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5G、高鐵等科技的助推,城市群、都市圈等發展形態不斷深化,經濟全球化的趨向正日益演化和呈現加快之態勢。民族的歷史文化遺產,正在上升為國家之間競爭的戰略性資源和國家文化形態差異的“標志性符號”。如何從全球化視野,積極規劃歷史文化遺產和非遺保護,加快人文城市建構,是上海建設國際文化大都市進程中的重要課題。
守望歷史文化,讓非遺串聯起歷史與未來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歷史文化遺產的核心內容,是活在當下的民族精神寶藏。聯合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界定為: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相傳,在各社區和群體適應周圍環境以及與自然和歷史的互動中,被不斷地再創造,為這些社區和群體提供認同感和持續感,從而增強對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的尊重。
非遺源自長期生產生活實踐,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是文化多樣性的重要體現。上海非遺得益于得天獨厚的歷史、地理和人文環境,融合古今、交匯東西,呈現鮮明的近現代工商業文明特征,在以農耕文明為主體的我國非遺體系中獨具特色。田山歌、滬劇、評彈、獨角戲、上海絨繡、老鳳祥金銀細工制作技藝、云軒木版水印技藝、豫園燈會、龍華廟會、浦東鑼鼓書等海派非遺項目,具有珍貴的歷史、文化、藝術、科學價值。目前,上海現有國家級項目55項(單項63項)、市級項目220項、區級項目400余項;國家級傳承人94名,市級傳承人647名,區級傳承人700余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史文化曾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扣上“封、資、修”的黑帽子,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大破壞。改革開放初期則是對西方發達國家的盲目崇拜和對西方生活方式的簡單復制,華夏大地也出現了“千城一面”的同質化發展模式。一時間,部分地區的民族、民間和民俗文化遭到拋棄,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受到追捧,有的地方還成為“時尚、先進”的代名詞。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邁進歷史發展的新時代 ,人們開始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了新的認識。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洶涌浪潮,國家之間、城市之間的發展競爭,正在演變為文化的競爭和人才的競爭。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城市、地區,通過繼承和弘揚民族、民間和民俗文化,在國際文化挑戰中不斷強化自己的優秀傳統文化,擴大文化共識和價值認同,進一步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自覺性。
上海浦東新區是快速城市化和國際化的地區,也是歷史資源和文化生態消亡最快的地區。拂去歷史的塵埃,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從歷史的深處走來,為現代生活和科技發展注入強勁的文化根脈和人文滋養;加強對歷史文化遺產和文化生態的保護傳承,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是我們從歷史走向未來的重要起點。當前,城市發展正處于“十四五”規劃收官之時,“十五五”規劃啟動之際。如何把非遺搶救保護和歷史文化遺產的有效傳承,列入各級政府的議事日程和任期考核指標體系,是全面提升上海城市發展品質、塑造上海城市精神、建設上海城市文化的重要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上海已完成《非遺保護條例》的地方立法;設立了市級保護專項資金;開展社會宣傳和青少年教育;實施非遺人群研培計劃;陸續推動中國非遺“走出去”,不斷擴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世界的影響力。
文明互鑒,讓非遺與時代同行
(一)不斷強化非遺的“國寶”意識
在歷史文化遺產中,非遺的“口傳心授”特點,使其位處瀕危的弱勢,保護的難度伴隨城市化的腳步而日益增大,保護的緊迫性愈加突出和強烈。因此,要繼繼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的宣傳和實施的執法督查,不斷強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國寶”意識。堅決杜絕“說起來重要,忙起來不要”等現象的發生。非遺保護工作,政府是首要責任主體,各級文化行政部門是執行落實機構。要把非遺納入城市和地區的發展規劃,納入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工作議事日程,納入領導干部任期責任制,納入各級政府和部門年度工作考評的內容。在日本等國家,非遺傳承人(民間藝術家),在國內擁有令人尊崇的地位和生活待遇,可以安心傳承和研究非遺項目文化。我們應借鑒日本等國家的好經驗,進一步加大對非遺項目的扶持資金投入,進一步加大對非遺傳承人的補貼力度。讓非遺代表性項目成為,
