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哪吒”最近遇到了一些磕磕絆絆。部分細心的網友在觀看《哪吒2》時發現,電影字幕中存在部分錯別字,比如“休養幾日”被打成“修養幾日”,“魂飛魄散”被誤用為“魂飛破散”等。一些觀眾認為,電影質量足夠優秀,瑕不掩瑜,沒必要吹毛求疵;更多觀眾則表示,作為一款公共文化精品,需要精益求精,避免對觀眾產生不良影響。
寫錯別字是客觀事實,應該反思并改正。現在想來,可能是語音轉字幕的過程中出現失誤,也可能是后期校對存在馬虎。網友們反復觀看,就細節爭論不休,也變相反映出期待確實很高,希望它不僅在票房數據上“力壓群雄”,更要在內容質量上樹起“新標桿”。最近《哪吒2》乘風出海贏得好評,《哪吒3》被分析猜測、被網友“催更”,其文化屬性在無形之中被不斷強調,這對年輕的導演和劇組而言,是動力也是壓力。
如何看待網友口中的“瑕不掩瑜”?電影中哪吒的成長經歷或許能給我們很多啟示:他生來便是“魔丸”,身上有太多的瑕疵和頑劣,但這并不妨礙他有一顆敢于擔當的心;父母也了解他的缺陷,將他托付給太乙真人照料管教,但卻從未討厭這個孩子,而是拼盡全力保護他。在看待《哪吒2》這部電影時,許多觀眾朋友有著類似的心情——像是在看待自己的孩子,千叮嚀、萬囑咐,嘴上的管教沒停過,其實是希望他能彌補身上的不足,成為更好的自己;而在親戚朋友面前,被陌生人問起來,則總希望多夸幾句好話,甚至擔心外人的評價傷了“吒兒”的心。
更進一步來看,哪吒其實是近年來中國動畫中少見的“缺陷美”主角,是“成長型”的榜樣。哪吒具備反叛精神,卻也在不斷變得理性成熟。作為觀眾,我們也理當如此,一切的褒揚或是批評都應基于事實,為“吒兒”
留下反思和成長的空間。(摘自《南方日報》2.20 默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