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到春節,返鄉過年就成了許多外來務工人員的頭等大事。蒲公英中學的同學們來自全國各地,他們隨父母往返于大都市和小鄉村,因此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更能以獨特的視角審視生活。
“承載鄉村記憶的老物件”是他們的一項寒假實踐作業,通過收集照片、文字、視頻、實物等方式,匯聚老物件背后的古老故事和親情記憶,為的是與自己的親人和家鄉建立更深的情感連接。
因為這項特殊的作業,同學們第一次用好奇的眼光探索自家那些看起來陳舊且不被人注意的老物件。在與自己的長輩聊天兒,詢問那一個個老物件“身世”的過程中,同學們開始學會與親人交談,與家鄉重建連接。
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些師生收集到的老物件吧!
名稱:《奶奶給我做的香包》
提供人:九年級 蘇圓
來源地: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
材質:布、流蘇
尺寸:7cm×7cm
香包是我老家陜甘一帶流傳的配飾,由香草和五彩的布料制成,據說有驅蚊功效。
這個香包我從小就帶在身邊,是奶奶在我三歲時親手為我縫制的。粉色布料搭配珠子與掛繩,尖頭圓身,鼓鼓囊囊的。淡黃吊穗從兩側垂下。香包的正面縫的“園園”兩個字就是我的小名,背面縫著“吉祥”二字,寄托了奶奶對我的祝福與期望。
老一輩人總說睹物思情,果真是這樣。當我觸摸香包時,粗質的布料和凸起的繡字總會讓我想起奶奶叫我“園園”時的樣子。如今,奶奶已經過世,每當看到掛在墻上的香包,我都不禁拿下來聞一聞,淡淡的香味帶我追尋回憶……
名稱:《媽媽小時候的布鞋》
提供人:三年級 胡笑慈
來源地:河北省邯鄲市魏縣
材質:布
尺寸:4cm×6cm×13.5cm
這雙布鞋是姥姥在1984 年給兩歲的媽媽做的。以前家里條件不好,沒有多余的錢去買鞋,大人就在白天干完農活兒后給孩子做鞋子。這鞋底是千層底,是姥姥一針一線納的,鞋里鞋面都是用舊衣服改做的。當時能穿上這么一雙鞋就能讓孩子樂開了花呢。
這雙鞋承載著姥姥對媽媽的愛,也能勾起媽媽對小時候的回憶。
名稱:《爺爺的“光榮在黨50 年”勛章》
提供人:八年級 呂如可
來源地:山東省聊城市高唐縣
材質:金屬
我的爺爺是一名有著五十年黨齡的老黨員。在我父親小的時候,爺爺就教育他要好好學習,報效祖國。雖然我的父親沒有讀好書,卻也在為國家的建設努力奮斗。后來,爺爺又教導我要好好學習,報效國家。但我當時太小了,沒能完全理解爺爺的意思。直到前年看到了爺爺的“光榮在黨50 年”勛章,我才明白爺爺為什么擁有如此強烈的愛國情懷。原來,報效祖國的信念早在五十多年前就已在爺爺的心中深深扎根了,這枚勛章就是見證。
名稱:《比爸爸還老的鬧鐘》
提供人:九年級 藺子桓
來源地:北京市東城區
材質:塑料、金屬
尺寸:10.5cm×11.5cm
這個鬧鐘的“年齡”比我爸爸的年齡還大,爺爺奶奶一直把它珍藏到現在。
爺爺奶奶年輕的時候,曾在距離青海省格爾木三千米的一個半軍事化管理的兵團工作。這個鬧鐘是當時和奶奶關系最好的同事送給她的。那個時候物資比較匱乏,有些東西需要跑到格爾木才能買到。爺爺奶奶說,每次去那里都要乘坐大卡車,一路顛簸不停,回來之后滿身都是灰塵。
名稱:《背巾》
提供人:八年級 李利莎
來源地: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大荒壩菜葉一隊(哈尼族)
材質:布
尺寸:62cm×64cm
這條背巾誕生于1983 年,是我姑媽出生時,她的外婆給她縫的。由于姑媽是家中長女,所以家里的四個孩子都是用這條背巾背大的。這個物件已經有三十多年歷史了,上面有許多補丁,都是奶奶用碎布縫上的。奶奶是一個非常喜歡留東西的人,以至于從老房子搬到新房子時,她都沒有把這條背巾扔掉,一直留到現在。
