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民間美術造型的獨特視角切入,深入探索其對當代綜合材料繪畫的影響與啟示。綜合材料繪畫與民間美術的共性在于情感寄托、自由表達和多元化趨勢,二者融合能激發創作主動性。通過文獻梳理與案例分析,剖析民間美術的造型觀念與方法,并探討其在綜合材料繪畫中的創新應用。將民間美術的造型觀念與方法融入綜合材料繪畫,不僅能為藝術家提供新視角,而且能為民間美術的傳承與發展注入新活力,促進二者共生共榮。
關鍵詞:民間美術;造型觀念;造型方式;綜合材料繪畫
一、民間美術造型觀念
(一)基于原始思維的“集體審美觀”
我國民間美術的造型看似多樣、隨意,實則蘊含深厚文化傳承和集體審美。它植根于傳統文化,反映農村社會結構,是勞動人民原始思維的延續,表現對自然社會的認知。人類學家布呂爾在《原始社會的心理作用》中提出了“集體表象”的概念,他認為,“集體表象”在集體中是世代相傳的,它們在集體中每個成員身上留下深刻的烙印[1]。在原始社會,部落總是通過圖騰崇拜來表達地域和血緣氏族的意志,這種傳統在我國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依然可見,展現了集體意識的傾向。
呂勝中說過:“我們的民間藝術,與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原始藝術有著許多表象和本質上的一致。”[2]這些文化遺存對當代民間美術有著深遠影響,不僅延續了原始藝術的圖形語言,而且保留了對自然與生命的樸素理解。這些藝術作品以直觀、簡潔的造型手法和濃厚的象征意味,體現了民間美術獨特的創作思維和文化底蘊。它們不僅是藝術表達,更是中華文化精神的一種延續。
(二)基于陰陽五行的“哲學審美觀”
民間美術的造型深受陰陽哲學的影響,這一哲學體系是古代先民樸素唯物辯證思想的體現,通過陰陽的對立統一來揭示事物運動變化的內在規律。
中國民間美術在創作觀念上強調完整圓滿與對稱偶數等概念,在作品中,黑與白、虛與實、動與靜、方與圓、大與小、局部與整體等對立元素得到了巧妙的運用,體現了對立統一的美學法則。在創作過程中,人們忌諱殘缺,追求圓滿完整的藝術效果。因此,藝術家們常創作出“三面臉”“多頭馬”等獨特形象,并注重對稱偶數的運用,作品往往成雙成對,如“雙龍”“雙鳳”等,寓意平和與完美。此外,民間藝術家還善于運用陰陽、動靜、黑白等辯證哲學關系進行創作,不僅展現了高超的造型技藝,還體現了民間美術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三)基于民俗生活的“實用審美觀”
民間美術造型源自民俗,深受中國民俗生活影響。中國勞動人民在民間美術創作中深刻表達了對生命、吉祥、幸福的追求,如為克服對死亡的恐懼,他們賦予藝術形象蓬勃的生命力,如“生命樹”“魚戲蓮”等主題,色彩鮮明,頌揚生命,體現了深刻的信念與希望。
民間美術造型還承載著驅災除疫、祈福迎祥的重要功能,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例如,門神形象常被視作正義的化身,守護著家家戶戶的安寧。在這些作品中,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期盼得以充分展現。民間美術中也不乏隱喻和寓意吉祥幸福的造型元素,如“一團和氣”“福壽雙全”等主題紋樣,不僅構圖巧妙,而且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審美價值。這些作品不僅反映了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熱切憧憬,而且彰顯了民間藝術家質樸純真的審美情趣和精湛高超的創造才能。
二、民間美術造型方法
(一)主觀意象
民間美術是對現實生活的一種直接反映,其造型方式強調自我表達,并傾向于以內心的感受為出發點。通常情況下,藝術家會以意象化的圖像來將自身腦海中的思維和相關想法展示出來[3]。民間美術造型富含意象、遵循自然,將客觀世界人性化,實現主客觀和諧。藝術家以夸張、變形等手法創造稚拙美,使得民間美術作品形象真實且融入情感,凸顯樸實率真。其多簡練造型,展現生活本質,成為藝術家情感與審美表達的重要載體。
