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過崇山、跨越江河,中老鐵路這條開放共贏、雙向奔赴的“黃金大通道”,運營已超過3年,促進了中國與老撾以及其他東盟國家的貿易往來,成為中老人民的發展路、幸福路、友誼路。從江水相隔到一軌相連,中老鐵路實現客貨運輸持續增長,服務品質顯著提升,輻射效應不斷增強,用一張張亮眼的成績單為沿線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老鐵路雖然北起昆明、南至萬象,但隨著一系列貨運產品的“上新”,這條“黃金大通道”所產生的積極效應早已逾越沿線地區,帶動并輻射到中國內陸腹地和東盟各國市場。通車運營3年來,中老鐵路客貨運輸量連創新高,國際貨運班列從每日2列增至18列,牽引噸數提升25%,運輸商品種類拓展至3000余種。這條“發展之路”正成為區域產業鏈整合的核心引擎。

2024年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喀山會見老撾人民革命黨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通倫時指出,雙方要繼續做大做強中老鐵路,推進中老經濟走廊建設,打造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樣板。
3年多來,中老鐵路已經快速發展成為內外聯通、雙向互濟、輻射周邊的“黃金大通道”。老撾熱帶水果7天直達北京,東南亞榴蓮“搶鮮”中國市場。依托“中老鐵路+中歐班列”聯運模式,貨物運輸覆蓋中國31個省份和東盟19國,老撾從封閉的內陸國一躍成為區域樞紐。而中國的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和溫帶果蔬也通過中老鐵路進入東南亞國家,實現了貨物的雙向高效流通,有力促進了沿線產業升級和區域經濟發展。2024年,經昆明海關監管的進出口貨物貨值達168.1億元,同比增長35%,“一線共襄,千里同好”的愿景照進現實。

中老鐵路跨境貨運能力持續提升的同時,也成為越來越多人出入境旅游的首選。中老鐵路沿線是世界上旅游資源最豐富、氣候帶最完整、物種資源最富集、生態文化保存最原始、世界遺產最集中的區域之一。游客既能領略壯闊的高原峽谷,體驗旖旎的雨林風貌,又能欣賞湄公河平原“一河跨兩國”的日落浪漫。
中老鐵路的開通運營為旅游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兩國鐵路部門積極適應日益增長的旅客出行需求,精準投放運力,豐富客運產品,單日最高開行旅客列車達98列,發送旅客突破10萬人次。為了滿足游客的需求,沿線各地不斷完善旅游基礎設施,推出了豐富多彩的旅游項目。
“早上在昆明吃米線,晚上到萬象品米粉。”導游許炆楷這樣描述鐵路帶來的便利。老撾導游蘇力表示他親歷了中老鐵路為老撾帶來的旅游熱潮:“不僅中國游客激增,泰國游客也通過鐵路深入老撾腹地。”


鐵路推動了旅游業的發展,也促進了文化的雙向交流。在萬象,越來越多的中國游客走進寺廟,聆聽僧侶講解佛教文化,體驗靜修冥想;在瑯勃拉邦的夜市,漢語招牌隨處可見,手工藝攤主熟練地用中文介紹銀器和紡織品。在昆明,老撾風味餐廳生意興隆,糯米菠蘿蜜、過手抓魚、老撾拌面成為食客的新寵,一口地道的老撾咖啡,更讓人仿佛置身湄公河畔。
近年來,中老文化節、藝術展、電影周等活動層出不窮,昆明的劇院上演老撾傳統舞蹈,萬象的書店擺上了中文版的《紅樓夢》。越來越多的青年通過留學、培訓和研學旅行深入對方國家,語言學校的課堂上,漢語和老撾語的學習熱度同步升溫。
中老鐵路不僅促進沿線物流、客流、信息流的高效交換,還為沿線民眾出行提供便利,為兩國文旅等產業發展帶來新機遇。


老撾歌手阿提薩創作的歌曲《騰飛于中老鐵路》中寫道:“兩國人民一線相牽,中老鐵路一軌相通。”這不僅是一種藝術表達,更是無數老撾與中國人民內心真實寫照的縮影。這條鐵路不僅成為了兩國民眾出行的首選,更鋪就了一條民心相通的“幸福之路”。
在中老鐵路建成前,老撾只有一條3.5公里長的鐵路,全國交通主要依賴公路,交通極不發達。“以前從萬象到瑯勃拉邦坐汽車要10多個小時,現在坐火車只需3小時。”老撾乘客坎鵬·維萊蘇萬說道。中老鐵路的開通運營,架起了中老兩國民眾往來的新橋梁,改變了民眾的生活方式。
這條鐵路就像一把鑰匙,打開了幸福生活的大門,讓沿線民眾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在瑯勃拉邦火車站門口,店主阿小的攤位與鐵路“同齡”。她自學中文和英文,向游客售賣零食和飲料。“收入比以前翻了一番,生活也比以往過得更好!”阿小笑著說。瑯勃拉邦火車站門口來往游客不少、生意也做得紅火。像她一樣,很多人的生活因中老鐵路的開通運營得以改善。
位于云南省最南端的磨憨,地處中老鐵路、昆曼國際公路的關鍵節點,是中國通往老撾的國家級陸路口岸。“‘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云南就成為開發的重要區域。中老鐵路正式通車以后,磨憨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得到了進一步的彰顯和利用。”云南磨憨開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慶宇說道。2022年4月,昆明全面托管西雙版納州勐臘縣磨憨鎮后,磨憨發展建設駛入“快車道”。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不斷深化和中老鐵路的開通運營,這座邊陲小鎮憑借獨特的區位優勢,正逐漸成為云南建設中國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重要支點。


