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研究以廣州市為例,基于問卷調查數據對我國城市居民消費情況進行分析。研究發現,2023年以來居民消費有所恢復,但恢復力度不強,同時居民在消費觀念、消費內容、消費方式、消費場景等方面呈現出一些新趨勢新特征。當前提振消費、促進消費提質升級面臨一些制約因素:從需求側看,消費意愿及能力不足;從供給側看,商圈建設、生活服務供給、消費品牌豐富性等方面供需適配性有待提升;從環境側看,交通條件和消費者權益保護仍需優化。本文認為,今后應從需求、供給和環境三個方面綜合施策,打好提振消費政策“組合拳”,進而提出了增強消費能力、提升消費意愿、擴大服務消費、創新消費場景、建設城市商圈、優化消費環境的建議。
關鍵詞:居民消費;提振消費;消費意愿;消費場景;消費升級
【中圖分類號】 F063.2" " "DOI:10.3969/j.issn.1674-7178.2025.01.002
【基金項目】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2022年度一般項目“COVID-19 疫情影響下廣東省商業業態時空變化及優化策略研究”(GD22CYJ05)成果。
近年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擴大內需、提振消費。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必須大力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1]。2024年7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完善擴大消費長效機制[2]。2024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將“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作為2025年經濟工作首個重點任務[3]。可以說,消費是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和暢通國內大循環的關鍵環節,只有當消費市場活躍,消費潛力充分釋放,才能實現從生產到消費的高效轉化,使國內大循環得以良性運轉。總需求不足是當前經濟運行面臨的突出矛盾之一,提振消費是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的重中之重,對于穩增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國內研究進展
從全球經濟形勢看,內需主導未來經濟格局,得消費者得天下。龐大的內需市場和消費市場是中國發展的堅實底氣。因此,近年來消費問題成為我國學界的研究熱點,不少學者圍繞如何提振消費或促進消費升級進行了深入研究。(1)在提振消費的必要性方面,現有研究認為,提振消費是擴大國內需求的首要任務或關鍵落腳點,對于拉動經濟增長、推動經濟增長模式轉型、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大意義[4-8]。(2)在消費特征和趨勢方面,我國居民消費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消費水平不斷提高,新生代成為消費主力,消費觀念理性化個性化,消費內容服務化精細化,消費方式越來越依賴網絡,消費過程更注重體驗,消費場景不斷創新等[9-13]。其中,服務消費具有較大發展潛力,應把擴大服務消費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12]。(3)在居民消費的影響因素方面,通過梳理相關研究,可以發現消費的影響因素非常復雜。一是經濟和收入增長是影響消費的主要因素,擴大消費的關鍵在于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居民收入[14-16];二是收入分配對總消費有著顯著影響,社會保障不完善和收入差距過大會抑制消費[17-20];三是保障就業不僅能為當期消費提供物質基礎,更能穩定中長期消費預期[21];四是人口結構對居民消費也有顯著影響[22-23],人口老齡化既帶來了挑戰,也催生了“銀發經濟”,成為新的消費增長點;五是房價上漲在理論上對居民消費存在財富效應[24]和擠出效應[25-27];六是數字經濟發展推動傳統消費從形式、內容、模式和思維四個方面向數字化消費轉型[28],有助于帶動居民消費的擴容與提質[29-31];七是技術創新、產業創新、消費業態創新和消費制度改革創新都會對消費增長、消費升級產生重要影響[32-34]。上述研究在深入分析的基礎上,從提高居民收入、縮小收入差距、促進充分就業、完善社會保障、促進線上線下消費融合發展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擴大消費和促進消費升級的政策建議。
