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主題性美術創作一度成為中國藝術創作的主流,盡管在改革開放后受經濟大潮的影響開始變弱,但它依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和積極的影響,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以主題性油畫創作為基點,梳理其歷史演變,并從藝術家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有目的、有意識進行主題性創作和創作手法的統一與多樣性三個方面對主題性油畫創作的當代性建構問題進行論述。
關鍵詞:主題性;油畫創作;演變;當代性
一、主題性美術創作概述
何為主題性美術創作?無論從藝術實踐還是從純理論研究的角度來看,這均不是一個新話題。對于藝術實踐者來說,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主題性美術創作一度是中國藝術的主流。就理論研究而言,高虹、何孔德早在1979年便對此問題展開了討論。后來,邵大箴于1984年在《更上一層樓——看四川美院畫展有感》一文中又對主題性美術創作進行了論及,但真正的理論研究是在1999年“21世紀中國主題性美術創作研討會”召開之后。21世紀以來,許多專家、學者紛紛發文,就主題性美術創作的概念、范疇、內容與形式、審美及時代性等問題進行了廣泛討論。如水天中的《歷史畫與繪畫中的歷史》、陳履生的著作《紅旗飄飄——20世紀主題性繪畫創作研究》、尚輝的《開放與多元之中歷史主題的美術創作》《紅色記憶——抗戰主題性美術創作的“人性”文化積淀》、張曉凌的《歷史的審美敘事與圖像建構——重大題材美術創作論綱》、馬良書的《主題性創作語境的當代性思考》、于洋的《唯拓展方能超越——主題性美術創作的內涵范疇與未來機遇》、孫小光與孔新苗的《一個需要自主探索理論的時代——21世紀開啟的主題性美術創作研究綜述》等。
由于主題性美術創作涵蓋了國畫、油畫、版畫、雕塑等多個種類,而本文意欲對其中主題性油畫創作的歷史演變進行梳理,并就在新時代如何創作出既能體現文化自信,又能弘揚主旋律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反映中國時代精神高品質的主題性油畫作品提出個人薄見,以便同讀者進行商榷。
二、主題性油畫創作的歷史回顧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為了樹立社會主義新風尚,一批主題性油畫創作應運而生,如徐悲鴻的《人民慰問紅軍》(1950年)、王式廓的《參軍》(1950年)、辛莽的《毛澤東在延安著作》(1951年)、羅工柳的《地道戰》(1951年)、董希文的《開國大典》(1953年,圖1)、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壯士》(1959年)等。這些作品或再現史實或謳歌現實,有力地推動中國文藝事業的快速發展。從1966至1977年間,主題性油畫發生了如下變化:其一是以反映毛澤東同志日常生活和革命生涯等為題材的作品,如劉春華的《毛主席去安源》(1967年)、陜西省美術創作組的《延安新春》(1974年)等。其二是出現一批“英雄主義”贊歌式的作品,如張自薿的《銅墻鐵壁》(1972年)、吳云華的《虎口奪銅》(1972年)、陳衍寧的《漁港新醫》(1972年)等。這些作品從不同的視角對各行業的英雄進行了謳歌,表現了他們為社會主義建設不怕千難萬險、勇往直前的豪邁精神與氣概。在創作的手法上,這些油畫作品由“徐悲鴻式的寫實主義與蘇聯模式的現實主義合流的所謂革命現實主義”凝合而成。筆者認為像《狼牙山五壯士》《開國大典》等作品的社會意義與歷史價值依然是不可否認的,對推動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仍然有著積極的作用。
隨著“新時期”的到來,在西方文化與藝術思潮的影響下,藝術家們逐步改變了以前的創作模式,他們將“主題性”理解為個人觀念、情感和情緒的宣泄。如羅中立《父親》(1980年)、胡悌麟與賈滌非的《楊靖宇將軍》(1984年)、陳宜明的《我們這一代》(1984年)、王迎春與楊力舟的《太行鐵壁》(1984年)、毛岱宗的《紅嫂》(1984年)等,這些作品均帶有一種悲情的色彩。1985年后,藝術家們開始把審美的目光轉向人的自身,注重個性宣揚和對人性內在精神的表達。與以前的主題性作品有著很大的不同,這些作品題材豐富,手法多樣不一,可謂異彩紛呈。從嚴格意義上講,這類作品與邵大箴、陳履生等理論家定義的主題性創作在概念上已有了很大的區別。
