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關于“文科消亡成為一股全球性浪潮”的討論登上熱搜。據報道,2024年秋季,美國哈佛大學本科生學院取消了至少30門課程,涉及20多個系,其中大多是文科專業。苗頭在2022年就已顯現,當年消息顯示,哈佛只有7%的新生計劃主修人文學科。及至今年,“文科消亡論”甚囂塵上,有觀點認為,隨著科技發展,尤其是人工智能崛起,文科實用性不足,在就業等方面劣勢凸顯,正走向末路。
此前張雪峰亦曾強調文科專業在就業市場上的弱勢,其言論掀起軒然大波。但這件事本質上是人們對學科價值的片面認知在大眾輿論中的顯性化表現。文科終于從原本的“無用”走向了“消亡”?實際上,將這種短視的認知模式推廣到理工科,一樣能得出理工科也將走向消亡的荒謬結論。
如今,在全球經濟下行的嚴峻形勢下,各行業面臨著增長放緩、市場萎縮等諸多挑戰,就業市場競爭愈發激烈。理工科又何嘗不在被類似的悲觀論調“帶節奏”,渲染令人恐慌的氣氛?
有些聲音認為,隨著人工智能、自動化技術的不斷升級,一些傳統理工科領域的崗位正在減少,例如重復性的制造業崗位。并且,隨著人工智能在科研領域的應用,諸如數據處理和模型構建等理工科的部分工作將被機器取代。
但這就意味著理工科會走向消亡嗎?顯然不是。理工科推動著科技的進步,從基礎科學研究到前沿技術創新,從芯片研發到航天探索,每一項成就都離不開理工科知識的支撐。
同樣,在諸多領域展現出強大替代能力的人工智能,也對文科發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人工智能在信息檢索、數據分析等基礎工作上的高效,使得部分傳統文科工作模式也受到沖擊。例如在新聞行業,一些簡單的資訊撰寫工作,人工智能能夠快速生成。但這并不意味著調查研究事實、斟酌推敲文字的價值被削弱,相反,這更凸顯了文科在深度和創意層面的不可替代性。
從本質上講,文科是對人類社會、文化、思想的深度探索與詮釋。它涵蓋歷史、文學、哲學、社會學等諸多領域,是人類文明傳承的關鍵載體?;厮輾v史,每到大變局的時代,恰恰也越是刺激人文精神迸發的時代。
事實上,無論是文科還是理工科,都面臨著就業市場的動態變化。文科雖然在某些傳統就業領域競爭激烈,但一些行業,諸如文化創意產業、新媒體行業等,對具備文科素養的人才的需求量仍然巨大。那些文字功底扎實、富有創意、懂得溝通表達的文科人才,依然在這些領域大顯身手。同樣,理工科在新興產業如量子計算、新能源汽車等領域擁有大量新的就業機會。
無論文科、理科、工科,可能消亡的只是那些不思進取的部分。只有不斷適應時代進行學科調整和人才培養轉型,學科的生命力才能保持強勁。而面臨人工智能,更不必過分悲觀,它就和以往所有工具的更新一樣,為各學科的發展帶來的既有挑戰,也不乏新的契機。
文科是處理人內在問題以及研究人和人關系的學科。在經濟下行的當下,人們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內心焦慮、迷茫等情緒叢生,此時正是體現文科力量的時候,這是文科不能也不會消亡的原因。文科不僅不會消亡,還將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持續閃耀獨特光芒。
無論何種“學科消亡論”均是短視且錯誤的。文科、理工科,都承載著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使命,都是推動社會全面發展的重要力量。單一視角的評判,只會加劇社會的焦灼感。正確認識各學科價值,加大對教育的全面投入與改革,培養更多適應時代需求的復合型人才,讓文科與理工科在新時代共同綻放更絢麗光彩,才是當代的我們應該埋頭專注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