈善事業融入國家現代化建設全局與走向共同富裕、弘揚互助友愛、促進社會和諧的大局,走出中國特色慈善事業發展新路。其次是要加快營造有利于慈善事業發展的政策環境。借助《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修改的推動,加快促進慈善事業健康持續發展的系列政策,加大政府購買慈善公益服務的投入力度,實質性地推動法定社會保障與慈善事業有效對接、有機聯動,同時優化慈善監管制度,著力培育、發展社區慈善,這樣才能以清晰的政策為慈善參與主體和社會各界提供清晰的穩定的預期。再次是要加快營造有利于慈善事業發展的社會氛圍。在此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慈善事業不是一鍋粥而是一片森林,一鍋粥確實可能被一粒老鼠屎搞壞,一片森林卻不可能被一只壞鳥葬送。我們需要普及慈善常識,形塑理性慈善,培育、扶持優質慈善組織特別是樞紐型慈善組織,強化正面肯定、正向宣傳慈善事業,營造有利于人心向善、人人行善的社會氛圍。還要建立健全社會褒獎機制,讓行善者和熱心慈善公益的企業家光明正大地快樂行善,給予慈善家和長期行善的人以較高的社會榮譽,還要按照黨中央的要求推進“社會組織的協商”,讓一批慈善家成為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成為社會治理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