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歲元祚,吉日惟良”,2025年的春節正向我們邁進。春節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是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是中國人一年之中最為隆重的傳統佳節。今年,春節更是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品名錄。深入了解春節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定能為這個非遺年增添更多的樂趣。(實習生:左曉慧)
本書是一本介紹民間藝術桃花塢年畫的大眾普及讀物。圖文結合,以點帶面,為大眾讀者生動地介紹桃花塢年畫的考究的制作、精致的尺寸、故事性的畫面以及說唱的銷售形式等。一幅年畫,就是社會的一扇窗,透過它我們能看清世間百態。通過百工之一的美麗、喜慶、溫馨、甜俏的桃花塢年畫,我們看到的是蘇州人的淳樸民風、文雅情懷。
【文章節選】
正月初五日五路財神誕辰,《清嘉錄》卷一說:“五日,為路頭神誕辰,金鑼爆竹,性醴畢陳,以爭先為利市,必早起迎之,謂之接路頭。”民國《吳縣志》卷五十二也說:“五日祀財神,或四日夜半,陳蔬果、牲醴,燃燭焚香,列爐火,畫紙為神。”那天蘇州人家都要懸像祭祀,商家又貼“開市大吉”“黃金萬兩”等祈禱財運。三月十五日又要“齋玄壇”,《清嘉錄》卷三說:“十五日為元壇神誕辰,謂神司財,能致人富,故居人多塑像供奉。又謂神回族,不食豬,每祀以燒酒、牛肉,俗語稱齋元壇。”蘇州人認為玄壇神就是趙公明。
《新年風俗志》是中國新年風俗研究的開山之作,自面世之初即受到東西方學界盛贊。該書“在最廣闊的意義上將全中國新年風俗與新年習慣采集了起來,從而樹立了此后關于中國民俗學研究工作的一個榜樣”。本書前后歷時35年收集、整理,收錄21省41地區共計464種新年風俗,真實再現傳統年味。內容涵蓋廣泛,通過對新年風俗的記述,客觀記錄清末民初中國家庭、社會的縮影。近百年來,該書多次再版,并被譯成多種文字,成為中國人了解自己,西方了解中國的重要作品。
【名家評論】
一個人在生命的長途中,時時在求安慰,一定要有了安慰才能勤勉地從事工作,不灰心于一時的痛苦。而這種節令的意義是在把個人的安慰,擴充為群眾的安慰,尤有重大的關系……就說新年吧,已經很勞頓地做了一年的工作了,該得喘口氣,盡力快樂一下,然后再整頓精神做第二年的事。——顧頡剛(歷史學家,現代歷史地理學和民俗學的開拓者、奠基人)
本書作者精心挑選100幅傳統吉祥圖案,帶領讀者從一個嶄新的視角來看待中國傳統吉祥圖案,是呈現民俗文化中的美與智慧現象、探尋吉祥背后的故事和藝術成果、解讀中國傳統裝飾藝術的精心之作。
每一幅傳統吉祥圖案都是中國傳統歷史典故、神話傳說、民間風俗和語言藝術的薈萃集成。古人已經將這些充滿智慧的設計巧思隱藏于畫稿、瓷器、玉器、木雕、磚雕或刺繡上,融入日常生活當中。時至今日,許多傳統吉祥圖案依然活躍在我們的生活里,是中國人不可割舍的文化基因。經過歷史文化不斷地傳承和演變,這些傳統吉祥圖案在明清時期達到鼎盛,形成了“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文化現象。為彌補過去吉祥圖案為黑白線稿,沒有色彩的遺憾,作者參考明清時期傳統吉祥圖案的配色,重新賦予其色彩,并加以詩文與古文解讀,加深讀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
【文章節選】
萬事如意,畫面中有一盆萬年青,另有兩三株靈芝,寓意萬事順心如意。萬年青葉片青翠,四季常青,結出的果實股紅飽滿。《花鏡》中描寫萬年青:“闊葉叢生,深綠色,冬夏不萎。吳中人家多種之,以其盛衰占休咎。造屋、移居、行聘、治擴、小兒初生,一切喜事,無不用之,以為祥瑞口號。”古人認為萬年青象征萬年長青,寓意吉祥,所以民間很多喜事場合都會用到萬年青。這里取萬年青的“萬”字,代表萬事之意。
《春節》是一部為國人量身打造的傳統節日知識讀本。春節歷史悠久,節俗豐富,是重要的傳統節日。在本書中,作者以一年的輪回為切入點,深度剖析了作為中國節俗中重要節點的春節所蘊含的時間觀念;講述了春節在其三千多年歷史中的演變歷程;進而以微觀的視角,完整再現了一個傳統中國人從臘月初八到正月十五的完整的過年歷程;并在其后綜合展示了春節在海外的節日現狀。全書精選50幅高清古畫,在時間的終極儀式中體會春節蘊含的感情與愿望、倫理和信仰,帶領讀者在傳統節日里體悟中式生活的時間之美。
【文章節選】
春節在幾千年的文化積累與傳承中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歷史文化傳統。春節負載著厚重的歷史,是億萬中國人情感的聚合,在中國人心目中有著神圣的地位。團圓是春節文化的重要內容,有一句唐詩很能描述這種情況:“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舊時北京人過年時要吃荸薺,荸薺諧音“必齊”,說的就是親人要新年團聚,沒有回來也要給他擺一雙碗筷。許多地方,年夜飯必定有魚、肉做成的丸子以及其他象征團圓安樂的菜肴。人們在年夜飯中更看重的是親情與團聚,這是一年一度不可或缺的精神聚餐。年夜飯一定要在家里吃,用自己的雙手做一頓全家人共享的團圓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