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看到兩則新聞,雖不完全直接相關,細想內在卻頗有些聯系。
據媒體報道,今年,山西、內蒙古、河南等8 個省份將不再分文理科,正式實施新高考的“3+1+2”模式,即除語數外之外,考生從物理、歷史中選1門,再從思想政治、地理、化學、生物中選2 門。這對部分偏科的學生無疑是好消息,意味著可以更靈活地選擇搭配擅長科目,進一步放大自身優勢,增加錄取機會。
另一則新聞,來自最近關注度很高的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見圖)。在不久前召開的民營企業座談會上,1990年出生的他是最年輕的一位。但令很多人頗感意外的是,這位年輕的CEO 從小就嚴重偏科,英語經常掛科,差點沒考上高中,考研還因此落榜,不得不接受調劑。
當然,在今天,人才被埋沒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只要有真才實學,總能被看到。王興興自己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但我們也不能否認這樣一種可能性:本可以更早做出成績的人才,被一些既有的評價體系束縛了手腳,導致未被及時“看到”,有人因此走了彎路,也有人干脆轉去了其他未必適合自己的行業。對個人和社會來說,這無疑是損失和浪費,令人感到可惜。
聯系高考制度改革釋放的信號,或許可以進一步追問的是:一些傳統的人才識別和選拔機制,是否還能完全適應當下快速發展的經濟社會?
以方興未艾的人工智能為例,人們已深切感受到科技與人文交融共生的趨勢。算法和大數據已經深度介入人文學科的文本分析和歷史研究之中,提供了人力難以窮盡的細節和洞察。而對理工學科來說,如果對社會與人性的幽微缺乏敏感,再契合需求的創新技術似乎也欠了點火候。
與此相關,在競爭愈發激烈的當下,對人才的選拔和評價,也變得更加復雜?!耙徽絮r吃遍天”的時代正在遠去,社會迫切需要更加多元、靈活、創新的人才識別機制,來應對新技術的挑戰和沖擊。正如教育部所提出的,相關高校需進一步優化考核評價辦法,探索多維度評價方式,選拔具有創新潛質的優秀學生。
(據上觀新聞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