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4日,臺灣女作家瓊瑤離世了。
聽此消息,我感到震驚。2023年的某個時刻,我還在網上的“瓊瑤創作六十周年演唱會”上見到她的身影。眾星云集,瓊瑤女士身著黑底紅碎花的衣服,精神矍鑠地出現在鏡頭里,溫婉可親,風采依舊。在我的想象里,她會像楊絳、楊振寧,或者如葉嘉瑩一樣,能夠輕松活到一百歲的。通常來說,大凡心態好、看淡得失,看透人生且在物質上無憂之人都能夠淡定從容地走向人生的暮年。
瓊瑤的倏然離世,顯然超出了很多人的預料。因為,她不是自然終老,也不是猝然病逝,而是她暗自精心策劃、實施了自主離世的方式。用她的語言來說,她是在自己尚能自如行使“善終權”時主動地選擇了死亡,主動地選擇了讓自己離開人世的方式。作家瓊瑤女士就這樣“翩然離開”了我們這個因為她離去而激起眾多話題和生活浪花的滾滾紅塵!
瓊瑤本名陳喆,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原籍湖南省衡陽市,中國當代作家、編劇、影視制作人。1949年瓊瑤隨父親去臺灣,其父為大學教員。出生于書香門第,瓊瑤自小飽讀詩書,有著深厚的文學功底。其筆名“瓊瑤”二字來自《詩經·衛風·木瓜》:“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詩中的“瓊瑤”指的是美玉,象征著珍貴和深厚的情誼。瓊瑤取此二字做筆名,其中深意不言而喻。瓊瑤的每一部小說書名也都取得極有內涵,很多作品名源自古詩詞中的千古名篇,她的作品中還涉及到許多的歷史事件和時代鉤沉,讀她的文字成為一種消遣的享受,偶爾,也會讓人停下,沉思。有人常常以瓊瑤的學歷去衡量她的學識和才華,這種觀點顯然是偏頗的。瓊瑤希望做一位如雪花一般純美優雅的女人。她的一生,似乎也正如她所愿,永遠美好、優雅,就連死亡,也是一場華麗地轉身,幻化成一朵晶瑩剔透的雪花,飄然歸于塵埃,留給世界一個輕盈的背影和一個“我們該如何面對衰老和死亡”的命題,任千人嘆、萬人議。
遺言中,她如此寫道:我是“火花”,我已盡力燃燒過。如今,當火焰將熄之前,我選擇這種方式,翩然歸去。2024年11月,她在詩作《當雪花飄落》中所寫:“當雪花開始紛紛飄落/我心里輕輕地唱著歌/終于等到了這一天……這是我最后的選擇/時間已到生命不會更好/不拖累所愛也超越病魔/我心翩然自如奔放/快樂當此刻……當此刻……/有如雪花與火花同時綻放/我將飛向可以起舞的星河。”瓊瑤早已提前為自己安排了后事,預備了歸期。在她離世之前,不僅留下了臨終遺言,還寫好了告別的詩句!每一句寫得情真意切,詩意滿滿,且灑脫不羈。
瓊瑤的一生,活得轟轟烈烈,死得優雅從容。她寫盡了人間的悲喜交加,也做到了人間清醒,她是一位令我肅然起敬的作家和知識女性。對于她的倏然離世,我雖然惋惜和哀嘆不止,但還是選擇了理解和尊重,并在心里送上了我深深的祝福。
在我的眼里,瓊瑤的生與死都是絢爛無比的。在這個冬日,她的翩然離去如同一朵光彩奪目的雪花在空中飛舞,然后,緩緩落地。她的凜然離去,轟動了整個華夏大地,震驚了暗淡沉寂的天空,讓一個寒冬變得莊重而沸騰起來。她的死亡于她而言,是平靜、從容、淡定的。在她轉身之后,卻掀起了滔天的浪潮:網絡沸騰了,街頭巷尾沸騰了,生活也沸騰了。那些遠去的愛情和記憶又因她的離去重新被喚醒,幾代人的青春在這一刻驟然復蘇,人們開始懷念、追溯、找尋那些流逝、遠去的青春。當然,我也不例外。
我出生于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中學時學校正風靡“瓊瑤熱”,自幼酷愛讀書的我身不由己地卷進了這股閱讀的熱潮當中。我讀到的瓊瑤的書多數來自同學,也來自校園門口的一個租書屋。那個租書屋里,有瓊瑤的書、岑凱倫的書,還有金庸和梁羽生的書。一些家庭條件好的同學借來,讀完之后在我們同學之間飛速地相互傳閱。我記得,當時我閱讀了瓊瑤很多的書,似乎她作品的一小半我都是看過的,提起那些好聽而充滿詩意的書名,我至今都歷歷在目:比如《紫貝殼》《幾度夕陽紅》《月滿西樓》《彩霞滿天》《庭院深深》《海鷗飛處》《新月格格》《窗外》《月朦朧鳥朦朧》等等。她的作品通俗易懂,讀起來朗朗上口,代入感強,氛圍感濃郁,讓人讀起來有身臨其境之感。一本書拿上手,一開卷就會不由自主地被“吸”進去,書中那些動人心魄、海枯石爛的愛情,常常把我們感動得稀里嘩啦。我們為之哭、為之笑、為之感動、為之震驚,浪漫而溫馨的生活場景,陌生而新奇的愛情童話,在情竇初開的我們心里,投下濃烈和恣意的一筆,讓我們深深地相信:愛情,原來是可以讓人如此得神魂顛倒,纏綿悱惻。