民間美術主觀意象造型法包括:象征式,如蓮子象征多子,魚寓意富足;借喻式,利用文字諧音,如“蓮”諧“連”,“魚”諧“余”,傳達深層寓意;抽象式,簡化外部形象,展現自然質樸;概念式,強調視覺感知主觀性,采用概括手法;夸張式,打破現實常規,極致夸張形態、空間、色彩,增強表現力。這些方法源于勞動人民對自然的觀察與想象,結合內心情感抒發,創造出富含象征與抽象意義的藝術形象,展現獨特視覺效果。
(二)時空綜合
這是一種自由輕松、多視角共存的造型方式,突破了客觀物象的真實空間限制。藝術家憑借主觀經驗,將不能直接用肉眼觀察到的現象展示出來。這種造型方式直接反映的是表象掩蓋下的物象實質和客觀必然[4]。這種打破時空界限的營造手法,源自對物象全面而深入的感性認知,它構建了一個統籌多維感知的特殊框架,使得萬千物象能夠相互溝通、融合與置換,共同存在于一個和諧而理想的藝術空間內。
采用多角度手法,創造超越傳統的視覺審美,賦予事物神秘特質,展現形式美感。藝術家追求抽象與統一,將內心想象化為藝術;作品突破現實,以創新手法塑造感染力強的形象,融合真實與想象。時空綜合造型反映時間流動,展現生命熱愛,構建動靜相宜的藝術世界,賦予民間美術持久吸引力和藝術價值。
(三)適形造型
適形造型是中國民間美術中獨有的一種造型方法,是藝術家出于實用需要,在一定條件的限制下,盡可能創造出符合需求且理想化的造型,實現實用性與藝術性的最大化[5]。
這一造型方法深刻反映了民間藝人創作過程中的形象思維活動,他們通過民俗活動中的實踐,借助藝術形式將內心世界、想象等轉化為具體的視覺表達。這種創作過程并非單純的自然再現,而是通過高度概括與象征表達,將現實生活中的情感和意念凝練于藝術形式之中。在剪紙、刺繡、陶藝和木雕等傳統藝術形式中,民間藝術家常常將日常生活、自然景觀和傳統信仰中的元素進行組合,使其在造型上既符合視覺美感,又服務于特定的文化需求。這種創作既滿足了功能性要求,又通過藝術手段傳遞了民俗文化的精神內核,展現了民間美術工作者的智慧和創造力。
三、民間美術造型與綜合材料繪畫的融合
(一)造型觀念的內涵表達
在綜合材料繪畫中,藝術家通過借鑒民間美術的造型觀念,不僅能在形式上尋求創新與突破,而且可在精神層面上與觀眾建立深刻的情感共鳴。
在綜合材料繪畫中,材料因攜帶豐富的信息,隨社會環境、文化背景和時代變遷呈現多樣解讀。物質材料作為人文載體,能超越個體差異,喚起廣泛共鳴。藝術創作中,象征意義的實現需基于公眾對材料的共同認知,這與“集體審美觀”緊密相連。民間美術中的藝術形式由集體思維塑造,世代傳承成共同的文化符號和審美標準。藝術家利用材料傳達社會意圖和文化觀念,這些表象須符合集體認知框架,方能成為具有象征意義的藝術載體。因此,材料不僅是藝術表達手段,而且是集體審美意識和文化價值的展現,可促進藝術作品在社會中的傳播。
陰陽五行理念促使藝術家在構圖與造型中追求平衡和諧。民間美術中,黑白、虛實等對立元素的運用體現了辯證美學。在綜合材料繪畫中,藝術家可通過材料組合與創新,實現質感交融,關注形式統一與平衡。如徐冰“背后的故事”系列作品,其靈感源于毛玻璃墻上的盆栽剪影,藝術家利用距離調控虛實效果,結合枯樹枝等材料之間的疏密關系,正面展現山、水、樹木等景象,體現“和而不同”的美學思想,表達陰陽調和哲學思想。這一作品展示了如何通過材料運用實現內在平衡與和諧,體現了陰陽五行理念在藝術創作中的啟發意義,確保作品整體與局部的和諧統一。
民間美術的造型觀念為綜合材料繪畫提供了寶貴的靈感,藝術家通過借鑒其對自然、社會和精神世界的獨特表達,能夠在形式和內涵上進行創新與突破。
(二)造型方法的靈活運用
藝術家可在綜合材料繪畫中融入民間美術造型手法,旨在提升作品的藝術價值,確保民族特色與時代精神在作品中和諧共生,而非簡單替換或形式嫁接。
民間藝術家在創作中常融入個人意念,通過圖形和文字表達內心想法。這種方法在現代美術創作中同樣常見,藝術家將腦海中的意象以流暢的形式展現在紙上,既體現自由意象的特質,又兼具理性化和裝飾性風格。如呂勝中從民間剪紙中汲取靈感,將傳統元素轉化為獨特藝術語言。他挖掘傳統藝術內涵,運用意象造型法對民間美術元素進行抽象變形,賦予其新的意義與形式。這種創作保留了民間藝術的核心精神,實現了形式與內容和諧統一,增強了作品感染力,可引發共鳴。這種手法為現代藝術創作提供了創新路徑,體現了傳統與現代的有機融合。