綜合來看,近年來國內關于消費問題的研究成果非常豐富且具有較高政策價值,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拓展或深化的領域。例如,基于城市居民微觀數據的研究較少,特別是關于消費觀念、消費內容、消費方式、消費場景、消費供給、消費環境的城市案例研究較少。鑒于此,本文以廣州市為例,基于問卷調查數據對我國城市居民消費情況進行摸底,分析梳理當前居民消費的主要變化趨勢與制約因素,為消費理論提供我國大城市的經驗內容。
二、問卷調查情況
本文主要使用統計分析方法來研究我國城市居民消費情況,數據來源于課題組2023—2024年開展的“擴大內需背景下廣州市居民消費情況”問卷調查數據。該次問卷調查的主要內容包括居民消費的恢復情況、居民消費的新特點新趨勢、居民消費面臨的制約因素等。問卷調查采取電話訪談方式,從廣州市居民電話號碼數據庫中隨機抽取一定數量的電話號碼作為樣本,以保證抽樣的隨機性。另外,為了使樣本更好地代表總體,廣州市11個區的樣本量大致按照各個區常住人口占比來確定。問卷調查共收回有效問卷1005份,表1顯示了受訪者的性別、年齡和受教育程度的構成狀況。
三、廣州居民消費的變化趨勢分析
(一)居民消費有所恢復,但恢復力度不強
隨著疫情后我國經濟社會全面恢復常態化運行,一系列促消費政策落地生效,廣州市消費市場穩中有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23年達11012.62億元,同比增長6.7%。但從微觀層面看,雖然問卷調查顯示居民消費逐步恢復,但恢復力度不夠強。如圖1所示,51.9%的受訪者家庭消費與疫情期間相比“基本不變”,23.3%的受訪者家庭消費“增加”(包括“大幅增加”和“略有增加”),24.8%的受訪者家庭消費“下降”(包括“略有下降”和“大幅下降”),樣本中超過半數的家庭消費維持“基本不變”。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居民消費意愿仍較弱,家庭消費并未出現普遍性增長。
(二)居民消費觀念正在轉變,更趨理性化、個性化、綠色化、體驗化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①:(1)92.7%的受訪者認為自己的“消費行為比以前更謹慎、更理性了”,表明廣州居民的消費觀念較為理性,更注重產品的性價比和實用性。(2)60.6%的受訪者表示“會優先購買能夠突出自己個性的產品”,表明大部分廣州居民偏好能夠彰顯個性和滿足獨特需求的產品或服務,個性化、定制化消費發展前景非常廣闊。實際上,當前“國潮國風”的興起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國居民消費觀念理性化、個性化的趨勢,物美價廉且彰顯個性和文化品位的國貨品牌更能獲得消費者青睞。(3)87.0%的受訪者表示“會優先考慮購買節能環保產品”,表明大多數廣州居民具有較強的綠色環保意識,會主動選擇綠色產品和綠色品牌。(4)45.5%的受訪者表示去商場或購物中心的主要目的是“購物”,而以“就餐”“休閑娛樂”等為主要目的的受訪者比例高達51.9%(圖2)。可見,線下服務型、體驗型消費是城市居民消費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很難完全被線上消費所取代,仍具有較好的發展前景。
(三)居民服務消費占比有望上升,教育培訓、醫療健康、文化旅游等服務消費發展潛力較大
當前廣州居民服務消費占家庭總消費支出的比重不高。如圖3所示,約65%的受訪者家庭服務消費占比不足50%,居民家庭服務消費平均占比約為44%,不僅遠低于發達國家家庭服務消費水平(發達國家家庭服務消費占比普遍在60%左右,2019年和2022年美國家庭服務消費占比分別為68.9%和67.8%②,2019年和2022年日本家庭服務消費占比分別為60.0%和58.0%③),也低于北京市的服務消費占比(2022年北京服務消費占比為54.7%④)。近年來我國消費升級的一個突出表現是服務消費保持較快增長,占總消費支出的比重呈不斷上升的趨勢。另外,本次問卷調查結果顯示,74.3%的受訪者認同未來家庭服務消費占比將會提高。
當被問及“未來您的家庭可能增加的服務消費項目有哪些?”時,較多受訪者選擇了“教育培訓”(60.0%)、“醫療健康”(46.3%)、“文化旅游”(38.6%)等服務消費項目(圖4),表明城市居民對上述三類服務消費發展潛力較大,未來這三類服務消費極有可能實現較快增長。選擇“餐飲”和“居住”的受訪者比例也超過了20%,餐飲和居住消費有望穩步增長。