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隨著商品經濟主導地位的確立,社會場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商業與文化結合日趨緊密,大眾價值觀、審美觀受到了沖擊。像之前描繪宏大敘事的油畫創作,逐漸被生活世俗化的創作題材替代,畫家們更愿意用一種質樸生活狀態替代曾經的理想與崇高,如楊飛云的“生活”系列、忻東旺的“民工”系列、韋爾申的“蒙古”系列、龍力游的“草原”系列等,這些作品均可稱為主題性油畫生活化的表現。至此,藝術走向了多元化,追求個性化的情感宣泄和對生態、生存環境的關注成了藝術家們的熱點。
直到1999年“21世紀中國主題性美術創作研討會”的召開,一批主題性美術創作工程被開啟,如“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一帶一路”國際美術工程等,諸多與上述美術創作工程相關的藝術創作被立項。由此可見,主題性美術創作逐漸從商品經濟時代被冷落的境地中重新煥發生機,也可以看出國家及藝術家們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高度重視。對此,孫小光博士等在《一個需要自主探索理論的時代——21世紀開啟的主題性美術創作研究綜述》文章中予以詳細闡述。2004年,由原文化部、財政部共同實施“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更是把主題性美術創作再次推向高潮。在這個追求自我、崇尚自我、表現自我的個性化社會場域下,一些藝術家勇于承擔起應承擔的社會責任,他們從人文關懷的審美視角,潛心于不同內容的歷史題材創作,這無疑是一個新開始、新的標志。中國當代主題性美術創作也就此拉開了序幕。許多主題性油畫作品應運而生,如王少倫的《第一屆政治協商會議》(2009年)、楊參軍的《戊戌六君子祭》(2009年)、許江等的《1937.12.南京》(2009年)、孫向陽的《呂梁巾幗》(2009年)、馬剛的《毛澤東會見尼克松》(2009年)等。和20世紀五六十年代相比較,當代主題性油畫創作有了很大的改變:選材更加寬泛,更加貼近生活,表現領袖人物時也少了過去的“崇高”和“威嚴”,而是更加人性化。另外,強調主體自身的介入,注重個人的情感和審美表達,把視角轉向當下、轉向平民,通過對小人物、小事件的描繪見出大道理是新時代主題性油畫創作的新現象,如趙振華的《抗擊非典》(2009年)、孫為民的《山村小學·1980》(2009年)等。在表現手法上,突破了過去單一再現性的寫實手法,吸取了傳統藝術與西方現代、后現代藝術的一些表現語匯、觀念、手法(如隱喻、象征)等,更具當代性特質和審美特征。
三、主題性油畫創作的當代性建構
上文簡要回顧了主題性油畫創作的歷史演變,那么,當下的主題性油畫創作應該如何創構呢?一些理論專家、學者從總體的角度對主題性美術創作進行了探討,特別是2018年6月在四川大學美術館,與會專家、學者就“主題性美術創作的當代性”展開了熱烈討論,并交換了觀點。他們一致認為,在當下,主題性美術創作是構成中國美術現代性的重要基石。這從與會學者(尚輝、鄭工、屈波、馬琳等人)的文章中可以看出。同年12月,在上海大學美術學院,這一話題再次迎來討論,其中與油畫創作相關聯的成果涉及蔣英的《歷史敘事與藝術表達:主題性美術創作呼喚新的時代精神》、汪滌的《江南地區主題性繪畫的創作傳統與當下狀態》、韓靜的《在國家美術與當代藝術之間尋找平衡點》、胡建君的《主題性美術創作的當代思考——以何曦作品為例》等??梢娭黝}性美術創作的重要性。
盡管以上專家、學者提出的理論性見解已經很充分,但作為一個“在場”的藝術家,本人想就實踐層面的油畫創作談點個人的拙見。
第一,藝術家要充分發揮主體作用,讓主題性油畫重放昔日的光芒。主題性油畫是中國主流藝術形式之一,是社會價值觀念和審美意志的體現,曾是時代的引跑者。雖然多元化是時代潮流,且不可逆,但我們也要看到,重樹社會的價值觀、審美觀、道德觀,創構具有中國特質的“自信文化”的呼聲越來越高。如何創構?關鍵在于藝術主體自身。從事主題性油畫創作的藝術家要充分發揮主體作用,要勇于擔當。作為藝術家,我們如果不能用自己手中的畫筆書寫華夏文明,以視覺圖像追記已經發生的和正在發生的歷史巨變,那么這將是一個藝術家的失職。