于是,我們的世界邊界開始拓展,不再拘泥于我們的班級、校園或一座小城,我們跟隨著瓊瑤的文字去了她書中的人物所能去到的每一個地方。在她的書里,我看到了好多不一樣的家庭,不一樣的男人和女人,不一樣的文化和藝術,甚至是不一樣的世態和風景。世界在她的筆下,遼闊而博大;生活在她的筆下,豐富又多彩。哪怕是一個啞巴(《啞妻》)經她的妙筆點染,也變得如此美好與優雅,也能獲得一份真摯而純粹的愛情。在她的文字里,世界是美好的,苦痛也是一份美好,唯有愛不可辜負。為了愛,可以不顧一切,那份追隨愛的果敢與勇氣,讓天地驚、鬼神泣。
長大后,說媒的人上了我家的門。那個男青年并非是我一見傾心之人,雖然他對我很好,但我就是愛不起來。他說:“禎霞,就算你是一塊冰,我對你這么好,也應該能將你融化呀。可為什么,我再怎么努力,似乎也打動不了你的心呢!”因為他的這句話,讓我知道,我不能接受著一個人對我的好而無法愛他,這對他來說是不公平的,對我來說也是殘忍的。盡管我父母非常滿意這位青年:他家里條件好。我父母認為我身單力薄,將來嫁入這樣的家庭,我不用受苦就可以過上一份富足、幸福的生活。可我無法愛他,對他就是沒法產生熱情和情感。于是,最終我落荒而逃,一個人逃出了柞水縣,去了西安打工。
我逃走了,像燕子一般逃走了,逃得沒有一絲猶豫,那種決絕和勇敢不亞于瓊瑤小說里的女子。現在想來,當時的那份果敢和勇氣可能是瓊瑤小說帶給我的力量。畢竟在當時,敢為逃避婚姻出走遠方的姑娘寥寥無幾,我算是一個特例。另外,我還做了許多人不敢做的事。毋庸置疑,我父母的婚姻狀況影響了我的擇偶觀,也影響了我看待婚姻的態度,這是一個根本。我不希望自己過上像父母那樣沒有愛的婚姻生活,我期待的家庭生活是夫妻兩人舉案齊眉、相敬如賓,甚至還有夫唱婦隨、琴瑟和鳴。當年,我對理想婚姻的這種設想也許過高,當多數人都在追求如何能夠讓自己的物質生活水平得以提高的時候,我卻在追求看似虛無縹緲的精神生活,似乎我的想法太理想化,太不現實了。
而我,就是這么想的,也這么“固執”地面對著我的愛情和婚姻。我從來沒有后悔過當初的離家出去,包括后來的自由戀愛。因為,人生有著許多的不確定性,我們無法想象,也無法預見未來,努力地活在當下,過好當下的每一天,就已經足夠。
瓊瑤的作品對青春期的我影響最大,在閱讀那些作品的成長歲月里,我形成了自己的愛情觀和生活態度,也形成了自己對婚姻的獨特理解,并且讓我有了直面自己內心的勇氣和力量,讓我能夠做一個自己想要成為的人,做一個本真本心的人。我和瓊瑤雖然未曾謀面,但她的作品卻影響了我的一生。
作家瓊瑤,在社會生活中,她是一位備受爭議的女人,因為她的愛情。有人說,她是優秀的言情小說家;有人說,她的作品(包括影視作品)影響了整整一代人、甚至兩代人,時代影響力極大;也有人說,她的作品是“小三”文學,給她貼上了“小三”的標簽。關于“小三”文學這種說法,我是不認同的。任何作家的寫作,說穿了本質上都是在寫自己,在寫自己的經歷、生活、思想和情感時難免會出現一些個人暴露,而真實的人性里,總是會有一些自私的、狹隘的,或者是丑陋的部分,這些部分往往是不被社會認同的。這些部分或許也正是作家真實地活著、真誠地寫作的部分。優秀的作家不可能完全拋開自己的生活去創作,瓊瑤可能是將自己希望的生活和婚戀態度寫進了自己的作品里,并讓不同的角色去表達。