(四)居民購物渠道呈現多元化和線上線下融合趨勢,網絡購物群體正在向中老年人延伸
目前大多數廣州居民通過多個購物渠道來滿足消費需求,其中線上渠道更受青睞。根據問卷調查統計結果,約80%的受訪者喜歡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購物渠道,64.5%的受訪者所喜歡的購物渠道中既有線上也有線下購物渠道,線上線下融合特征明顯。相對于線下購物渠道,城市居民更加偏好線上購物渠道。如圖5所示,68.8%受訪者選擇了淘寶、京東、拼多多等網上商城,還有34.8%的受訪者選擇了淘寶直播、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短視頻平臺已經成為居民購物的重要渠道。
年輕人更喜愛網絡購物,網絡購物群體向中老年人延伸。如表2所示,“00后”受訪者中,喜歡通過“網上商城”購物的比例最高,達82.4%;“90后”受訪者中,喜歡通過“短視頻平臺”購物的比例最高,達39.9%。整體上看,隨著年齡增加,各個年齡段偏好線上購物渠道的比例逐步降低。另外,“60后”和“‘50后’及以前”受訪者中,通過“網上商城”購物的比例分別達51.4%和37.0%,表明老年人也在不斷加入網購群體。
(五)居民對消費場景的偏好較為多樣,生態、科技、文化等消費場景受到較多青睞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圖6),受訪者對不同消費場景的選擇比例呈現出較為均勻的分布特征,未有任何單一消費場景獲得超過40%受訪者的偏好選擇。這一結果表明,城市居民在消費場景偏好上表現出較高的多樣性,尚未形成對某一特定消費場景的集中偏好,但在問卷所列舉的消費場景中,“生態景觀”“科技進步”“歷史文化”等消費場景得到了較多受訪者的喜愛。
(六)居民夜間外出消費較為普遍,“90后”夜間外出消費頻次最高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受訪者都有夜間消費行為。如表3所示,夜間外出消費每周至少1次的受訪者占比近60%,平均頻次約為1.3次/周,表明廣州居民夜間外出消費較為普遍。
不同年齡段受訪者夜間外出消費的頻次存在明顯差異,城市消費群體分化趨于明顯。“90后”夜間外出消費的頻率最高,75.2%的受訪“90后”每周至少夜間外出消費1次,平均夜間外出消費頻次為1.75次/周。緊隨“90后”的是“00后”(1.71次/周),“00后”消費群體有望成為廣州夜間外出消費的主體。整體上看,年輕人更喜歡夜間外出消費,發展夜間經濟迎合了年輕群體的消費需求,是擴大消費的重要舉措。
四、擴大消費面臨的制約因素分析
調查發現,2023年以來廣州居民消費意愿仍趨保守,消費恢復力度未達到預期,其中既有消費需求和供給方面的因素,也有消費環境方面的因素。下面從需求側、供給側和環境側三個方面分析擴大消費面臨的制約因素。
(一)需求側:消費能力不足,消費意愿較弱
1.居民消費能力不足
作為經濟現象,居民消費能力不足通常指的是居民在一定時期內可用于消費的資金不足以滿足其消費需求。這一現象可能由多種因素導致,如居民收入水平較低、消費預期不穩定等。而作為非經濟現象的民調解釋性選項時,居民自認為的“消費能力不足”則深受居民的消費意愿、對經濟的判斷等主觀性因素影響。目前廣州居民消費趨于保守,消費意愿不強,且自認為消費能力不足,從調研分析上看主要出于以下因素(圖7)。(1)收入因素。較多受訪者認為“當前收入水平偏低”和“未來收入預期不好”是制約消費的主要因素,選擇二者的比例合計為68.3%。受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增加、國內經濟結構調整等因素影響,就業市場景氣度降低,導致居民薪金收入增長放緩。另外,近年來股票、房地產、大宗商品等資產表現低迷,難以成為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的有效途徑。(2)物價因素。物價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居民的實際收入和購買力。2021—2024年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上漲分別為0.9%、2%、0.2%⑤和0.2%⑥,表明我國整體消費物價水平漲幅并不高,物價不是當前制約居民消費的主要因素。但從較長時期看,在成本推動和需求拉動的相互作用下,可能導致物價水平上漲幅度較大。問卷調查數據顯示較多受訪者認為物價是消費的主要制約因素,實際上反映的是居民擔心物價上漲,對物價上漲的心理承受力較弱。(3)預防性因素。