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入冬后頻遭靜電“襲擊”。一些人為了防靜電,購置了防靜電首飾等,但使用后有人稱贊效果顯著,也有人吐槽防靜電商品毫無作用,直呼“智商稅”。
電商平臺上的防靜電神器價格懸殊,從鑰匙扣到手環應有盡有,消費者評價褒貶不一。某高校物理系博士生商澤淦解析,靜電源于物體摩擦致電子轉移,走路、脫衣皆可能“觸電”。武漢市第四十九中學岳老師指出,靜電雖對人體無害,但在特定環境卻潛藏危險,如加油站靜電火花可能引發火災。
這些防靜電神器靠譜嗎?岳老師表示,部分商品如防靜電噴霧能短暫增加物體導電性,智能手環接地時能釋放靜電,但效果有限且需正確使用。夸大宣傳、使用方法不當,效果大打折扣。噴霧需頻繁補噴,無線手環若不能有效接地,防靜電效果難保證。
商澤淦將防靜電商品比喻為“電荷搬運工”,建議市民從減少靜電累積和避免尖端放電入手防靜電。增加室內濕度,少穿化纖衣物,觸摸金屬前先接觸大面積導體,如貼墻、握鑰匙開門,科學預防靜電,告別“皮卡丘”
(動畫角色,以放電為特征)日常。
(摘自《武漢晚報》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