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中的央企公司經常處于被忽略的地位,但這些公司基本面堅實,現金流穩定,當下估值又低,不失為“價值洼地”。
盡管市場對港股央企的關注度長期低迷,但不可忽視的是,這些央企憑借其堅實的行業地位、穩定的現金流和極低的估值,正成為港股難得的“價值洼地”。無論是從基本面、估值修復,還是政策紅利的角度來看,港股央企板塊都具備了極強的投資吸引力。
港股上市的央企是長期被市場忽視的板塊,這些公司集中于能源、電信、金融、基建等成熟穩定的行業,頭部公司如工商銀行、中國海洋石油、中國移動、中廣核電力等均有著資源壟斷、牌照和技術壁壘等優勢,具有較強的現金流創造能力,在經濟波動周期中的業績更顯韌性。從盈利能力看,2024年中報顯示,中證港股通央企紅利指數50家成分股僅有一家出現虧損,年化ROE中位值為8.74%,遠高于全部港股的中位值2.16%,也高于全部港股通企業的中位值7.68%。
央企是港股高紅利的代表企業,也是港股市場的分紅主力,歷史數據表明央企分紅有著很強的持續性和穩定性,中證港股通央企紅利指數成分股近兩年股息支付率穩定在40%以上,2024年股息率高達6.91%,顯著高于恒生指數。考慮到國際地緣和經濟基本面壓力仍存,紅利風格股票雖然短期內面臨調整,但長期投資價值依然顯著,板塊回調或是較好的加倉時機。
自2021年底以來恒生指數就進入了破凈狀態,港股成為全球資本市場中的估值洼地,截至2025年2月26日恒生指數的市凈率估值為0.96倍,處于近10年以來31.86%分位數水平。而央企又成為港股這個低估市場中的洼地,仍以中證港股通央企紅利指數50家成分股為例,截至2025年2月26日破凈比例高達90%,平均市凈率僅有0.58倍,剔除金融業后的平均市凈率僅0.56倍。
或許投資者會質疑,港股和央企低估是否已成為長期以來的市場共識,或者說港股因其流動性、制度障礙等只得接受低估值?從歷史上來看,港股曾經長期享受1倍以上市凈率估值,在幾輪牛市中更是觸及到了1.5倍以上甚至最高3.0倍的平均市凈率,而央企紅利指數在過去多年也一直穩健上漲——實際上,與央企相關的指數在紅利再投資效應的帶動下,都是近年來表現最好的指數之一。
科技突破和美元降息無疑是本輪港股行情的重要催化劑,有望進一步將港股央企扎實的基本面邏輯和估值修復邏輯加強。隨著中國企業在科技領域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尤其是在人工智能、5G、新能源等前沿領域,推動了智能制造、自動駕駛、醫療診斷等行業的變革,市場看到了制造業、服務業眾多場景的顛覆性潛力,為中國資本市場注入了更多想像空間和增長動力。
美元降息直接引發資金從美元資產回流新興市場,全球投資格局可能發生改變,2024年底以來外資在亞太市場的配置重心正向香港轉移。隨著中國利率進一步下降,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下探至不足2%,內地機構對于高質量資產的配置需求更加強烈,外資回流和南向資金兩股力量共同驅動港股上漲。未來,隨著港股的整體估值水位抬高,機構不可能對低估值、高股息的央企板塊視而不見,資金從高位向低位切換的可能性顯現,港股中的基建、能源、銀行、保險央企的配置價值會進一步凸顯。
隨著市場情緒的逐步回暖和政策紅利的持續釋放,港股央企的價值重估之路已然開啟。
港股央企大面積、深度破凈直接影響央企整體形象和融資能力,央企市值管理新政為此提供了系統性糾偏的契機。2022年5月,國資委印發《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質量工作方案》,明確提出要推動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價值實現與價值創造相匹配,2024年12月國資委發布《關于改進和加強中央企業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要求中央企業高度重視控股上市公司市場價值的表現,并規范市值管理工作,旨在促進央國企的價值重估。
此后,港股央企分紅、增持、回購、重組、私有化等公告頻發,成為市值管理的重要手段。眾多央企開始將市值管理指標納入企業領導人員年度業績合同,多家央企發布長期的股東分紅回報規劃,提高了分紅頻率和分紅比例,而東風和長安的整合也拉開了央企并購重組的大幕。對投資者而言,除了獲取更高的股息回報外,上述市值管理措施還提供了回購套利、重組套利、私有化套利等投資機會。
港股較A股估值價差長期較大,其中當然存在非理性因素,這種非理性折價本身就存在內生的修復動力。當然,從香港股市的運行機制角度看,部分機制設計并不利于活躍交易、吸引投資者。港股通機制不僅門檻較高、范圍受限,而且港股較高的交易費用抑制了小額投資、高頻交易和量化交易等對成本敏感的投資群體的參與度。通過港股通投資H股所獲股息紅利需要按20%的稅率征收所得稅,投資紅籌股稅負則更高,沒有A股類似的減免政策,同時港股征收的印花稅率也高于A股,一定程度上挫傷了投資者的交易活躍度。
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香港證監會主席雷添良建議優化港股通相關稅收制度,降低港股通個人投資者的股息紅利稅收水平。近日香港特區政府在財政預算案中提到了推進人民幣柜臺納入港股通等涉及港股改革的內容。未來隨著港股和港股通機制完善,港股市場或將從大幅折價逐漸收斂為平價乃至溢價,在此過程中港股央企的優質股權將有望獲得更為公允的定價。
隨著市場情緒的逐步回暖和政策紅利的持續釋放,港股央企的價值重估之路已然開啟。對于投資者而言,當前的低估值區間正是布局的黃金時機。未來港股央企有望成為境外資本、境內固收資金以及科技行業高位回流資金三者的交匯處,迎來價值回歸行情。
(作者為海南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經濟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本文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投資風險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