選擇“需要存錢養老、防病和防失業”的受訪者比例達50.4%,表明城市居民具有較強的預防性儲蓄動機,抑制了消費潛力釋放。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可以增強人們的安全感,能夠有效減弱人們的預防性儲蓄動機。目前我國社會保障體系還有待完善,加之近年來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較強,在這種情況下居民對于未來就業、收入、醫療、教育等方面的擔憂情緒有所增強,因此選擇通過增加儲蓄、減少消費來預防不確定性。(4)購買住房因素。選擇“需要存錢購買房屋或償還按揭貸款”的受訪者比例為38.7%,表明購買住房支出已經對居民消費形成了較為嚴重的擠壓,這也是目前制約居民消費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2009年以來,旺盛的住房需求和地區性供給短缺推動我國大城市房價持續上漲。例如,廣州住宅商品房平均銷售價格由2010年的每平方米10615元上升到2021年的每平方米30580元,上漲了約1.9倍⑦,房價過快上漲加重了廣州居民的購房負擔,從而擠占了消費需求。
2.居民對未來預期較弱
預期是影響消費需求的重要因素之一。當消費者對未來經濟前景和家庭財務狀況的預期較為悲觀時,消費意愿和消費信心就會減弱,進而節制或縮減消費。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對未來三年經濟形勢的預期較弱,選擇“越來越好”的受訪者比例為40.4%(圖8);受訪者對未來家庭收入的預期也不夠樂觀,預期未來三年家庭收入上升(包括“明顯提升”和“有所提升”)的受訪者比例僅為36.6%(圖9)。預期對居民的消費行為具有重要影響,而且能產生自我實現效應,當前大環境下如何改善消費者預期是提振消費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二)供給側:商圈建設、生活服務供給、消費品牌豐富性等方面的供需適配性有待提升
隨著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費層次從滿足基本生理需求的基本消費品,轉向滿足高層次精神需求、服務需求的消費品,對消費供給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供給與需求不完全匹配會影響居民消費意愿和消費潛力釋放。從問卷調查結果來看(表4),居民對廣州“商場或購物中心的品質”“商場或購物中心的空間布局”等方面滿意度相對較高,滿意度(包括“滿意”和“比較滿意”)超過70%,而對“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智慧商圈建設”“生活服務供給”“消費品牌的豐富性”的滿意度相對較低,滿意度分別為63.8%、65.1%、65.4%、65.9%。針對上述居民滿意度較低的領域,提升居民日常生活消費和品質消費的便利性,推進城市商圈智慧化數字化建設,增加普惠性和高品質生活服務供給,培育和引入更多的滿足品質化個性化多元化需求的消費品牌,形成多層級的消費中心地,豐富居民消費選擇,是今后完善城市消費供給體系、增強供需適配性的重點所在。
(三)環境側:交通條件和消費者權益保護等因素對居民消費形成了一定制約
安全、放心、舒適、便利的消費環境可以給人們帶來更好的購物體驗,有助于提高人們的消費意愿。從問卷統計結果看(表5),居民對廣州“消費環境的舒適性、愉悅性”方面滿意度相對較高,但對“綜合交通條件”和“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滿意度較低。雖然廣州交通網絡十分發達,但主要商圈的交通擁堵和停車難等問題依然存在,影響了人們去這些商圈的消費體驗。廣州居民對“消費者權益保護”評價偏低由多種因素導致。近年來,消費者權益保護意識日益增強,與此同時,隨著消費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網購消費、服務類消費、預付式消費等領域投訴量快速增長。廣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12315投訴舉報中心數據顯示,2022年涉線上消費投訴舉報共53.25萬件,占全年投訴舉報總量的2/3,占比首次超六成,相較于2021年數量增長近五成;2022年以抖音、快手為代表的短視頻銷售投訴舉報5.08萬件,同比增長4倍多[35]。可見,隨著新型消費需求的日益增長,消費新業態新模式成投訴舉報增長點,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仍然任重道遠。
五、結論與建議
