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公開發布了《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指引(試行)》。其中明確要求,“各地區不得利用行政、刑事手段違法干預經濟糾紛、侵害經營主體權益,不得超權限、超范圍、超數額、超時限查封、扣押、凍結經營主體財產,不得違法開展異地執法或實行異地管轄,依法防止和糾正逐利性執法司法活動”。
就在2024年12月16日,國務院以“加快落實行政裁量權基準制度,進一步提升行政執法規范化水平”為主題,進行第十一次專項學習。國務院總理李強提到,“現在一些領域和地方濫用行政裁量權、執法不公平的現象仍然存在。”“明年要開展規范涉企執法專項行動,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促進穩預期強信心。”緊接著,《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嚴格規范涉企行政檢查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出臺,指出要“著力解決涉企行政檢查中的突出問題”。
涉企行政檢查是行政執法主體履行行政管理職責的重要方式,初衷是規范和引導企業依法經營。但實踐中,一些地方和部門涉企行政檢查亂作為問題時有發生,檢查頻次過高、隨意檢查、重復檢查等亂象屢禁不止,不僅損害執法公信力,也嚴重干擾了企業的正常經營活動,破壞了法治化營商環境。
2025年一開年,針對涉企行政檢查和任性執法的有關事宜,中央部委連續發聲,釋放出規范涉企行政檢查再加碼的信號。?
多管齊下,為涉企檢查?“立規矩”
2024年11月,司法部公開了一批行政執法監督典型案例,其中提到某市一家天然氣輸送公司在2021年至2023年間頻繁接受檢查。2021年該公司共接受了326次檢查,接待5344人次;2022年接受了156次檢查,接待1465人次;到2023年7月底前,已接受了110次檢查,接待513人次。這些檢查涉及多個執法領域,包括發展改革、安全生產和能源等,且檢查層級從省到鄉都有涉及。公司負責人表示,這種多頭、多頻次、標準不一的檢查讓企業疲于應付,負擔沉重。經過當地司法局組織的規范整改后,檢查次數顯著減少。
還有浙江某市綜合行政執法指導辦在該市一網統管平臺大數據監測過程中,發現2023年7月到10月期間,該市文廣旅體局對市博物館開展了13次檢查,對一家網吧、一家酒店分別開展了5次檢查,同時還發現存在對其他經營主體進行高頻檢查的記錄。該局檢查行為涉嫌重復檢查。
種種案例都反映出,讓涉企行政檢查更為規范刻不容緩。2024年12月23日國務院召開的常務會議上,審議通過了《意見》。會議要求著眼于穩定市場預期,著眼于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嚴格規范涉企行政檢查,合理設置頻度,妥善把握力度,著力提升精準度,努力做到既不缺位、也不越位。
記者梳理發現,2022年以來,已經在多個會議上提到規范涉企行政檢查。2022年6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市場監管總局等部門聯合印發《涉企違規收費專項整治行動方案》的通知,在全國集中開展涉企違規收費專項整治行動;2024年7月,市場監管總局印發《關于全面深化“雙隨機、一公開”監管規范涉企行政檢查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旨在健全完善以“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為基本手段的新型監管機制,進一步規范涉企監督檢查內容、方式和流程,持續提升協同監管能力;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強調,“加強事中事后監管,規范涉民營企業行政檢查”。2024年9月,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進一步規范涉企執法、監管行為”。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表明2025年將開展規范涉企執法專項行動。
記者注意到,如何才能做到“不缺位不越位”,《意見》中都提出了明確要求,比如,《意見》規定,對群眾投訴舉報的或者有關部門轉辦交辦的,那些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確有必要實施檢查的,不受頻次上限限制。對于潛在風險大、可能造成嚴重不良后果、確有必要緊急部署專項檢查的,經批準后也可以實施,但要及時修改檢查計劃。
司法部副部長胡衛列表示,此次出臺的《意見》主要是為了遏制行政檢查的突出問題,給企業創造寬松的發展環境。但是,對于人民群眾十分關切的,與他們切身利益緊密相關的食品、藥品、安全生產等領域,特別是對于群眾投訴舉報或者有關部門轉辦交辦的這些問題,該查的不但要查,而且要嚴格進行,確保檢查能夠務求實效、不走過場。
《意見》還提出,要堅持過罰相當,嚴格落實行政裁量權基準制度,更多采用柔性執法方式,對依法可以采用提醒、告知、勸阻等方式處理的,根據包容審慎原則不罰或者免罰,對問題突出的案例要予以通報曝光。
武漢大學財稅與法律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唐大杰認為,行政檢查是為了“引導規范企業合法經營、預防糾正違法行為”,所以它的目的不是懲罰,而是引導和預防。這就需要行政部門以服務為導向,在發現問題、糾正錯誤的基礎上,提供具有服務性質的指導意見,讓企業以較少的成本實現合法經營、安全生產。
“合理的檢查,能夠達到糾正、預防違法行為的目的同時也要注意防范過度檢查、亂檢查,要在兩者之間取得一個平衡。要明確行政檢查是為了確保法律的有效實施,規范行政行為,促進行政機關依法行政,是為了建設法治政府。”中國政法大學校長馬懷德說。
強化監督問責,保障政策落地
2023年,某省市場監管局下屬分局未經批準擅自對當地小微企業開展專項檢查,且檢查中存在隨意擴大檢查范圍、檢查人員未亮證執法等問題,引發企業強烈不滿。該省行政執法監督機關介入后責令該分局立即停止違規行為,向涉事企業公開道歉;對分局負責人進行公開約談,全省通報批評;將此案例作為反面典型在政務網站、媒體曝光,并納入年度依法行政考核扣分項。此后,該省類似違規檢查現象銳減。
可見,確保一項政策扎實落地、精準生效,健全監督與問責機制,能夠更好地為政策執行提供堅實保障。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表示,規范涉企執法行為,最根本的問題在于如何落到實處,解決“最后一公里”的落實。竹立家認為,要對“最后一公里”行政人員的行為進行切實有效的監督,建立監督機制并切實執行,同時要對一些亂作為的人作出嚴厲懲罰。
記者注意到,針對企業反映的一些逐利檢查、任性檢查等問題,此次《意見》也作出了專門具體的規定,違反規定實施行政檢查的,企業有權拒絕接受檢查,有權投訴舉報。《意見》要求,涉企行政檢查要做到“五個嚴禁”“八個不得”。
“有些企業擔憂過度檢查、亂檢查,甚至是逐利檢查、任性檢查。為了拒絕上述檢查,文件也賦予了企業一定的拒絕權。對于一些沒有執法資質的,沒有執法主體資格的,沒有證件的中介組織,或者一個臨時工、網格員、執法輔助人員,在沒有出示執法證件的時候去執法、檢查,企業也可以拒絕。”馬懷德說。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王錫鋅提出,投訴舉報渠道應該是多元的,可以向紀檢監察機關投訴,另外上級主管部門也可以進行監督。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一些數字化的方式,比如通過12345平臺進行投訴舉報。
“只有加強行政執法監督,才能確保《意見》規定的各項措施得到有效執行。”?胡衛列說,司法部將部署開展規范涉企檢查專項行動,強化執法監督,對于違反《意見》規定實施的檢查,比如,不具有執法主體資格的檢查、違反規定程序的檢查、超過年度頻次上限的檢查,或者違反“五個嚴禁”“八個不得”的亂檢查等,要求發現一起查處一起。特別是企業投訴的,將進行重點監督。同時,還將通過發布典型案例、通報曝光等方式,確保《意見》各項措施執行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