名稱:《姥姥小時候的老虎鞋》
提供人:三年級 李鳴宇
來源地:河北省滄州市獻縣
材質:布
尺寸:6cm×7.5cm×13cm
這雙精美的小老虎鞋已經有五十多年的歷史了,是我的太姥姥在1971 年給我的姥姥做的。
當時,小老虎鞋的眼睛還是老姥姥幫著繡好的,鞋底也是手工納的千層底。它是我的太姥姥做的第一雙老虎鞋,拿起它的時候還能夠聞到一股煙草的味道。它的布面雖有點兒陳舊,但小老虎的形象和顏色的搭配恰到好處。直到現在,姥姥仍一直珍藏著它,舍不得扔掉。
名稱:《侄女的圍嘴兒》
提供人:美術教師 裴廣蕊
來源地:河北省唐山市灤南縣
材質:布
尺寸:25cm×26cm
這個圍嘴兒在我們老家土話里叫“轉脖”。它是我堂哥家的二女兒小時候用過的,是她的姥姥做的一個老虎造型的圍嘴兒。我們那個地方很少有擅長刺繡的人,十多年前我回老家時看到它,就被其外形吸引了。這個老虎的造型、布料以及顏色搭配真的很別致。
由于二侄女已經長大不需要圍嘴兒了,我就把它要了過來,一直放在家里保存著。
名稱:《舅姥爺家的“月光寶盒”》
提供人:體育教師 魏鑫華
來源地: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
材質:木質
尺寸:9cm×19cm×19cm
這個盒子來自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的一個嘎查(村子),小小的它像極了“月光寶盒”。聽家里的長輩說,這個小盒子大約誕生于1960 年,經過代代相傳,現在到了我手里。
我依稀記得舅姥爺說過,這個小木盒子是他小的時候他的父親親手做的。那時候的木匠沒有現代機械的輔助,全憑自己過硬的技術來打造出一件又一件家具物件,堪稱能工巧匠。小盒子用柳木制成,成型后又刷了油漆防止風化,以延長它的使用壽命。這盒子至今已經使用了六十多年,依然可以使用。它起初被用來放調料之類的東西,后來隨著時間推移,舅姥爺家里有了其他替代品,它就被用來放瓜子花生之類的零食。近幾年,舅姥爺把一些老人留傳下來的錢幣,例如清朝銅錢、民國銀幣等放在里面。我對舅姥爺軟磨硬泡了好幾次,他才答應把這個盒子送給我。
名稱:《手電筒》
提供人:英語教師 趙帥男
來源地:河北省張家口市
材質:鋁
尺寸:6cm×6cm×19cm
相信每個人的家里都曾有過這樣的一個手電筒,然而隨著手機的普及,它的功能逐漸被替代了。也許此刻,它正躺在你家里的某個角落,身上已布滿灰塵。
我家的手電筒外觀普通,外殼是用鋁做的。如今拿在手上細細端詳,發現它的身上布滿了歲月的痕跡。凹凸不平的表面映襯著我兒時的淘氣,也印證了我對它的情感。它就像是照亮我人生之路的一盞明燈——初中下晚自習后的每個夜晚,都是它陪著我度過的。在農村泥濘的小路上,沒有路燈,我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手中的這個手電筒。
遺憾的是,現在這個手電筒被其他電子產品“孤立”了,但是我的心中依然有它的位置。我想它不僅僅照亮了我的童年,也治愈了我的人生。
把“我的家鄉記憶”變成展覽
同學們以往對藝術展的認知多局限在繪畫作品的展示上,對家中的老物件也很少了解,很少有人會將二者關聯起來。我們希望可以借此機會打破學生對藝術展的刻板印象,讓他們感受到藝術的創作與表達離自己并不遙遠。
看到師生們分享的老物件背后的故事,我們發現其所蘊含的文化感、時空感、親情與鄉愁在當今社會中是有廣泛共鳴的。這個實踐活動也從一個老物件主題展轉化為真實場景下的教育案例,同學們在與老一輩的對話中完成了一次精神成長。
我們希望借此契機,向社會公眾、蒲公英中學捐贈方以及志愿者們展示一幅普通人真實的生活圖景,共同發現與分享老物件帶給我們的感動與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