(一)主要結論
在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因素對我國經濟穩定增長形成較大挑戰的形勢下,提高內循環中居民消費韌性是我國保持澎湃發展動能的重要環節。本研究以廣州市為例,基于居民消費調查問卷數據對我國城市居民消費恢復情況、消費觀念、消費內容、消費方式、消費場景等進行了分析。現階段城市居民消費行為呈現出一些新特點新趨勢:居民消費逐步恢復,但恢復力度不強;居民消費更趨理性化、個性化、綠色化、體驗化;居民服務消費占比有望上升,教育培訓、醫療健康、文化旅游等服務消費發展潛力較大;居民購物渠道呈現多元化和線上線下融合趨勢,網絡購物群體正在向中老年人延伸;居民對消費場景的偏好較為多樣,生態、科技、文化等消費場景受到青睞;居民夜間外出消費較為普遍,“90后”夜間外出消費頻次最高,同群消費趨勢明顯。當前擴大消費面臨較多制約因素:從需求側看,存在收入、物價、預防性儲蓄和購買住房等因素制約了居民消費能力,而且居民對未來經濟前景和家庭財務狀況預期較弱,導致消費意愿和消費信心有所減弱;從供給側看,商圈建設、生活服務供給、消費品牌豐富性等方面供需適配性有待提升,現代化消費基礎設施體系的完善程度影響了居民消費意愿和消費潛力釋放;從環境側看,交通和消費者權益保護等因素也對居民消費形成了一定制約。因此,為了獲得更好的政策效果,提振消費應該從需求側、供給側和環境側全面發力。
(二)對策建議
1.提高居民收入及增長預期,切實增強消費能力
提振消費的關鍵在于提高居民收入及增長預期。一是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深入推進營商環境改革,活躍民營經濟,鼓勵創新創業,通過增強經濟發展活力穩步提升居民收入及增長預期。二是實施就業優先戰略,高質量推進就業促進工程,特別是要促進畢業大學生和中青年群體就業穩定。完善職業教育培訓體系,支持對大學畢業生和再就業人員提供職業教育培訓服務。三是加大促消費政策力度,加力擴圍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積極使用消費券這一政策工具。2025年我國加大了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支持力度[36],在汽車、家電、數碼、家裝、電動自行車等重點消費品領域探索補貼政策與金融支持聯動,充分發揮補貼資金的撬動作用。四是積極拓寬居民增收渠道,推動中低收入群體增收減負,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五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縮小個體間收入差距。
2.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減少居民消費的后顧之憂
一是在社保、失業、醫療等方面筑牢底線,健全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新就業人員社保制度,適度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和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提高城鄉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加強失業救濟保障。二是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和供給,減輕購房支出對消費的擠出效應。加快落實《關于規劃建設保障性住房的指導意見》[37],充分利用依法收回的已批未建土地、房地產企業破產處置商品住房和土地、閑置住房等建設籌集保障性住房,支持利用閑置低效工業、商業、辦公等非住宅用地建設保障性住房。三是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加大生育補貼力度。四要做好基本消費品保供穩價工作,確保群眾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滿足。
3.推動服務消費提質升級,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
