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加速發展,非同質化代幣(NFT)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文章深入探討了NFT在圖書館、檔案館和博物館(LAM)行業中的應用以及區塊鏈技術推動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創新傳播的途徑,有助于探索區塊鏈技術在文化遺產領域的創新應用,為LAM行業的數字化轉型提供新的思路。首先,文章概述了區塊鏈技術的基本特性和其在NFT發展中的關鍵作用,闡釋了NFT的獨特屬性及其在確保文化資產真實性和所有權方面的重要作用。其次,通過具體案例分析了NFT在LAM行業的應用模式,展現了NFT在提高大眾參與度、增強用戶體驗以及為行業機構帶來營收方面的潛力。最后,探討了NFT在LAM行業發展中存在的風險和挑戰,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區塊鏈;非同質化代幣;圖書館、檔案館和博物館
中圖分類號:G250.7;G253 "文獻標志碼:A
0 引言
非同質化代幣(Non-Fungible Token,NFT)憑借其獨特的屬性,在數字化轉型加速的背景下迅速獲得了全球關注。NFT作為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應用之一,不僅在藝術和收藏品市場中造成了巨大影響,也在圖書館、檔案館及博物館(以下簡稱“LAM”)行業中顯示出巨大的應用潛力。2021年,隨著元宇宙(Metaverse)概念的興起,NFT在支持文化遺產數字化方面的作用越發顯著,引發了廣泛的學術和實踐關注[1]。這種趨勢不僅展現了NFT在全球文化和商業領域中的重要地位,也突顯了其背后的核心技術——區塊鏈技術的革命性影響。
本文旨在探討區塊鏈技術在LAM行業中的應用,重點分析NFT在促進文化遺產保護與創新傳播方面的作用。本文將分析區塊鏈的核心技術特性,探討其在文化資產數字化保護和管理方面的應用;通過具體案例分析基于區塊鏈的NFT在LAM行業中的應用模式,討論這些應用可能面臨的風險及相應的對策,以期為未來的技術發展和政策制定提供參考。
1 區塊鏈技術概述
探索區塊鏈技術,須要了解其基本原理、發展歷程以及其關鍵特性在不同領域的應用,尤其是其在LAM行業中的潛在影響。
1.1 區塊鏈技術簡介
區塊鏈是一種創新的技術,最早可以追溯到1991年,Stuart Haber 和 W. Scott Stornetta提出了區塊鏈技術的原型,用于創建不可篡改的文檔時間戳,為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直到2008年,中本聰發表了一篇名為《比特幣:一種點對點式的電子現金系統》的文章,文中提出了利用區塊鏈技術創建一種名為比特幣的數字貨幣并為此創建一個去中心化的電子支付系統,區塊鏈技術才真正引起廣泛關注[2]。
區塊鏈技術支持數據的安全和持久存儲并確保數據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在這個系統中,數據被打包成塊,每個塊包含一系列的交易記錄并通過密碼學方法與前一個塊鏈接起來,形成一個連續的鏈條。這種基本構造不僅確保了數據的持久性和穩定性,還使得數據在無需中心權威機構的情況下得以驗證和轉移。
區塊鏈技術因其在提供透明、去中心化的數據管理方面的優勢而受到廣泛關注。隨著技術的發展,區塊鏈技術已擴展到智能合約、供應鏈管理、版權保護等多個領域。
1.2 區塊鏈技術的核心特性
區塊鏈技術之所以能應用于虛擬貨幣、智能合約等領域,源自其特有的核心特性,區塊鏈技術的核心特性主要包括:去中心化、不可篡改性、共識機制、透明性與安全性。
