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詩人都有自己精神上的原鄉,這個原鄉,不僅僅是地理上的故鄉,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寄托和情感的歸宿。詩人的精神原鄉是多元和復雜的,它是情感、記憶、生命體驗和個體成長的綜合體現。素手的這組詩以“故鄉”為核心,從多個角度、用豐富多樣的意象和細膩的情感描繪,構建了一個既充滿詩意又飽含深情的精神原鄉世界。組詩在對故鄉的書寫中,不僅展現了故鄉的自然風貌、歷史文化,更深入挖掘了個體與故鄉之間復雜而微妙的情感聯系,以及在這種聯系中所蘊含的對生命、對鄉村的深刻思考。
一、故鄉的多元意象與情感表達
在這組詩中,故鄉被賦予了豐富多元的意象。從《江山如畫》里的“長城是外露的肋骨”“地圖是最大的一則”;到《我愛你,故鄉》中“我的愛因為沒有對比而愚昧,執拗,專一”;再到《出生地》里“你的神明以土地命名”“我的身體因此充滿了崩塌之聲”。素手筆下的故鄉,既是宏大壯麗的歷史文化象征,又是具體可感的土地、神明,和承載著詩人生命記憶的所在。
這些意象的運用,使得故鄉的形象變得立體而豐滿起來。它既有雄渾壯闊的一面,如長城所代表的歷史沉淀;又有柔情細膩的一面,如故鄉的土地、池塘和明月。詩人對故鄉的情感也是復雜交織的。有熱愛,“我愛你,故鄉”——直接而深切地表達了這份情感;有眷戀,“我沒有異鄉/你沒有對立面”,體現了詩人對故鄉的依賴和忠誠;同時也有對故鄉落后、封閉一面的反思,如“王家巷五組——偏僻,落后”,但這種反思并不影響詩人對故鄉的深沉愛意,反而增添了情感的層次感和真實性。
二、時間與記憶:故鄉書寫的靈魂線索
時間與記憶是貫穿這組詩的重要線索。在《桑梓》中,桑樹見證了歲月的變遷,也見證了詩人的成長。“只有它記得我/再沒有吃過那么甜的桑葚/睡過那么沉的覺”。這種記憶是溫暖而美好的,承載著詩人童年的純真與快樂。在《故鄉,是一條悲傷的河流》里,詩人則是將時間與記憶具象化。故鄉如河流,流淌著家族的歷史和生命的故事,而那些逝去的親人、過去的歲月,都在歲月的沖刷下成為悲傷的回憶,如族譜上的名字,記錄著家族的延續,卻也承載著生命的消逝和變遷。
三、語言風格:質樸中的深情與凝練
素手這組詩的語言風格獨特,呈現出質樸、深情且凝練的特點。質樸的語言,讓讀者仿佛能夠直接觸摸到故鄉的脈搏。詩人沒有使用過多華麗的辭藻去堆砌故鄉的美好,而是用最平實的方式講述著故鄉的故事。例如在描述故鄉的日常景象時,“我要為江找到水/要為碼頭找到船舶/要為草場找到草/要為你找到我”,這種簡潔疊進式的表達,在加深了詩歌語言爆發力的同時,還蘊含著對故鄉深深的眷戀,讓讀者在樸實的語句中感受到一種真實的情感力量。
素手詩歌語言的凝練,則體現在意象的精挑細選和表達的精準上。詩人善于用極簡的詞語和短句傳達出豐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比如“老祖母坐在廢棄的石磨上/像一座鐘”,短短幾個字,就將老祖母的形象生動地刻畫出來,同時也暗示了時間的流逝和生活的滄桑,使人在簡潔的文字中感受到了無盡的韻味。
四、組詩的意義與情感的真摯性
素手這組詩不僅在于對故鄉的贊美和懷念,更在于通過對故鄉的書寫,探討了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故鄉作為生命的原點,是詩人對世界最初的認知和感受。通過對故鄉的描繪,詩人試圖尋找生命的坐標和對人類生存狀態的普遍理解。同時,組詩中情感的真摯性也是其一大亮點。素手以細膩而深情的筆觸,將自己的情感融入每一個意象、每一行詩句中。讀者能夠感受到詩人對故鄉的熱愛、眷戀、反思和無奈,這種情感的共鳴,使得詩歌具有了強大的感染力。例如在《秋游桐梓湖》中,“水珠經過我的手指/就映出暮色”,這種微妙的情感捕捉和細膩的描寫,讓讀者仿佛置身于秋日的桐梓湖,感受到了詩人的心境。
五、可探討之處
當然,素手這組詩在某些方面也存在一些可探討的地方。如“南有谷物”中一些意象的寓意不太清晰,讓讀者在理解詩歌內涵時會產生一定的疑慮。此外,如“故鄉是一條悲傷的河流”,在情感表達上略顯壓抑,可能會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感受到過多的沉重感。然瑕不掩瑜,這些瑕疵并沒有影響素手這組詩的整體藝術價值。相反,它們與詩歌的主題和整體氛圍相契合,反映了詩人對生命、對故鄉的深刻思考和復雜情感。
六、綜述
值得重點一提的是,素手詩已形成自己獨有的藝術風格,具有清晰的辨識度。她的詩語言質樸,想象力豐富,善于將敘事與寫景相結合。如《秋游桐梓湖》中,既有對桐梓湖景色的描寫,如“水中也有寬窄巷子,但它是軟的/茭白的墻也可以擠一擠”,又有對往昔經歷的回憶敘事。同時,詩歌富有節奏感,長短句交錯,讀起來朗朗上口。
“窺一斑而見全豹”。在這組以故鄉為解剖臺的詩作中,素手完成了對當代鄉土精神的雙向解構:既擊碎田園牧歌的濾鏡,又抗拒將鄉土符號化為文化標本,可見她詩藝的日臻成熟。這組詩不僅是素手對故鄉的一次深情回顧,也是對個人對生命、對故鄉、對詩歌的一次回顧與深刻探索,無疑值得肯定。
項見聞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北京三味詩社發起人。出版詩集《北漂手記》《紙上還鄉》等多部,獲全國各類詩歌獎五十多次,有詩歌被翻譯成英語、西班牙語流傳到海外。
(責任編輯 蔣茜 7405021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