(二)堅持非遺項目的在地保護
非遺代表性名錄項目,是先人經過漫長歲月淘洗后流傳下來,并與當地環境和社會經濟文化生活融為一體的珍貴歷史文化遺產。在地性特征,需要我們采取生態化、系統性的整體保護策略,讓非遺深深植根生活沃土,結出豐碩的地域特色文化習俗之果。在地性保護,原汁原味的活態傳承,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弘揚的首要保護原則,否則容易出現“淮南為橘、淮北為枳”的水土不服。俗話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云,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在地性保護,是開放性保護。不是孤立、靜止的發展傳承,而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與時俱進,與時代同行。主動融入世界融入生活,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弘揚,始終保持中華文化的巨大同化作用和虹吸效應,在文化自信中自覺前行。
(三)加快“非遺+”融合發展步伐
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深入挖掘歷史文化遺產蘊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內涵,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通過“非遺+”的融合發展模式,讓非遺保護成為開放融合、跨界新生的新生態。非遺+科技、非遺+互聯網、非遺+藝術、非遺+生活、非遺+……讓非遺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并插上科學的翅膀,讓非遺綻放更加絢爛的人文之光,成為感悟中華文明、增強文化自信的過程。
構建人文之城:讓非遺成為國際文化大都市的“金名片”
(一)文化自信源于深厚的歷史文化的滋養
上海文化,即海派文化,是上海這座城市鮮明的文化符號,標志著歷史文化、當代文化與世界文化在這座城市的完美融合,也留下了上海在民族化、城市化、現代化進程中開放、發展、融合的獨特軌跡。1842年開埠后的上海,從一個小漁村碼頭發展成為國際化大都市,雖然迄今的發展僅有180多年的歷史,但卻歷經多場戰火的洗禮,見證了中華民族文化、民間文化、民俗文化在上海港的涅槃重生,經歷了農耕文明、工業文明、城市文明和現代文明的交融發展,經歷了厚植江南文化、孕育紅色文化、汲取世界文化、催生海派文化的艱難演變,也經歷了海洋文化、商業文化、都市文化、金融文化、科技文化的創新發展。如今,上海文化已成為既傳承弘揚歷史文化遺產,又吸納一切先進文化和外來文化,堅定邁向未來,具有中國特色、上海風格的先進文化和都市文明。
(二)文化自覺源于上海全球卓越城市建設目標的國家使命
如今,上海邁向全球卓越城市建設目標的道路上還存在較多問題:
一是城市化進程中的“大拆大建”,讓城市歷史文化遺產賴以生存的文化生態遭到不可修復的破壞。動拆遷一度成為時代最嘹亮的主旋律,成為城市發展大干快上、市民和城市面貌日新月異的主要功臣,成為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快速消亡的重要誘因。二是城市改造中的千城一面,讓城市歷史文化的自我修復功能日漸弱化。伴隨著政府功能的不斷強化和城市建設的統一管理,全國城市建設不斷躍升。但千城一面、萬城一色的整齊劃一的規劃復制,讓地方性、歷史性、個性化的民族民間民俗文化生活的創造性逐步削弱萎縮,城市間原始的民間活力、生活張力、文化魅力也在遠離街巷。三是城市歷史文化遺產的快速消亡,正激發起當代文化工作者保護傳承的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擔當。老城區改造、原住民的搬遷和這片土地上發生的一切歷史故事,正伴隨著一代代人的相繼故去,以及大批外來人口的涌入,藏匿在城市里弄街巷和市井生活中的歷史文化遺產,正如奔流不息的黃浦江水,不舍晝夜的奔流遠去。
我們只有更多地了解城市才能更多地保留住城市的歷史文化,才能無愧于先人的偉大創造和后代子孫的文脈相傳。
(三)文化和諧源于江南文化的厚重、海派文化的滋養、紅色文化的鑄造和國際文化融合發展的趨勢性推動
一是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深度發展,助推了世界文化的融合發展趨勢。各個國家和各個民族之間,開始加強溝通交流,求同存異,相互尊重,已經成為越來越多國家和民族的集體共識。當文化日益融合,經濟相互依存,環境共同治理的背景下,作為與西方國家交流的文化交匯帶的上海,不僅催生了海納百川的海派文化,也在新時代的浪潮中,孕生出新的文化特質與和諧美共的城市新文化。
二是傳統的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與現代城市新文化新人類伴生共存并呈現出相互依存的發展態勢。代表后農耕時代的鄉村文明的老一代本土原住民,在日漸邊緣化和以非遺形態堅守城市郊區的同時,也開始學習理解代表加速迭代的現代都市文明的新人類和他們的子孫們的生活理念生活方式。前喻文化在與后喻文化的碰撞中,不斷裂變、不斷自我修復成當下的城鄉文化融合發展的新景觀新風貌。