1.2.1 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是區塊鏈技術最為核心的創新特性之一。在傳統的數據管理模式中,數據通常存儲在單一的中央服務器上,這種集中式存儲方式使得數據容易受到攻擊或損壞,也容易被篡改。區塊鏈技術通過在網絡中的每一個節點分布式地存儲數據,有效地消除了單點故障的問題,提高了系統的可靠性和抗攻擊能力。每個節點都參與驗證和記錄交易,增加了篡改數據的難度,因為要修改任何信息,須要獲得網絡大多數節點的共識。去中心化不僅增強了系統的安全性,還提供了數據冗余,減少了文化資產信息丟失的風險。對于LAM行業來說,這種去中心化的存儲方式可以在全球多個節點保存文化遺產的數字副本,保障文化資產在遇到災難或技術故障時的安全。
1.2.2 不可篡改性
區塊鏈技術的第二個核心特性是不可篡改性。一旦數據被記錄到區塊鏈中,就幾乎不可能被篡改,這種不可篡改性保證了數據的真實性和歷史記錄的準確性。每一個區塊不僅包含交易數據,還包含前一個區塊的哈希值以及自身的時間戳和哈希值。這些哈希值的連續性和唯一性使得任何試圖修改已記錄信息的行為都將導致哈希鏈的斷裂,從而被網絡其他節點輕易發現。不可篡改性保障了文化遺產的記錄在數字化過程中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為LAM行業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工具來對抗歷史文獻的偽造和篡改。
1.2.3 共識機制
共識機制是區塊鏈網絡中實現去中心化管理的關鍵。常見的共識算法包括工作量證明(Proof of Work,PoW)、權益證明(Proof of Stake,PoS)和委托權益證明(Delegated Proof of Stake,DPoS)等。
PoW是一種常見的區塊鏈共識算法,它通過要求參與者完成計算密集型任務來驗證交易并創建新的區塊,從而確保網絡的安全和去中心化。PoS是一種區塊鏈共識機制,旨在解決工作量證明(PoW)中高能耗的問題。在PoS系統中,區塊的創建者根據其持有的貨幣數量和持有時間來選出,而不是通過解決復雜的計算問題實現。DPoS是PoS的一個變種,旨在提高網絡的效率和可擴展性。
這些機制確保了網絡中的所有節點在沒有中心權威的情況下,可以就數據的真實性和交易的有效性達成一致。共識機制在LAM行業中確保所有變更和新增的藏品信息都得到相關方的驗證和批準,增強了數據處理過程的透明度和信任度。這對于那些需要多方認證其真實性和原始性的珍貴藏品尤為重要。區塊鏈技術架構如圖1所示[3]。
1.2.4 透明性與安全性
透明性是區塊鏈技術的另一大特點。由于每筆交易記錄都對網絡中的參與者公開,任何人都可以查看交易歷史,這不僅提高了操作的透明度,也促進了信任的建立。同時,區塊鏈使用加密算法來保護數據傳輸過程中的安全性和交易雙方的隱私。透明性使得所有交易記錄公開可查,有助于建立公眾對LAM行業的信任,促進了文化資產交易和展示的透明度。同時,高級加密技術的使用保護了敏感信息不被未授權訪問,確保了文化資產所有權和版權的安全。
這些區塊鏈技術的核心特性不僅定義了NFT的基礎屬性,也為LAM行業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考和應用數字資產的方式。通過區塊鏈技術,LAM行業能夠確保數字資產的真實性和唯一性,為數字典藏和版權管理開辟了新的路徑。
2 基于區塊鏈技術的NFT在LAM行業的應用模式
基于區塊鏈技術的NFT為LAM行業帶來了新的應用模式——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這種模式不僅為文化遺產保護開辟了新路徑,也提高了公眾參與度,為文化遺產保護與宣傳帶來了新的機遇。
2.1 基于區塊鏈技術的NFT
NFT的出現標志著區塊鏈技術應用的重大擴展。在LAM行業中,NFT提供了一種獨特的方法來驗證數字資產的身份和所有權。每個NFT包含的獨特元數據和ID被永久記錄在區塊鏈上,確保了其唯一性和可追蹤性,這對于管理數字化的文化遺產至關重要。
與傳統的數字文件相比,NFT的不可復制性特性使得它成為處理數字藝術和其他創意作品所有權問題的理想選擇。藝術家和創作者可以通過發行NFT來確保他們的作品得到認證和保護,這不僅增強了數字資產的稀缺性和收藏價值,而且使得創作者能夠直接從作品的銷售和再銷售中獲得收益。
