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事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充滿人道主義關懷的崇高而偉大的事業,對于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確保社會穩定、實現共同富裕發揮著不可取代的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慈善事業,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時代性和創見性的新觀點、新思路、新論斷,深刻回答了新時代我國慈善事業的時代定位、發展慈善事業的價值意義以及如何推進我國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凸顯了深厚的人民性、守正創新的時代性、胸懷天下的全球性特征,為促進新時代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習近平關于慈善事業的重要論述
習近平關于慈善事業的重要論述立足新時代,闡述了慈善事業在新形勢下的重要性及作用,內涵深刻、論述完備,主要分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推動慈善事業促進精準扶貧
習近平多次強調要發揮慈善在精準扶貧工作中的作用,強調通過自愿互享的柔性互動促進社會資源的合理分配,扶危救困,凝聚社會各界的愛心資源,精準投入到扶貧工作中,凝聚全黨全國全社會之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如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指出,“傳承中華民族守望相助、和衷共濟、扶貧濟困的傳統美德,引導社會各界關愛貧困群眾、關心減貧事業、投身脫貧行動。”同時,習近平強調,“扶貧不是慈善救濟,而是要引導和支持所有有勞動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雙手開創美好明天。”慈善事業在精準扶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成就了我國減貧事業舉世矚目的成就,為世界減貧工作作出了巨大貢獻。
(二)堅持慈善為民助力共同富裕
慈善事業是第三次分配的重要支撐,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中指出“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在具體的舉措中強調“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支持發展公益慈善事業”。第三次分配是以慈善事業為支撐,是高收入個體、企業、組織通過捐贈和志愿服務等形式,對低收入和困難群體進行的幫扶。第三次分配的影響力更為廣泛,通過社會引導激發社會大眾的愛心,依靠民眾的自覺自愿行動自發地實現社會財富的有效轉移,彌補利益和效率原則驅動下的市場分配力量和政府分配力量的不足,滿足人民對分配領域公平正義的渴望與期待。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首次提出“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等社會公益事業”,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再次強調“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引導、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積極參與公益慈善事業”,2023年習近平在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及“要完善分配制度……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均表明我國已將慈善事業納入國家發展大局之中。同時,習近平強調,“要發揮好第三次分配作用,引導、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業和社會群體積極參與公益慈善事業,但不能搞道德綁架式‘逼捐’”。第三次分配是以自愿為準則實現的,捐獻者在奉獻社會中實現著自身價值,這也是第一次分配和再次分配所不具備的社會價值,如果自愿變質為強迫,將對慈善事業造成嚴重損害。
慈善事業是社會保障體系的有益補充。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完善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優撫安置等制度”,社會保障體系制度改革所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就是要支持發展慈善事業,為建立完善的社會救助體系提供動力源泉。2015年,習近平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指出,“還要加大其他形式的社會救助力度,對因災等造成的臨時貧困群眾要及時給予救助,加強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五保供養等社會救助制度的統籌銜接。”政府推行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了民眾基本生活需求,但無法滿足每個群體的特殊需求,而社會慈善資源將更高效地應用于個性化救助、貼合不同群體的具體需求。
(三)以慈善之舉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增強人民精神世界的內在要求,慈善事業中所追求的慈善底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弘揚的友善精神高度契合。習近平在多個重要場合發表講話時強調,要通過提高人民群眾參與公益慈善事業的意識和利用“榜樣的力量”激發人民群眾參與公益慈善事業,以慈善之舉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習近平十分重視從中華優秀傳統慈善文化中汲取智慧,強調慈善是需要全社會積極參與的廣泛性活動。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時,習近平激勵青年人“積極參加志愿服務,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熱誠關愛他人,多做扶貧濟困、扶弱助殘的實事好事,以實際行動促進社會進步。”2019年,在致中國志愿服務聯合會第二屆會員代表大會的賀信中習近平強調,“希望廣大志愿者、志愿服務組織、志愿服務工作者立足新時代、展現新作為,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繼續以實際行動書寫新時代的雷鋒故事。”同時,習近平十分重視榜樣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中所發揮的作用。在會見第五次全國自強模范暨助殘先進集體和個人表彰大會受表彰代表時,習近平指出,“助殘先進以及他們所代表的關心和幫助殘疾人的社會各界人士,也堪稱楷模,引領社會風氣”并稱贊了助殘先進獲獎者樂善好施、舍己為人的高尚品格。
