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至此,中國共有44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數千年來,春節不斷維系和強化著個人、家庭和國家的情感紐帶,對中華文明的綿延賡續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海外傳播范圍的日趨擴大,春節已成為世界普遍接受、認同和欣賞的中華文化符號。
“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為中國人共享,寄托了中國人的人倫情感、家國情懷,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與人和睦相處的價值理念,在促進家庭和睦、社會和諧、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該遺產項目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對增進海內外中華兒女的文化認同、踐行全球文明倡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意義。
(選自《人民日報》2024年12月6日)
素材解讀
1.文化自信。春節申遺成功奏響了文化自信的最強音。春節承載著刻在中國人骨血之中最樸實的價值情感。申遺的成功吸引了更多熾熱的目光關注春節、關注中國文化。這一結果將不斷增強民族凝聚力與文化認同感、歸屬感和榮耀感。
2.文化傳承與創新。春節不僅僅是一個時間的節點,更是中華民族情感和記憶的紐帶。它的申遺成功,不僅警醒我們要保留傳統形式,更要與時俱進,創新發展,讓春節這一傳承千年的節日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適用話題
文化自信 傳承創新 文化認同 和諧發展
【牛苗苗/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