NFT的流行為LAM行業提供了參與全球市場的新機會。通過區塊鏈平臺,如以太坊,NFT可以無需復雜的物流和身份驗證過程即可在全球范圍內交易。這為藝術和文化產品開辟了廣闊的市場,使全球的收藏家和文化愛好者都能參與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播。
隨著區塊鏈技術成熟和市場擴展,NFT開始被應用于虛擬地產、游戲裝備等數字資產領域。這些應用推動了對版權法、商業模式和用戶參與方式的重新思考,為數字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區塊鏈技術在我國已被用于推出數字藏品,數字藏品是一種基于區塊鏈技術、具有收藏屬性的數字憑證。復旦大學大數據研究院教授趙星認為,盡管這些數字藏品受到一定的交易限制,但其技術邏輯與傳統NFT的虛擬資產屬性并無本質差異[4]。
了解NFT如何為LAM行業提供新的市場參與機會和文化遺產保護方法,有助于理解NFT技術在特定行業中的潛在價值和實際應用。
2.2 NFT在LAM行業的應用模式
隨著區塊鏈技術的成熟,一些具有前瞻性的LAM行業機構已經開始采用NFT,他們看到了NFT在文化遺產領域的獨特價值,特別是在創新展示和保護珍貴文化遺產方面。利用NFT的獨特驗證和所有權記錄特性,可以有效地進行文化資產數字化管理,通過全新的方式增強公眾參與度和教育體驗。NFT在LAM行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公眾教育與參與以及創收等方面。
Iconic Moments平臺是一個專注于博物館和文化機構的NFT市場,旨在通過故事敘述的方式展示和銷售NFT[5]。該平臺與全球博物館合作,使用3D掃描等技術保護因氣候變化、戰爭等原因而面臨風險的文化遺址和建筑。在銷售藝術品NFT時,Iconic Moments平臺會提供詳細的背景故事,包括藝術品的歷史、藝術家的生平以及該作品在文化和社會中的重要性,這種信息的提供,使得每一件NFT不僅是收藏品,更是教育資源,引導公眾深入了解和連接文化遺產。Iconic Moments平臺將銷售部分所得用于資助保護受威脅的歷史遺址或者支持藝術家和文化工作者的社區項目,提升了其社會影響力。這種模式不僅保護了文化遺產,也促進了公眾對文化遺產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和參與,體現出極高的社會價值。
我國部分文博機構采用先進的3D掃描和高分辨率攝影等數字化技術制作數字藏品,這些技術使得復雜的文物細節得以高精度地捕捉和再現,從而創造出與原物高度相似的數字版本。例如故宮博物院“千里江山圖”、南京市博物總館“館藏吉服系列”圖片、湖北省博物館“越王勾踐劍”、甘肅省博物館“銅奔馬”、河南博物院“婦好鸮尊”3D藏品等[6],這些數字藏品一經發售便迅速被搶購一空。將館藏珍品、文化遺產制作成NFT,不僅對文物、文化遺產起到保護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這些文化遺產與普通大眾之間的距離。
部分LAM行業機構將NFT作為新的收入來源,通過創建和銷售基于館藏資源的數字藏品為自身創收。這種方法在吸引習慣于數字交易并尋求獨特支持方式的年輕觀眾方面特別有效。
奧地利美景宮美術館(Belvedere Museum)與artèQ平臺合作,將館藏古斯塔夫·克林姆(Gustav Klimt)的《吻》(The Kiss)分割成10000個NFT進行銷售[7],收藏者可以購買畫作的一小部分,而這一部分由NFT來代表其所有權。這種方式為美術館提供了新的收入來源,也為藝術愛好者提供了擁有這幅世界著名藝術作品一部分的機會。
NFT技術在LAM行業中提供了創新的數字資產管理和保護方式,擴大了文化遺產的全球接觸面并開辟了新的收入渠道。這些進展表明了NFT的巨大潛力及其在文化行業中的適用性。然而,隨著技術的應用,也出現了一系列需要解決的風險,下文將探討這些風險以及相應的對策,以確保NFT在LAM行業的健康發展。
3 NFT在LAM行業發展的風險與對策