(四)堅持慈善交往促進國際合作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是中國人民繼承至今的傳統美德。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推進,習近平指出,“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習近平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中強調,“中國人民歷來富有正義感和同情心,歷來把自己的前途命運同各國人民的前途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始終愿意盡最大努力為人類和平與發展作出貢獻。”2020年,疫情肆虐,習近平同17位國家和國際組織領導人通電話時均提及,中方堅定支持各國抗擊疫情,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2023年,習近平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提出,各國之間相互尊重、相互幫助,既是幫助對方也是幫助自己。相關論述充分體現了習近平堅持慈善交往、促進國際合作的鮮明態度。發展慈善事業須有世界眼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慈善事業已打破地域區域的界限,各慈善項目不僅在國內成效卓著,也將其他國家符合幫扶條件的人納為服務對象。
二、習近平關于慈善事業重要論述的理論特點
習近平關于慈善事業的深刻闡述,堅持以人民為本的價值取向,體現了守正創新的辯證思維,彰顯了胸懷天下的歷史責任感。
(一)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民性
習近平關于慈善事業的重要論述是在“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我國大力發展慈善事業的最終目的是實現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習近平關于慈善事業的論述高度關注全體人民的生活質量和共同富裕。習近平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強調,“堅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慈善事業才能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發展,不斷奪取新的勝利;只有堅持不斷發展完善慈善事業,才能在發展中不斷補齊民生短板,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習近平關于慈善事業的重要論述包含扶貧、救災、教育、醫療、環保等方面,不斷回應人民多樣化期待,不斷在各個方面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
(二)守正創新的時代性
黨的十八大以來,針對我國慈善事業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適應、慈善捐贈規模同我國社會財富積累程度不匹配、慈善組織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新情況、新問題,習近平堅持守正創新,既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慈善思想、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慈善觀、發展了歷任中國共產黨主要領導人慈善思想,又立足新的歷史條件,勇于創新、開啟新徑,不僅強調“物質慈善”,還重視“精神慈善”,在向貧困群眾發放物資以保障其生活需求的同時,還向其提供技術培訓、心靈關懷等,提升服務對象的發展潛能。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通過互聯網求助的現象屢見不鮮,互聯網公益平臺成為當代慈善事業的重要部分,在幫助了眾多大病患者的同時卻也產生了規范、監督、管理網絡個人求助行為的新需求。2024年9月5日,新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的施行,填補網絡個人求助法治空白,推動了慈善事業的創新發展,使每一份愛心都在陽光下實現價值。
(三)胸懷天下的全球性
天下大同一直是中華民族的遠大追求。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順應發展的潮流,把握時代的脈搏,提出了一系列富有開創性的新倡議,引領中國在國際援助與發展合作領域取得了眾多重大的理論與實踐創新成果,在推動國內慈善事業發展的同時展示出大黨大國領袖的責任擔當。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方在多個公開場合表示,“一帶一路”倡議始終堅持奉行“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堅持平等協商,充分尊重各國的自主選擇,“一帶一路”所堅持的是堅持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所有國家不論大小、貧富、強弱,一律平等相待、共同參與的合作。習近平強調,“‘一帶一路’建設承載著我們對共同發展的追求,將幫助各國打破發展瓶頸,縮小發展差距,共享發展成果,打造甘苦與共、命運相連的發展共同體。”習近平在2024年同瑙魯總統阿迪昂會談時表示,“愿同瑙方拓展貿易投資、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務實合作,并為瑙魯實現自主可持續發展提供不附加政治條件的援助。”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慈善事業不僅造福中國人民,還積極關心廣大發展中國家人民的利益,承擔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的使命與責任,通過公益、對外援助造福世界人民。
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習近平關于慈善事業的重要論述彰顯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寄托著習近平總書記對包括慈善事業在內的社會保障事業在增進民生福祉中發揮重要作用的殷切希望,是對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特別是對公益慈善組織和慈善從業人員的巨大鼓舞和精神激勵。慈善工作,只有起點,沒有終點。我們要在實踐中認真學習,將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以習近平關于慈善事業重要論述引領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
(作者系天津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天津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天津市慈善協會工作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