一是加快落實《關于促進服務消費高質量發展的意見》[38],順應居民服務消費需求變化趨勢,重點促進文旅、教育、醫療、餐飲、養老、育幼、居住、家政等服務消費。二是高質量發展各類文旅項目,培育生態旅游、工業旅游、體育旅游、冰雪旅游、郵輪旅游等旅游業態,打造一批世界級旅游景區、線路和目的地。三是支持社會力量提供多層次多樣化醫療健康服務,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發展醫美、康養、健康體檢和咨詢等服務業態。四是面向數字化智能化個性化,發展線上醫療、線上健身、線上娛樂、線上賽事、線上學習等新型服務業態,鼓勵發展康體健身、精準醫療、養老托幼和品牌生活等定制服務。五是大力發展“銀發經濟”,促進養老服務供給品質化精細化發展,拓展老齡旅游、老年健康、老年教育等服務消費業態。六是基于同群效應建立可視化消費的激勵機制,加強在小紅書、嗶哩嗶哩、抖音等平臺的優質消費信息的分享和交流,以不同層級不同社群的新消費潮流拉動國貨消費。
4.促進消費跨界融合發展,塑造多元化高品質消費場景
一是順應全渠道消費新特征,加快實體商業數字化升級和商業模式創新,豐富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商業應用場景,完善消費基礎設施總體規劃和頂層設計。深化智慧城市在消費領域的應用場景,借鑒上海“申銀智聯”項目的成功經驗,運用大模型和多模態人工智能技術精準識別城市消費空間,并基于數字孿生技術構建商業時空引流場景。通過精準識別空間消費能力和消費潛力,優化資源利用效率,支持消費促進政策的精準觸達,進而以數字孿生技術開創商業運營新模式。二是加強消費與生態景觀、歷史文化、科學技術、數字智能、體育賽事、國潮時尚、創意藝術、地方美食、特色建筑等元素融合,打造趣味度高、沉浸感強、吸引力大的多元化高品質消費場景。三是推動夜間經濟高質量發展,通過舉辦沉浸式體驗活動,融合商業、文化、旅游、體育等元素,拓展夜間消費的場景和業態,打造一批全國夜間經濟標桿。四是促進文化與購物、旅游、美食、展覽、住宿、康養等融合發展,支持文藝演出走進商圈和景區,鼓勵舉辦具有本地特色的節慶活動。
5.聚焦品質化特色化智慧化,推動城市商圈高質量發展
一是高質量推進城市商圈建設,構建分層分類和業態互補的城市商圈發展格局。促進核心商圈品質化發展,推動步行街改造提升,建設城市地標商圈。合理規劃區域商圈地址、定位和業態組合,滿足城市居民綜合性消費需求。二是加強商業老街區風貌塑造和改造提升,突出本地文化特色,促進文商旅融合發展。三是落實《關于推進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的意見》[39],聚焦“一店一早”“一菜一修”“一老一小”,加快推進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激發社區消費活力。四是采取“政府+商會+企業”的共建共營共享模式,積極推進智慧商圈建設。完善重點商圈統一的大數據平臺,發展智慧超市、智慧商店、智慧餐廳等新型服務業態,推動智慧停車、智慧導購、智慧支付等技術應用。
6.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營造安全放心舒適便利的消費環境
一是構建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加大市場監管力度,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商品、虛假宣傳、侵害消費者個人信息安全等各類違法犯罪行為。加強消費領域誠信體系建設,健全商家信用信息記錄和發布制度。完善便捷高效的消費者維權機制,建立消費糾紛快捷解決機制。健全新型消費領域技術和服務標準體系,加強對新業態的監管。選擇新型消費的重點領域,建立常態化的消費者滿意度調查評估機制,定期發布消費者滿意度調查評估報告。二是提升消費便利化水平。打造便捷高效的綜合交通網絡樞紐城市,促進大型消費和旅游場所與市政交通樞紐互聯互通,支持發展共享停車、智慧停車體系,著力解決主要城市商圈的交通擁堵和停車難問題,提升城市居民及旅客出行購物體驗。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當前經濟工作的幾個重大問題》[J],《求是》2023年第4期,第4-9頁。
[2]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M],人民出版社,2024年。
[3] 新華社:《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 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DB/OL],2024年12月12日,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12/content_6992258.htm,訪問日期:2025年1月4日。