愛而不得會心痛。常人如何能理解?尤其像瓊瑤這樣心氣高的知識女性,她渴望理解,苛求完美,苦覓知音,到最后還是傷痕累累。付出真情,卻與愛情總是失之交臂。她的小說是她的愛情童話,她的小說也是世俗生活中很多人的童話。就比如我,也渴望有一份白首相攜的愛情,渴望有一個你儂我儂的愛人,渴望有一個會心會意的知音。而這人世間,終究知音難覓。多數人的婚姻只不過是在一個屋檐下共同生活,真正琴瑟和鳴的還是不多。在平鑫濤和瓊瑤的愛情中,他們似乎是做到了,做到了彼此需要,相互成全;做到了風雨同舟,患難與共;也做到了彼此扶持,真情相依。這當然是瓊瑤理想化的愛情,甚至是很多人向往的愛情。最終,平鑫濤成全了瓊瑤,讓瓊瑤成了一位風靡海內外的知名作家。同時,瓊瑤也成全了平鑫濤,讓他的《皇冠》雜志社和皇冠出版社成為旗下擁有多家文化產業公司的實力文化企業。從這個角度來說,兩人的愛情和婚姻都修成了正果,相濡以沫的生活中他們又成了工作上的金牌搭檔。這是他們的幸運。
而今,瓊瑤去了,我的少女時代也已早早結束,曾經的青春也謝幕了。
當年,我是懷揣著“瓊瑤式”的愛情美夢起步嶄新人生的。在后來的懷孕期間,我也觀看了多部由瓊瑤作品改編的影視劇,如《還珠格格》《情深深雨濛濛》《一簾幽夢》《青青河邊草》《海鷗飛處彩云飛》等等,那些或歡喜、或憂傷、或開心、或悵然的愛情故事,無不讓我深陷其中,填充著我單調寂寞的生活。在很長的一段辛苦的孕期,是這些情感充沛的電視劇陪伴著我忍受孕吐、度過“身懷六甲”的行動不便期。在觀看這些電視劇的同時,我也學會了這些電視劇的主題曲、片尾曲和插曲。開心了,唱一唱;無聊時,來一段。生活因為“瓊瑤劇”而變幻出多彩的旋律,在經歷了漫長的十月懷胎之后,我的兒子順利降生。
以文會友,在我的內心,我始終覺得自己離瓊瑤是如此之近。認識不認識,見沒見過,都沒關系。只是因為我對她書中人物的喜歡,對她書里的那種美好情感的向往。我總喜歡徜徉在她的作品里,與她一起感受著生活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她的文學作品對我來說,就是一劑生活的佐料,如鹽、如糖、如醋、如辣椒……它們調和著我曾經貧瘠的生活,也調和著我生活里的種種虛空與落寞。
回想我這一生的閱讀體驗,許多作品于我來說只是一部文學作品,只是一些故事、情節和結構,沒有多少作品會真正走進我的心里,讓我迷戀。瓊瑤的作品是個例外。我迷戀她的作品,成了她的“粉絲”,就包括我的著裝,我的喜好,我的很多文藝范兒的氣息,似乎最初都是受到她作品的影響。我喜歡穿著中國風和民族風的那些長衣飄飄的女子,喜歡她們端莊優雅的儀容儀態,喜歡她們琴棋書畫的詩意生活,喜歡她們溫柔可人甜美的笑臉,喜歡她們堅韌頑強不懼風雨的性格。我把自己活成了瓊瑤書中的人物,也讓自己成了一名和她一樣的女作家。這些貌似偶然,實則必然!
在文學創作的這條路上,我堅定而鏗鏘地走了下來。在眾多優秀的女作家當中,讓我尊敬的、腦海中常常出現的依然是瓊瑤。許多人離我很遠,而她,總讓我感覺很近。我曾經恣意地徜徉在她的文學世界,滋養青春。那段逃婚的經歷,現在想來也堪稱勇敢:我一個從來沒有走出柞水縣的女孩子,竟然一下子有膽量走到了省會城市西安。老師跟前的好學生,父母眼里的乖乖女,為了自己婚姻的自由,毅然離家出走,勇敢地外出打工。這超出了村里人的想象,也超出了父母的預料。正是這次離家出走,打開了我的思維和眼界,讓我知道了柞水之外的天空有多大,外面的世界有多寬廣。在工作中,我還迎來了自己文學世界里的第一縷微弱的光芒!
明月有情,蒼暮終是歸路。瓊瑤在離別的遺書中寫道:
不要哭,不要傷心,不要為我難過。我已經“翩然”地離去了!
……"……
注意,我“死亡”的方式,是在我生命的終站實行的!年輕的你們,千萬不要輕易放棄生命,一時的挫折打擊,可能是美好生命中的“磨練”,希望你們經得起磨練,像我一樣,活到八十六、七歲,體力不支時,再來選擇如何面對死亡。但愿那時,人類已經找到很人道的方式,來幫助“老人”們,快樂地“歸去”……
這份遺書,讓我讀出了一位作家留給人世的最后一份悲憫關懷!
自此,人間再無瓊瑤,唯書卷留真情!
徐禎霞: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魯迅文學院高研班學員。作品散見于《人民文學》《中國作家》《詩刊》《散文選刊》《北京文學》等刊物,曾出版散文集《煙雨中的美麗》《生命是一朵盛開的蓮花》《月照長河》《梅花語》《山中日月光》《云端上的故鄉》和詩集《春天的聲音》。獲得第八屆冰心散文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