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語境中,好文章大抵可以用曹丕在《典論》中的話概括,即“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就是說,好文章除辭藻華麗、情感真摯外,還必須帶有事功作用,它能成為治理國家的良策,也能永恒地傳載盛世的思想和理念。
自古以來,士大夫在國家危難、朝政腐敗、民生凋敝時,揮如椽大筆,將自己對家庭、為官和對生命、國家的理解與敬仰傾注于書、表、疏的公牘文中,讓這些文字具備了頌德、立言、審美的文學功能。
表忠孝之道
代表作:諸葛亮《出師表》、李密《陳情表》
蜀漢建興四年(226年),魏文帝曹丕去世,其子曹叡繼位。諸葛亮決定趁曹魏新王缺乏統治經驗的時機出師北伐,于是,一篇足以封神的上表文橫空出世。北伐前諸葛亮給劉禪上書《出師表》,其字字珠璣、氣勢磅礴,不僅是一篇具有濃厚政治色彩的奏章,還因其卓越的文學成就,備受后世文人墨客推崇。
蘇軾評價《出師表》“簡而盡,直而不肆”。正是因為它以率直質樸的語言,表達了對國家和社稷懇切忠貞的情感,每當歷史進入類似境遇,有志之士便能從中汲取能量,文化血脈因此被沿襲。據傳,南宋時期岳飛路過?南陽武侯祠時,有感而書?《出師表》以表北伐抗金的壯志。
唐代書法家李邕多次書寫《出師表》,李白前去瞻仰墨寶,吃了閉門羹,不甘心地寫下“宣父猶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輕年少”的詩句,說孔子還認為后生可畏呢,大丈夫可不能輕視年輕人啊!
《出師表》縱使附加了士人理想的光環,蜀漢終究未能翻身,這反而讓其染上悲愴色彩,更令文人士子耽溺。蜀漢景耀五年(262年),曹魏名將鄧艾率軍西征,蜀漢滅亡。兩年后,司馬炎廢除曹奐的帝位自己上臺,定國號晉。
這時的蜀漢舊臣面臨兩難選擇,要么順從司馬氏當個晉朝的官員,要么回農村老家養老。益州犍為郡武陽縣(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人李密,曾在蜀漢時期擔任益州從事、尚書郎等職,相當于皇帝身邊的秘書。晉武帝多次征召李密為太子洗馬去輔佐太子,但都被其婉拒。考慮到兇險的政治環境,李密需要找到拒絕司馬炎的“合法”借口,以免因懷念舊朝招致大逆不道的罪名,因此,他在泰始三年(267年)書《陳情表》向司馬炎匯報家中情況。他以為祖母盡孝道的名義婉拒到新朝出仕,禮崩樂壞后意圖重建綱常秩序的司馬炎樂意聽到這樣的借口。
《陳情表》用大量的典故與修辭,增強了文學審美功能。“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中“結草”的典故出自《左傳》。春秋末期晉國大夫魏武子臨死時,囑咐兒子魏顆將其愛妾殺了殉葬,魏顆沒有照辦而讓其愛妾改嫁。后來魏顆與秦將杜回作戰,見一老人將草打成結把杜回絆倒,杜回因此被擒。魏顆晚上夢到這個老人說他是魏武子之妾的父親,特來報恩助他擒敵。李密運用這個典故,表示就算死了也要報答圣上之隆恩。
“煢煢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氣息奄奄”,文中形容祖母孤苦的比喻,袒露了李密與祖母難分難舍的心緒。在懷念親人的語境中,文中詞句和其構建的意境總能激發國人靈感。
司馬炎讀完《陳情表》后感嘆“士之有名,不虛然哉”,遂賞賜李密兩名奴婢,并令郡縣供應其祖母膳食。李密上奏《陳情表》約一年后,其祖母去世,他在西晉先后出任溫縣縣令、漢中太守等職,于太康八年(287年)在蜀中的家里辭世。
笞國政之弊
代表作:王安石《本朝百年無事札子》、蘇軾《上神宗皇帝書》