[4] 劉東皇、朱高林:《中國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的分布特征分析》[J],《當代經濟管理》2021年第4期,第8-12頁。
[5] 史琳琰、張彩云、胡懷國:《消費驅動型發展的理論邏輯、生成路徑及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啟示》[J],《經濟學家》2023年第2期,第35-44頁。
[6] 陳文玲:《推動經濟快速復蘇的關鍵是提振消費》[J],《宏觀經濟管理》2023年第3期,第16-26頁。
[7] 張慧慧、李雪松:《擴大內需戰略下全面促進消費問題研究》[J],《當代經濟管理》2023年第8期,第1-8頁。
[8] 劉瑞:《恢復和擴大消費:著力方向與根本措施》[J],《人民論壇》2023年第18期,第16-20頁。
[9] 葉彩敏、鐘陸文:《粵港澳大灣區居民消費趨勢與政策完善》[J],《商業經濟》2022年第7期,第46-49頁。
[10] 依紹華:《新時期擴大居民消費面臨的問題與建議》[J],《價格理論與實踐》2023年第8期,第25-29頁。
[11] 牛碧珵:《擴大居民消費需多措并舉、精準施策——中國居民的消費結構、收入和價格彈性分析》[J],《中國經貿導刊》2024年第4期,第27-29頁。
[12] 劉奕:《著力擴大服務消費:趨勢特征與政策取向》[J],《人民論壇》2024年第24期,第21-25頁。
[13] 朱迪:《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居民消費結構轉型》[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5年第2期,第21-34頁。
[14] 周紹杰、張澤邦、薛婧:《理解中國消費問題:典型事實、影響因素及政策建議》[J],《云南社會科學》2023年第4期,第23-31頁。
[15] 王高翔:《擴大內需背景下經濟穩增長對居民消費提升的影響機制》[J],《商業經濟研究》2024年第22期,第56-60頁。
[16] 宿玉海、孫曉芹、李成友:《收入分配與異質性消費結構——基于中等收入群體新測度》[J],《財經科學》2021年第9期,第80-95頁。
[17] 劉悅、陳雅坤、李兵:《收入不平等對消費升級的影響——基于奢侈品消費的跨國分析》[J],《經濟科學》2019年第6期,第30-42頁。
[18] 石明明、江舟、周小焱:《消費升級還是消費降級》[J],《中國工業經濟》2019年第7期,第42-60頁。
[19] 魏熙曄、龔剛、李夢雨:《收入分配、產業升級與中等收入陷阱》[J],《浙江社會科學》2019年第10期,第62-74頁。
[20] 龔志民、陳笑:《收入分配“合理性”與消費需求》[J],《消費經濟》2019年第5期,第32-42頁。
[21] 文洪星、韓青:《非農就業如何影響農村居民家庭消費——基于總量與結構視角》[J],《中國農村觀察》2018年第3期,第91-109頁。
[22] 徐瑾、陳慧琳、錢明明:《人口老齡化、居民消費與產業結構升級》[J],《經濟問題探索》2023年第3期,第143-158頁。
[23] 崔曉東、鄭玉華:《人口轉型與消費結構變遷:理論推演與情景模擬》[J],《統計與決策》2023年第13期,第79-84頁。
[24] 班梓瑜、任羽卓:《住房財富對城鎮居民消費的影響——基于CHFS數據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24年第5期,第51-54頁。
[25] 易行健、蘇欣、周聰、楊碧云:《房價預期與城鎮居民家庭股市參與——理論探討與微觀經驗證據》[J],《金融研究》2022年第4期,第151-169頁。
[26] 申洋、陳釗:《勒緊褲帶還是放手花錢:住房限購政策與中國城鎮居民消費》[J],《世界經濟》2023年第9期,第157-180頁。
[27] 牛童、李永、唐聰聰、章容洲:《房價溢出對居民消費傾向的影響研究——基于房價趨同視角》[J],《宏觀經濟研究》2024年第1期,第114-127頁。
[28] 張峰、劉璐璐:《數字經濟時代對數字化消費的辯證思考》[J],《經濟縱橫》2020年第2期,第45-54頁。
[29] 彭潤紅、彭國斌:《互聯網普及對家庭消費行為的影響——基于消費類別與區域異質性的視角》[J],《商業經濟研究》2023年第10期,第61-65頁。
[30] 張瑋:《數字經濟發展對我國居民消費潛力影響的實證分析——以我國31個省份數據為樣本》[J],《商業經濟研究》2024年第24期,第47-50頁。
[31] 姚健、周博文、臧旭恒:《數字經濟如何影響居民消費升級——來自中國地級市的經驗證據》[J],《南開經濟研究》2024年第9期,第91-110頁。
[32] 張磊、劉長庚:《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服務業新業態與消費升級》[J],《經濟學家》2017年第11期,第37-46頁。