尚岡村位于云南省西雙版納州勐臘縣磨憨鎮,是當地最大的一座傣族傳統古村落。村落里的一處街角,一幅色彩鮮艷的壁畫映入記者眼簾。畫上元素豐富、圖文并茂,“要想日子紅紅火火,就種火龍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旁邊的《螞蟻精神》畫像更是惹人注目,畫上的螞蟻把手高高舉起,蝴蝶在一旁翩翩飛舞,正如畫上所寫的那樣“像螞蟻一樣工作,像蝴蝶一樣生活。”尚岡村里的村民用雙手踐行著這樣的生活。“自中老鐵路正式開通后,我們尚岡村從偏遠落后的小鄉村,一舉變成了國際口岸城市下面的現代化‘邊境幸福村’。”盤龍區駐尚岡村工作隊隊員陳鎮表示,“我們計劃將尚岡村打造成保護與傳承傣族傳統文化、邊境地區最大的傣族民俗文化風情體驗地。吸引更多外地和外國游客來這里騎行、自駕、旅居,了解我們的傣族文化、體驗獨特的風土人情。”陳鎮感嘆,如今,路修好了,村莊更美了,“我們火龍果種植的面積擴大了,冷庫建成了,村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了”。一幅“美麗村寨換新顏,幸福生活入畫來”的生動畫卷正漸次展開。
一條鐵路為經濟發展開辟新通道,一個口岸為現代化邊境幸福村建設注入新動能。中老鐵路這條幸福之路,讓沿線居民的“幸福根基”夯得更實,幸福感越發真切。




中老鐵路這條“鋼鐵巨龍”,不僅是一條交通要道,更是一條連接中老兩國人民心靈的“友誼之路”,在兩國民眾交往、文化交流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家人得知我能在中老鐵路工作時,都為我感到高興。”身穿藍色乘務制服的老撾姑娘國茉莉,如今是D88次列車的列車長。“這3年來,在中方師父的指導下,我逐漸適應了工作。我們每月培訓兩次,起初師父教我旅客服務和安全保障,后來又指導我應急處置。我的能力不斷提升,現在已經能獨立處理列車上的突發情況。”憑借出色的業務水平,國茉莉已晉升為列車長。
鐵路通車運營3年來,中老兩國員工師帶徒的故事比比皆是。
“師父,恭喜您光榮退休,新年快樂!”春節期間,文斌收到了徒弟樊鵬從老撾萬象發來的祝福。文斌與樊鵬去老撾工作前是一對師徒。2021年10月,兩人相約去了老撾,很巧的是,他們在老撾又被分到中老鐵路萬象運營管理中心的同一班組工作,運營、維護中老鐵路。今年2月1日,年滿60歲的文斌正式退休。
樊鵬記著師父的言傳身教,和同事們一起積極為老撾培養現代化鐵路人才。在老撾的3年多里,樊鵬帶出了自己的老撾徒弟米可。2024年,米可不僅被選拔為老撾工長,還在技術大賽中獲得了機車檢修一等獎。而米可,又成為新入職員工田東凱的師父。師徒四代都在中老鐵路萬象運營管理中心檢修整備一組工作,共同守護著這條連接兩國的鐵路。
米可不僅在事業上取得了成就,還通過中老鐵路結識了自己的妻子宋碧,兩人同為鐵路員工,因工作結緣,組成了幸福的家庭。這不僅是個人幸福的見證,也是中老鐵路友誼路的生動體現。

截至2024年底,中老鐵路一線老撾籍員工人數接近1000人,占比達61.3%,在鐵路安全管理、客貨運輸、設備運用維護等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老中鐵路有限公司預計,到2026年年底,萬象運管中心老撾籍員工占比有望達到80%,瑯勃拉邦維保中心老撾籍員工占比將提升至65%。
就職于老中鐵路有限公司瑯勃拉邦維保管理中心的陳思回憶道,2017年,在中國國家瀾湄合作專項基金和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他和10多名老撾留學生來到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學習鐵道專業知識。“初到中國時,第一次乘坐高鐵從上海到北京,我就被高速、平穩和舒適的體驗所震撼。”在北京參觀詹天佑紀念館后,他萌生了成為老撾第一代鐵路工程師的夢想,他的老撾同學們也立志成為老撾的“詹天佑”。
2021年11月,這些老撾留學生給習近平主席寫了一封聯名信。他們在信中提到:“我們既是瀾湄合作的受益者,也是中老友誼的見證者。上海的求學經歷改變了我們的命運,也讓我們趕上了世界最先進的鐵路建設。”

2021年12月3日,習近平主席在視頻出席中老鐵路通車儀式上,提到了這封信,并表示“中老友誼的未來在青年,互聯互通的根基在心心相通。中方愿為中老友誼之路培育更多棟梁之才。”陳思說,每當工作疲憊時,他都會讀一讀這封信,以此激勵自己。
一路飛架跨山川。從“路相連”到“心相通”,中老鐵路的高質量運營,不僅見證了中老兩國在經濟、文化等領域的深度合作,更彰顯了兩國人民之間的深厚友誼,是一條煥發新機的發展之路、鋪就福祉的幸福之路、跨越國界的友誼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