綜合材料繪畫創作可以打破時間與空間的界限,并置不同時間景象或地域文化符號,營造獨特視覺體驗,豐富畫面層次,賦予作品神秘特質。觀者從整體到局部再回歸整體,感受作品元素間的緊密聯系。藝術家融合反差材料,激發觀者感知,使局部細節展現多層次魅力。對比與融合可增強作品表現力,使形式新穎,吸引人。綜合材料繪畫通過多樣化組合創新,探索整體局部與時空關系,實現視覺情感多重表達,滿足人類對新奇審美的追求。
在綜合材料繪畫中,適形造型法的應用強調將材料外形、紋理等自然屬性與創作主題結合。藝術家需深入了解材料特性,如表面微妙變化,以更好地精選和加工材料。他們可通過切割、拼接等手法,使形態符合創作意圖,同時保留自然形態,增添真實感與生命力。在色彩、構圖和光影設計上,藝術家巧妙搭配,使作品呈現和諧節奏與立體感,提升整體視覺效果,實現材料特性與創作意圖的完美融合。
(三)造型材料與技法的創新
在藝術家鄔建安看來,藝術工作者們想要在有著長久歷史積淀的藝術門類中有所突破,已經成為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了。科技不僅能為藝術形式的出現與發展提供基礎性物質載體,還越來越成為藝術表達的手段,為藝術創作提供了更多的工具、材料和技術。藝術工作者可以利用新的技術創作出更具創新性的作品,拓寬藝術的邊界[6]。
材料是藝術創作的關鍵載體,充分挖掘其特性與潛力,對強化作品造型表達至關重要。民間美術媒材源自生活,是對自然物質媒介的探索應用,經由手工造物轉化為藝術表達材料。這些材料不僅是民俗活動的核心元素,還深刻體現了不同民族和地域的風土特色及審美取向,是文化傳承與表達的重要媒介。在綜合材料繪畫創作中,對于民間美術的融合不僅僅是形式上的結合,更是對材料及技法背后所承載的文化意義和藝術精神的深刻挖掘與重新詮釋。藝術家們通過不斷探索和實踐,將傳統技法中的精髓與現代藝術的開放性相結合,靈活運用傳統材料與新媒材,創造出新的藝術效果和表現形式。
在鄔建安的作品中,他巧妙地將民間剪紙、皮革、玻璃及絲線等材料融入創作,形成了獨特的藝術語言。在“水面之上”“獨角獸的崛起”“化身”等系列作品中,他運用了背絹宣紙、彩墨、丙烯、剪紙及刻紙拼貼等民間美術工藝技術與媒材。在“五百筆”系列中,他進一步采用了紙本水墨、彩墨及剪紙拼貼等材料。他通過對這些材料進行鏤刻、上色并拼貼,創作了眾多富有生命力的作品。他的藝術實踐證明,民間美術材料與技法在綜合材料繪畫創作中能夠發揮重要作用,不僅豐富了創作手法,還構建了包容自洽、獨具個人風格的藝術敘事。
綜合材料繪畫風格變遷源于當代藝術語言創新,不再限于單一技術手段。融入民間美術技法能增強視覺沖擊力與表現力。民間美術材料與技法的自由度影響藝術家創作思維和社會文化環境,挖掘其獨特表現力成為當代藝術家探索的重要方向。
四、結語
民間美術與綜合材料繪畫密切互動,共同探索藝術新邊界。綜合材料繪畫吸納多元媒材與思維,與民間美術媒材融合,傳承創新傳統文化,深入探索當代藝術。這一過程非簡單的“拿來主義”,而是特定語境下的再創造,可使民間美術傳統形態煥發新生。應深入發掘民間美術精髓,在新時代背景下讓其更耀眼。鼓勵藝術家結合民間美術與現代藝術,創作兼具時代特征與文化內涵的作品,為藝術繁榮貢獻力量。藝術家們不應滿足于傳統限制,而應積極尋求新表現方式和材料,推動藝術向自由、開放、創新方向發展。通過融合與創新,藝術表達形式將會更豐富,反映人類與自然、社會及精神世界的和諧共生。
參考文獻:
[1]申荷永.榮格與分析心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56-57.
[2]呂勝中.造型原本[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12.
[3]張筱蓉.民間美術造型在現代藝術設計中應用[J].藝術評鑒,2017(20):155-156.
[4]左漢中.中國民間美術造型[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10:4.
[5]宗麗芳.中國民間美術對綜合材料繪畫創作的啟示[D].蘭州:西北民族大學,2023.
[6]齊依凡.中國傳統工藝媒材的當代藝術創作研究[D].沈陽:魯迅美術學院,2023.
作者簡介:
彭紫倩,湖北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造型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