[33] 孫早、許薛璐:《產業創新與消費升級:基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角的經驗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8年第7期,第98-116頁。
[34] 張彩云、史琳琰、胡懷國:《消費升級的影響因素及其內在機理:國際比較視野下的實證分析》[J],《當代經濟管理》2021年第11期,第1-12頁。
[35] 《廣州2022年消費投訴舉報及維權熱點》[DB/OL],2023年3月14日,https://www.163.com/dy/article/HVQHIOOU055004XG.html,訪問日期:2025年1月4日。
[36] 《國家發展改革委 財政部關于2025年加力擴圍實施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的通知》[EB/OL],2025年1月5日,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501/content_6997129.htm,訪問日期:2025年1月20日。
[37] 國務院:《關于規劃建設保障性住房的指導意見》[EB/OL],2023年8月25日,https://baike.baidu.com/item/關于規劃建設保障性住房的指導意見/63368291?fr=ge_ala,訪問日期:2025年1月4日。
[38] 《國務院關于促進服務消費高質量發展的意見》[EB/OL],2024年8月3日,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408/content_6966275.htm,訪問日期:2025年1月4日。
[39] 《商務部等12部門關于推進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的意見》[EB/OL],2021年5月28日,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6/03/content_5615099.htm,訪問日期:2025年1月4日。
注釋:
①使用SPSS軟件中的交叉表功能進行假設檢驗,發現不同性別、不同年齡的樣本之間,受訪者在理性化、個性化、綠色化、體驗化方面的選擇比例不存在顯著差異(0.05的顯著性水平)。
②數據來源:“Perso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s by Type of Product”,https://apps.bea.gov/iTable。
③數據來源:“Domestic Fi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of Households Classified by Type, Gross Fixed Capital Formation Classified by Type and Exports and Imports of Goods and Services”,https://www.esri.cao.go.jp/en/sna/data/sokuhou/files/2023/qe232_2/gdemenuea.html。
④數據來源:《北京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兩周年成效顯著》,https://www.beijing.gov.cn/ywdt/jiedu/zxjd/202307/t20230728_3209981.html。
⑤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https://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
⑥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https://www.stats.gov.cn/sj/zxfb/202501/t20250109_1958170.html。
作者簡介:何江,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張小英(通訊作者),廣州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責任編輯:盧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