三是文化的多樣性、文明的階段性是城市文化發展的必然過程和時代文明不斷演進的標志性特征。上海發展的歷史背景,成就了上海與其他城市文化的鮮明差異和不同樣貌,也成就了上海這座城市邁向全球卓越城市目標的堅定自信和寬廣胸懷。如此,也必然推動上海在長江經濟帶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的龍頭地位和輻射帶動作用的不斷強化雄起。
鄧小平同志曾說過:上海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最后一張王牌。浦東新區的開發開放,將“開發浦東、振興上海、服務全國、面向世界”作為事業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高占位謀劃,高起點開發,高質量發展,經濟實力實現跨越式發展、科技競爭力不斷增強、社會事業日益進步提升。今日浦東已成為GDP超過1.2萬億元、常住人口550萬的上海改革開放的縮影和中國改革開放的象征。黨的十八大以來,上海市委市政府又積極對標紐約、倫敦、東京等城市,將上海市的發展定位為“卓越的全球城市”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國際文化大都市”。同時,一方面又分別在公共文化場館設施建設和國際化文化活動上進一步夯基發力。上海市在先后建成上海大劇院、東方藝術中心、上海音樂廳、上海文化廣場、上海圖書館、上海群藝館、上海美術館等一批市區專業藝術場館的基礎上,又推出了上海國際舞蹈中心、上海圖書館東館、上海博物館東館、上海大歌劇院等一批市級藝術場館和浦東群藝館、浦東青少年活動中心、浦東美術館、浦東規劃館等一批區級文化場館,為上海城市文化發展奠定了穩固基石。另一方面,又不斷擦新上海國際藝術節、上海電影節、上海電視藝術節、上海市民文化節等一批享譽國內外的藝術節慶品牌活動,為上海2035年前基本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國際文化大都市和全球卓越城市提供了“硬核”設施和文化“軟實力”。
(四)文化重塑構建起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大都市,在上海大都市圈的亮麗光芒中與世界頂尖城市和大都市圈比肩同行
一是率先構建完成具有現代城市通用特征和上海特色并存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積極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性工作任務,也是梳理城市文化肌理、暢通城文化根脈的基礎性文化民生保障。通過組織化、體系化、網絡化的城市文化生態空間再造,形成城市文化歷史可繼承可延續的自我修復功能。特別是傳統文化活動的普及開展,探索建立傳統文化生態環境的自我保護再生觸發機制,讓市民文化更多元、多樣、多彩,讓市民生活更幸福更有品質。在確保公共文化服務場館網絡化、公共文化服務機構體系化、公共文化服務采購供給多元化、公共文化治理的法制化的同時,更多依托城市公共服務的標準化和均等化,向覆蓋城市更大空間的城市書房、文化驛站的合理布局和精準投放,讓市民文化生活更便捷,供給服務更充分更多元。
二是始終堅持在城市更新和空間再造過程中,歷史文化遺產優先保護的工作原則。當下,全國城市的改造開發如雨后彩虹般漫天開展。如何在城市微更新改造中,堅持文物保護、歷史建筑保護、非遺保護優先原則,讓建筑可閱讀、讓非遺可傳承、讓歷史可親近。城市空間是歷史文化更替的承載者、見證者和記錄者。城市規劃和城市更新,首先要考慮歷史文脈不斷、傳統文化生態可復制的文化遺產保護的優先原則和落地實操性。對于城市發展的代表性歷史建筑、工業文明遺存、文化地理標識、自然生態河川林木等,都是城市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亟待深度挖掘整理的寶貴資源,可復制傳承推廣或文化生態肌理的重塑再造。
三是讓非遺傳承成為城市文化發展的時代新風尚,并滋養著城市文化的不斷積淀前行。上海全球卓越城市的發展雄心,讓上海始終成為歷史文化傳承發展的晴雨表,成為引領城市化進程中文化多樣性保護發展的“發動機”。城市發展需要GDP的衡量標尺,更需要可持續傳承的優質的歷史文化生態、屬于城市本身的歷史英雄和時代坐標,更需要豐富多彩的城市文化活動和市民群眾新生活新文化的創造者。
每座城市都有屬于自己的歷史文化遺產,并隨著歷史長短而呈現出歷史厚重的差異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則是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核心與難點。浦東推動的“非遺保護三年行動計劃”和“一非遺一對策”,以及對上海高校資源的再整合利用,非遺保護傳承和歷史文化遺產的挖掘保護將會提供更多的上海解決方案和上海保護樣本,不斷豐富和充實上海非遺保護的實踐資源寶庫。非遺是歷史文化遺產中最核心最脆弱的文化資源,她像一座燈塔指引著歷史長河中城市方舟的前行方向,為上海建設國際文化大都市提供源源不斷的滋養和力量。
作者" 上海師范大學天華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