第二,主題性油畫創作是有目的、有意識的審美活動,要避免概念化、圖像化、完全政治化。眾所周知,藝術是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文明進步的晴雨表,是時代文化征候的集中體現,具有風向標作用。當今世界在變,中國也在變,社會衍生出許多新命題,但有一點必須明確,中國的主題性油畫要發展,必須扎根于中國傳統文化,兼收外來藝術的精髓,而不是盲目地跟從,這已為中國藝術的發展所證實。主題性油畫創作的當代性目的是復興中華文化,重樹藝術的“神性”,重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審美觀,所以要以歷史為基礎,不能脫離歷史,完全為政治所裹挾,但又不能簡單地圖解歷史,這樣就會失去藝術性。當下是個圖像與繪畫混淆的時代,處理好圖像真實與藝術的真和美之間的關系顯得十分重要,要避免完全照相式圖解,也就是說藝術創作的真正含義不是照相機式地復制,機械地照搬自然,和自然比真實程度的高低,而是要取、舍,即對所表達的主題進行凝練和意義的升華,這才是創作的真正目的與意義之所在。總的來說,藝術家要把握好這個“度”。
第三,表現手法的統一與多樣。油畫的魅力不僅體現在內容的選擇上,同時也顯現在形式和藝術手法的運用上。筆者以為,主題性油畫的創作手法仍要以現實主義為主,因為只有“真實”才能便于人們“認清”過去,但手法過于單一也會使人產生審美疲勞,且與藝術的奇異性、神秘性的本性相悖。多樣化的手法則會增加作品的新鮮感、新奇感,更能引人眼球。當今世界的藝術已呈融合之勢,如果不懂得多樣化現代語言的運用,作品的當代性和時代感就會缺失。對此,張平杰等人在20世紀80年代初就曾發文討論;劉立姝在2014年亦從現代藝術語言本體層面對主題性美術創作手法做過深入探討;邵大箴則強調造型藝術有其自身獨特的規律性,這也是其魅力之所在,至于作品的思想表達與故事的情節展現忌用說明性、解釋性的細節來表達。由此可見,在藝術呈現中,藝術創作的方法很重要。
總之,在當下,充分調動與發揮藝術家的積極性、創造性,激發他們進行主題性美術創作的熱情,對弘揚時代主旋律和推動精神文明建設有著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高虹,何孔德.要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對待革命歷史畫的創作[J].美術,1979(1):11-12,20.
[2]冷林,趙力.中國當代油畫現狀[M].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3.
[3]徐慶全.黨史上“新時期”一詞的由來[J].政府法制,2011(12):40-41.
[4]孫小光,孔新苗.一個需要自主探索理論的時代:21世紀開啟的主題性美術創作研究綜述[J].美術,2020(4):6-11.
[5]施曉琴.主題性美術創作的當代思考[N].中國文化報,2018-07-01(1).
[6]邵大箴.更上一層樓:看四川美院畫展有感[J].美術,1984(6):14-16.
[7]水天中.歷史畫與繪畫中的歷史[J].油畫藝術,2015(3):37-38.
[8]陳履生.紅旗飄飄:20世紀主題性繪畫創作研究[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3.
[9]尚輝.開放與多元之中歷史主題的美術創作[J].藝術評論,2011(7):34-40.
[10]尚輝.紅色記憶:抗戰主題美術創作的“人性”文化積淀[J].當代油畫,2013(5):2-5.
[11]張曉凌.歷史的審美敘事與圖像建構:重大題材美術創作論綱[J].中國書畫,2015(12):18-21.
[12]馬良書.主題性創作語境的當代性思考:關于兩幅中國畫創作實驗的報告[J].湖北美術學院學報,1998(1):63-65.
[13]于洋.唯拓展方能超越:主題性美術創作的內涵范疇與未來機遇[J].美術觀察,2017(1):9-11.
[14]趙成清.主題性美術創作的當代性學術研討會綜述[J].美術,2018(8):97-101.
[15]陳浩,唐天衣.主題性美術創作的當代性(第二回)學術研討會綜述[J].美術,2019(2):106-111.
[16]張平杰,王炯,王向明.“主題性”創作可以借鑒“現代派”[J].美術,1981(1):47-36.
[17]劉立姝.主題性繪畫表現語言初探[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4.
作者簡介:
光昇,南京大學藝術研究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術(油畫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