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意識形態工作是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的工作”。意識形態關乎旗幟、關乎道路、關乎國家政治安全、關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大數據時代,互聯網已成為意識形態表達的主陣地和意識形態斗爭的主戰場,意識形態工作的話語權、領導權、管理權面臨嚴峻挑戰。同時,我國是世界上網民最多的網絡大國,而青少年是互聯網的“原居民”;盡管青少年還沒有形成社會學意義上的“社會階層”,但其日益嚴重的網絡意識形態偏差行為所帶來的破壞性影響已經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因此,針對大數據背景下青少年網絡意識形態發展的特點,構建青少年網絡意識形態引導系統,讓青少年網絡意識形態工作的“最大變量”釋放“最大正能量”,已成為一項不可回避的時代課題。由湖南師范大學燕道成教授所著的《大數據時代青少年網絡意識形態引導研究》是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結項“優秀”成果,本書用獨特的視角、翔實的案例,解構了大數據與青少年網絡意識形態的內在邏輯,為青少年構建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網絡意識形態,助推網絡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開創了一個科學、系統的分析框架。
深刻洞察青少年網絡意識形態治理現代化的時代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問題,深刻指明了維護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推進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治理的重要意義。青少年網絡意識形態是當前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網絡空間安全的重要變量,青少年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治理是營造風清氣正網絡空間的必然要求,是國家治理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應有之義。青少年意識形態工作需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夯實共同的思想基礎和價值遵循,從而為推進國家網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構建更加和諧的意識形態氛圍、更加健康的意識形態生態而努力。
本書認為,大數據時代,青少年網絡意識形態引導工作關乎網絡安全和社會穩定,是網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和客觀需要,提升青少年網絡意識形態引導能力既是化解各種矛盾、凝聚各方共識的過程,更是升級傳統的網絡治理理念、增強網絡治理效能的重要途徑。
準確識別大數據時代青少年網絡意識形態的風險樣態。引導青少年網絡意識形態、做好青少年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工作首先需要識別其風險表征。大數據時代,網絡空間成為受眾發表想法、交往互動的重要虛擬社區,是各種觀點、思潮和價值觀聚集、激蕩的場所,也是青少年意識形態形成和發展的重要場域。受非主流意識形態的影響,青少年網絡意識形態存在多重風險,這些風險極大地影響了青少年群體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和理解,削弱了主流意識形態的主導權和話語權。