如果LAM行業想充分利用NFT帶來的機遇,還須要了解NFT在LAM行業中可能遇到的風險并以此制定出相應的對策,確保NFT在LAM行業可以長期持續性的發展,為LAM行業帶來切實的利益。
3.1 NFT在LAM行業發展的風險
NFT雖然能為LAM行業帶來全新的發展方向和思考,但其發展也伴隨著一系列的風險。
3.1.1 版權和知識產權復雜性的問題
NFT 通過區塊鏈技術賦予每個數字資產獨一無二的身份和所有權記錄,但在涉及文化遺產時,其多層次的所有權和版權問題(如物理所有權、圖像版權和復制權等)須要在轉化為 NFT 時明確界定和妥善解決。未能妥善處理這些權利可能導致復雜的法律糾紛。將國寶級文物制作成NFT,其精細的數字模型可能被用于制造高質量贗品,因為文物的每一個細節都被精確捕捉并可在數字空間中無限復制,贗品制造者可以利用這些詳細的數字模型創建外觀上難以區分的實體贗品。2022年,國際品牌愛馬仕起訴NFT創作者Mason Rothschild,因其創造的“MetaBirkins”NFT系列模仿了愛馬仕的柏金包,法院最終宣判Mason Rothschild觸犯了商標法。同年,Nike也起訴NFT交易平臺StockX,指控其通過銷售與Nike品牌相關的NFT侵犯了耐克的商標權[8],這項起訴雖然目前還未最終宣判,但也引起了行業內的重點關注。這些侵權案例雖然不是直接出現在LAM行業中,但也證明了NFT確實在版權和知識產權方面存在一定風險。
3.1.2 市場波動性的風險
NFT市場的特性包括高度的投機性和價格波動性,這些特性可能直接影響到LAM行業基于NFT的資金籌集和項目持續性,市場的不成熟和投機性質可能使得依賴NFT的財務策略變得風險極高。如果一個圖書館計劃通過銷售NFT籌集資金進行古籍修復工程,市場的突然崩潰可能導致資金迅速蒸發,從而影響到項目的完成。目前,我國最大的數字藏品平臺之一騰訊幻核宣布停止數字藏品發行,與此同時,多個數字藏品平臺明顯放慢了產品發行的速度及數量[9],可以看出NFT在國內市場明顯降溫。如果LAM行業貿然進入NFT市場,很可能會受到市場波動的影響,在某平臺上發行的NFT由于市場低迷無人問津,導致制作NFT的成本難以回收。
3.1.3 數據存儲與長期維護的風險
數字資產尤其是高分辨率的藝術作品,需要大量的存儲空間及長期的數據維護。這不僅需要穩定的技術支持,還須要在數據存儲技術迅速發展的背景下,定期進行數據遷移和更新。如果處理不當,可能導致重要數據的丟失或損壞。如果LAM行業選擇與第三方平臺合作發行NFT,也可能會面臨前文提到的由于NFT市場在國內的逐漸蕭條,部分數字藏品發行平臺開始關閉的風險。對于LAM行業來說,用于文化遺產保護的NFT出現損壞或者遺失,將會帶來非常負面的影響。
3.1.4 NFT的發行有著非常高的技術要求與成本
區塊鏈技術的部署和維護需求高昂的技術投入和專業知識,這對于大部分資金不足或技術能力有限的LAM行業機構來說將是極大的障礙。此外,區塊鏈技術的維護需要持續的技術支持和軟件更新,也會帶來額外的運營成本。
3.2 NFT在LAM行業發展風險的對策
針對NFT在LAM行業發展存在的風險,LAM行業應當從下面幾個角度出發,降低風險所帶來的影響。
3.2.1 LAM行業機構在發行NFT之前要明確版權政策和合作協議
LAM行業機構可以通過與知識產權律師合作,明確NFT項目的版權歸屬和使用權限。此外,建立透明的合作協議,確保所有相關方的權益都得到妥善處理,也可以有效避免未來的法律糾紛。同時,LAM行業機構在發行NFT時也要嚴格遵守國家和行業對于NFT的各項要求,比如國家文物局在2022年4月規定文博單位不應直接將文物原始數據作為限量商品發售。要建立權責清晰、程序規范、統籌有力的管理制度,牢牢把握正確的意識形態導向,確保文物信息安全[10]。國家博物館也制定了《中國國家博物館數據授權管理辦法》,從授權主體、授權對象、授權內容、授權規費、授權程序等方面發力,為授權的全流程提供規范化管理依據,成為處理多主體間有關作品著作權爭議的有力參考,同時形成了針對數字藏品的工作流程,在產品確權、授權、維權等方面采取預防、應急處理等措施,有效滿足業界對作品認證、交易、保護的需求,保護具有不可替代性的文物IP不被濫用[11]。這些措施不僅可以有效提高LAM行業對文物和數字作品的保護水平,也為確保相關方利益的公平性和法律的合規性奠定了基礎,有效地降低了因知識產權問題導致的風險,為LAM行業在NFT市場的穩健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