諸葛亮在亂世中相機而出,為蜀漢事業殫精竭慮,雖未成大業,卻實現了人生理想。后世士大夫大都以他為楷模,常吟詩作賦慨嘆生不逢時或懷才不遇。王安石曾作《諸葛武侯》說“區區庸蜀支吳魏,不是虛心豈得賢”,意思是,區區蜀漢能與實力更為雄厚的吳魏抗衡,正是因為劉備真誠虛心求得了諸葛亮這個大才輔佐。
能輔佐國君實現政治抱負的人畢竟寥若晨星,王安石就是那名萬里挑一的幸運兒。那是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20歲出頭的宋神宗趙頊繼位,面對大宋頹勢,意圖重振朝綱,這時,他想到任翰林學士的王安石。早在10年前的嘉祐三年(1058年),王安石提點江東刑獄任滿返京述職,就給宋仁宗趙禎遞交過《上仁宗皇帝言事書》的公牘文,提出通過發展生產、廣開財源來解決財政困難的問題;通過改革教育和吏制解決“風俗日以衰壞”等問題。
該文洋洋灑灑萬言,筆觸縱橫自如,巧用對仗、設問、類比、排比等修辭,梁啟超評價其為“秦漢以后第一大文”。“萬言書”交上去后,宋仁宗對這名司法官的意見沒上心,擱置不理。10年后,神宗上位,找來王安石詢問治國理政的問題,王安石當場沒有說清楚,下來后決定寫篇奏章來回答神宗的問題,于是便有了《本朝百年無事札子》。
王安石在札子中對“本朝”皇帝一一點評,認為正是他們“除苛賦,止虐刑”“廢強橫之藩鎮,誅貪殘之官吏”讓國家平安了百年,特別是仁宗皇帝“寬仁恭儉”,沒有大興土木搞一項面子工程,也沒有錯殺一個人。
馬上,王安石進入正題,話鋒一轉,說“然本朝累世因循末俗之弊,而無親友群臣之議”。王安石的意思是,本朝百年平安無事只是表象,所謂“平安”背后,是從上到下集體緘口沉默,幾代墨守衰風頹俗的弊病,卻沒有皇親國戚和諸位臣子議論它,這才是問題所在。
王安石列舉皇帝只喜歡與宦官和婦女相處而不問政事、朝廷沒能通過學校教育培養有用人才、官吏調動頻繁難以考核政績、徭役沉重造成農民破產、內地駐軍風氣渙散、朝廷不會理財等問題,認為整個國家已然病入膏肓,只是沒有遇到特大天災和外患,一百多年來才未出大亂子,呈現出虛假的平安。
“知天助之不可常恃,知人事之不可怠終,則大有為之時,正在今日”,王安石表示,天靠不住,人事不能再懈怠下去了,今天就是大干一場的好日子。之后,王安石被任命為參知政事,開始了轟轟烈烈的熙寧變法。新舊碰撞,火花四濺。變法一出,司馬光、韓琦、歐陽修陸續上書,輪番轟炸新法。其中,當數蘇軾的《上神宗皇帝書》最具文學性。
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34歲的蘇軾從鳳翔考回京城,被授予直史館一職,負責編修國史。彼時,包括蘇軾尊敬的歐陽修等一眾人都因反對新法被外放,蘇軾見改革激進,民眾深受其害,朝廷中的“友軍”又因反對新法損失慘重,便向神宗奏上八千余字的《上神宗皇帝書》。
進言一開始,蘇軾即言自知瀆犯天威,罪在不赦。接著,他闡述自己對君主與民心關系的深刻見解,認為人心之于人主,如木之有根,如燈之有膏,如魚之有水,如農夫之有田,如商賈之有財。因此,蘇軾懇請神宗皇帝結人心、厚風俗、存紀綱,以安國本。
當時蘇軾官階不高,卻能站在為國為民的高度獨立、理性地思考國政,甚至某些觀點帶有現代思想的超前理念,加之文章談古論今,引堯舜湯武百代興衰如數家珍,信手拈來,這篇上書被后世士人視為蘇軾最重要的政論文。
神宗皇帝閱讀完《上神宗皇帝書》,心情頗復雜。蘇軾并未完全反對新法,而是反對“求治太速”,希望皇帝考慮問題能更全面更和緩。然而,蘇軾在闡述觀點時,引用了大量反面典型,如商鞅變法失人心被車裂等事例,容易讓神宗皇帝產生不好的聯想,似乎不納此諫,自己可能步歷史罪人的后塵。神宗皇帝自此對蘇軾產生了成見,后來蘇軾被外放密州、杭州,經歷“烏臺詩案”的種種不堪,可以說都是因這篇上書而始,他后半生漂泊無依如無根的浮萍也是因此書而起。