3.2.2 LAM行業機構在發行NFT之前應對市場做出詳細的調研,制定風險管理計劃
盲目地進入NFT市場會面臨市場波動的風險,因此在進入市場前LAM行業機構一定要對NFT市場進行調研,明確進入NFT市場的初心是什么、目標是什么、是否有完整的風險管理。只有在全面了解市場動態和參與者行為之后,才能有效制定出符合自身需求的計劃。此外,建立實時的市場監控系統和靈活的應對策略也至關重要,LAM行業機構可以通過Google Analytics、Tableau、Kibana等專業分析工具持續追蹤市場動態并做出應對,從而更好地管理潛在風險,保護自身免受突發市場波動的影響。
3.2.3 LAM行業機構發行NFT應盡可能與大型第三方平臺合作
大型第三方平臺通常擁有先進的技術基礎設施和豐富的區塊鏈維護經驗,這可以為LAM行業機構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和專業知識。這些平臺的專業團隊能夠快速解決技術難題,確保NFT項目的穩定運行和數據安全,從而使LAM機構能夠專注于內容創作和文化價值的傳遞,而不必過分擔憂技術實施細節。
3.2.4 與大型第三方平臺合作可以解決NFT的數據存儲與長期維護帶來的風險
在選擇第三方平臺時,應進行詳盡的盡職調查,研究平臺的歷史、財務狀況及其管理團隊的相關情況,盡量選擇那些具有穩定運營記錄并對其業務操作透明的平臺。同時,在雙方簽署協議時應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資金處理方式以及平臺計劃停止運營時的具體措施。另外,LAM行業機構應盡可能選擇使用去中心化存儲解決方案(如IPFS)的第三方平臺,確保即使平臺離線,數字資產也依然可訪問。
通過上述對策,LAM行業機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NFT帶來的潛在風險,同時也可以利用NFT帶來的機遇,推動行業機構的可持續發展。
4 結語
NFT為LAM行業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應用模式,依靠區塊鏈技術確保數據不可篡改性、提供透明度方面的優勢,在保護文化遺產、藝術作品并提升其影響力的同時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成為行業機構的收入來源之一。通過數字化的方式,NFT不僅可以提供一種保護藝術品版權、增強藏品安全的手段,還能讓更多的群眾接觸和了解到這些文化遺產、藝術作品的故事,這對于文化遺產的長期保存與傳承至關重要。
然而,NFT在LAM行業的發展并非沒有風險。版權問題、市場波動性、技術障礙等都是LAM行業機構在發行NFT時須要謹慎考慮的問題。為了有效應對這些風險,LAM行業機構須要嚴格地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在發行NFT之前做好全面的調研,通過與大型第三方平臺合作的方式保護其資產和數據。
展望未來,隨著區塊鏈技術的持續成熟和市場對NFT的逐漸認知,希望LAM行業能夠更好地利用NFT,不僅為公眾提供豐富多樣的文化體驗,也為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播開辟新的道路。為此,筆者希望LAM行業、技術領域和政策制定者可以加強合作,共同探索和制定支持NFT應用的策略和法規。隨著法律法規和市場環境的改善,未來將有更多的安全措施和清晰的指導方針來支持NFT在LAM行業的健康發展,確保這一新興技術的潛力得到充分發揮,更好地保護文化遺產價值。
參考文獻
[1]楊新涯,錢國富,唱婷婷,等.元宇宙是圖書館的未來嗎?[J].圖書館論壇,2021(12):35-44.