諫國君之庸
代表作:韓愈《論佛骨表》、海瑞《治安疏》
中唐時期,安史之亂在昔日強盛的帝國版圖上留下了種種傷疤,唐憲宗采用政治、軍事結合的手段基本上解決了一部分藩鎮割據問題,開創元和中興。“大功之后,逸欲易生”,他步了太宗、玄宗后塵,開始四處求仙吃藥。元和十四年(819年),唐憲宗派宦官到鳳翔法門寺,將釋迦牟尼佛的遺骨迎入宮,供奉三日,又送回寺院。
此前一年,韓愈出任宰相裴度的行軍司馬,平定淮西叛藩吳元濟回朝后,被任命為刑部侍郎。韓愈見憲宗整日尋仙吃藥,供奉佛骨,帶頭掀起佞佛之風,終于坐不住寫下了《論佛骨表》。他認為“佛不足事”“佛不足信”,并引經據典,用先王之教與先王禮法作為理論依據,批評唐憲宗迎佛骨、崇佛教的荒謬性與危害性。韓愈還表示,“佛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為蒼生社稷獻身的士大夫精神體現得淋漓盡致。
唐憲宗閱完后大為惱火,對裴度等人說,韓愈說我奉佛可以接受,但用東漢后那些信佛的短命王朝、短命皇帝來打比方,分明是咒我短命早死啊,韓愈作為臣子,實在太狂妄,容不得他亂來。隨之,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往后余生起起落落,逐漸遠離權力中心。
罵皇帝古代按律應是死罪,《唐律》里就有“大不敬”的罪名。因而,上書罵皇帝也講究藝術,韓愈的“罵”多以祖宗遺教和圣人之言為參照,行文風格屬于婉約派;而在明代把持特務機構的宦官與文官的兩股勢力此消彼長,在激烈的政治斗爭中,文臣群體堅持進諫,不惜以生命為代價死諫,這一時期文官上書言事,多豪放而鯁直。
嘉靖帝朱厚熜即位之初,曾有勵精圖治之舉,如抑制宦官、裁減冗員、任用賢士等,隨著年齡增加,他開始怕死,也迷信起來,派人到處尋找方士煉丹,整日不理朝政。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正月,方士王金等偽造《諸品仙方》《養老新書》,制長生妙藥獻明世宗。朝堂百官敢怒不敢言,從興國知縣被選拔為戶部云南司主事不久的海瑞上《治安疏》。
海瑞這篇上疏多次提到堯、舜、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那樣的明君,也多次提到賈誼向漢文帝陳述政事,上疏的整體內容與前朝之諫并無二致,就是讓皇上別再沉迷修仙吃藥,應“翻然悟悔,目視正朝”“洗數十年君道之誤”,精簡機構、整頓官場、振作綱紀等等。問題就出在海瑞太“直”,他直筆闡述嘉靖帝的缺點,說陛下的過錯太多了,一味地進行玄修,這是陛下內心受到迷惑;過于苛刻獨斷,這是陛下的感情出現偏差。最生猛的一句是,海瑞拿“嘉靖”的年號開涮,說天下百姓都說,“嘉靖”就是家家都凈,沒有錢財。
《治安疏》進宮后,朝廷上下嘩然,都知道海瑞這次闖了大禍。首輔徐階站出來對嘉靖帝說,海瑞這是想“賣直求榮”啊,殺了他,他就成了忠義之士,皇上你就成了殺忠義之士的昏君啊。
這時的海瑞,正淡定地端坐于府中,背后放著一口棺材。嘉靖帝咽不下這口氣,把海瑞關進大牢,并沒有將其處死。差不多10個月后的某天晚上,獄卒給海瑞準備了豐盛的酒菜,海瑞以為即將赴死,坦然地大快朵頤。吃完后,獄卒告知他,嘉靖帝駕崩,你馬上要獲得自由了。海瑞聽聞噩耗,哭了整整一夜,幾度昏厥。隆慶帝上臺后大赦天下,徐階輔助交接,特意起草遺詔赦免海瑞,并重新起用海瑞,升調他為右僉都御史(正四品),外放應天巡撫。
《治安疏》因海瑞的人格魅力而被后世士人尊崇,該疏“直指政府,攬權病國,侃直痛快”,又被稱為《直言天下第一事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