[2]閆鵬.區塊鏈技術在電子文件管理中的應用展望[J].北京檔案,2018(10):10-13.
[3]李董,魏進武.區塊鏈技術原理、應用領域及挑戰[J].電信科學,2016(12):20-26.
[4]上海證券報.封禁、下架!微信出手了,規范整治數字藏品平臺![EB/OL].(2022-04-01)[2024-04-23].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MDIwNDEyMg==amp;mid=2650888621amp;idx=3amp;sn=5994b4573af91d3f089f345c06218b78amp;chksm=bdbd90188aca190e20017fafd1298fcfc8db896e78afb7fe1 6c37fcdd9b19779ef4a572f3a57.
[5]TIM D.Museums and NFTs:what’s the opportunity,who’s doing it best and why question marks remain[EB/OL].(2023-09-19)[2024-04-23].https://www.museumnext.com/article/museums-and-nfts/.
[6]大河財立方.河南博物院數字藏品首發,1萬份數字“婦好鸮尊”上線售罄[EB/OL].(2021-12-16)[2024-04-23].https://new.qq.com/rain/a/20211216A09NX900.
[7]Belvedere Museum.A digital declaration of love[EB/OL].(2023-02-10)[2024-05-20].https://thekiss.art/c/about.
[8]HILARY M,HANNAH M.NFT update:5 recent lawsuits show a glimpse into future legal battles involving NFTs[EB/OL].(2022-04-13)[2024-05-20].https://www.hhrartlaw.com/2022/04/nft-update-5-recent-lawsuits-show-a-glimpse-into-future-legal-battles-involving-nfts/#_ftn29.
[9]北京青年報.數字藏品降溫 未來發展將“脫虛向實”[EB/OL].(2022-10-12)[2024-05-20].https://www.chinanews.com.cn/sh/2022/10-12/9871135.shtml.
[10]新浪網.堅持公益屬性 推進文物信息資源開放共享[EB/OL].(2022-04-29)[2024-05-20].http://k.sina.com.cn/article_7517400647_1c0126e4705903h7tv.html.
[11]中國旅游新聞網.中國國家博物館加強館藏數字資源知識產權保護[EB/OL].(2022-04-25)[2024-05-20].https://www.ctnews.com.cn/paper/content/202204/25/content_70745.html.
(編輯 沈 強)
Application and challenges of non-fungible token in libraries, archives and museums
GUO" Jiong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 Beijing 100081, China)
Abstract: "As the digital era accelerates, Non-Fungible Tokens (NFT) have become a global focal point. This paper delves into the application of NFT within the library, archive, and museum (LAM) sector and how blockchain technology can drive the protection and innovative dissemin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offering fresh perspectives on the innovative use of blockchain technology in the cultural heritage domain and providing new ideas for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LAM industry. Initially, the article outlines the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blockchain technology and its pivotal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NFT, elucidating the unique attributes of NFT and their crucial role in ensuring the authenticity and ownership of cultural assets. Subsequently, through specific case studie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application models of NFT in the LAM industry, demonstrating the potential of NFT to enhance public engagement, user experience, and generate revenue for industry institutions. Lastly,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risk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NFT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AM industry and offers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and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 blockchain; non-fungible token; libraries, archives and museu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