本書指出,“預判風險所在是防范風險的前提”,只有科學準確地預判青少年網絡意識形態風險樣態,找到青少年網絡意識形態的病灶,才能為青少年網絡意識形態風險的現代化治理提供可靠保障和方向引領。大數據時代,青少年網絡意識形態風險的主要樣態表現為如下幾點。一是西方錯誤思潮滲透青少年帶來的青少年網絡意識形態“西化”風險。二是網絡傳播不當引發青少年網絡意識形態“群體極化”風險。三是非主流意識形態造成青少年網絡意識形態“泛娛樂化”風險。網絡空間作為青少年認識自己、他人和世界的重要來源,極大地影響著青少年的認知和價值判斷。換言之,目前,網絡信息的“三俗化”以及網絡環境的復雜化不利于青少年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不利于青少年形成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的正確理解以及文化認同,這最終將影響青少年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帶來網絡意識形態危機。
科學定位大數據時代青少年網絡意識形態的風險來源。任何風險都有特定的源頭,有其發生的原因或條件,即風險來源。引導和治理青少年網絡意識形態需要明確青少年網絡意識形態的風險源,深刻認識青少年網絡意識形態風險如何以及為何發生,唯有如此,才能準確把握青少年網絡意識形態的問題,判斷青少年網絡意識形態風險走向,才能獲得防范青少年網絡意識形態風險的主動權,有效維護青少年網絡意識形態安全。
本書闡明,認識青少年網絡社會風險需要線上線下兩手抓。隨著大數據技術的不斷升級,青少年網絡意識形態風險源既源于傳統的現實環境,又來自新的網絡環境。一是社會利益分配格局失衡。目前,一方面社會階層固化,階層利益分化明顯;另一方面,受眾的物質追求和精神追求日益增長,現實矛盾較為突出。網絡空間作為青少年表達訴求、宣泄情緒的重要場所,面對如此現狀,一旦關系青少年切身利益的現實社會問題未得到合理解決,青少年有可能將現實的不滿發泄在網絡空間中,甚至出現極端發言,相似的消極情緒在此不斷聚集和放大,由此導致網絡意識形態風險的產生。二是碎片化傳播方式影響主流意識形態凝聚力。一方面,碎片化的傳播方式容易消解主流意識形態的崇高性和整體性,從而影響青少年完整準確地理解和認同主流意識形態。另一方面,在碎片化傳播的背景下,主流意識形態在傳播過程中可能會因為脫離具體語境而出現被片面理解和歪曲解讀的風險,從而影響主流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三是大數據推薦技術挑戰青少年主流意識形態認同。一方面,“信息繭房”效應帶來了青少年價值觀偏離風險。算法推薦技術以個人偏好和興趣作為推薦依據,滿足了青少年的信息需求和娛樂需求,但過于便利的信息接收方式也會影響青少年主動搜索信息的意愿和能力,進而可能會造成青少年信息閉塞,阻礙青少年接觸主流意識形態內容或主流意識形態觸達青少年。當缺少正確價值觀和主流意識形態的引領和指導,青少年很容易受到非主流價值觀的影響,甚至誤入歧途。另一方面,由算法推薦技術形成的“過濾氣泡”容易加劇社群分化和意識形態極化風險。智能算法推薦強化了青少年的選擇性接觸行為,推動了趣緣圈層的形成,各種“圈層”將青少年置于“過濾”后的媒介環境中,久而久之,青少年在同質化信息、思想的影響下容易產生偏激、極端的觀點,不利于形成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四是青少年對錯誤意識形態的防范能力不足。網絡空間中各種信息良莠不齊、各種思潮相互激蕩,青少年由于缺乏辨別力,難以正確分析隱匿其中的錯誤思想傾向,易受非主流意識形態和網絡意見領袖的左右和裹挾,容易走向人云亦云,無形中推動歪風邪氣的傳播。
精辟剖析青少年網絡意識形態偏差及其矯治策略。青少年網絡意識形態偏差概括了青少年網絡意識形態與主流意識形態之間的偏離。由于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識不足、領悟不夠,又受到各類非主流意識形態和錯誤價值觀的影響,青少年對主流意識形態存在表面化認同、功利化認同、情緒化認同等一系列行為偏差,這些行為偏差極大地消解了主流意識形態的價值和地位。
本書深刻闡釋了青少年網絡意識形態偏差及其矯治方略。一是從實證主義的視角透析青少年網絡意識形態偏差的表征與機理。青少年網絡意識形態偏差按照不同分類方式有多種表現形態,青少年網絡意識形態偏差的形成機制包括線上催生機制、線上線下互動融合機制、線下催生形成機制、擴大滲透演變機制。二是在傳統社會控制理論的基礎上,構建青少年網絡意識形態偏差的矯治理論,為青少年網絡意識形態引導工作提供科學合理的理論指導。三是在現代數字化干預理論的基礎上,構建青少年網絡意識形態偏差的矯治方式,為青少年網絡意識形態矯治工作提供切實可行的現實方案。四是在青少年網絡意識形態偏差矯治理論的基礎上,研究青少年網絡意識形態偏差矯治的方法,從矯治主體與矯治客體、矯治類型、矯治的內容、矯治的策略、矯治的時機、矯治的手段等多個方面完成對青少年網絡行為偏差者的行為干預。
創新構建青少年網絡意識形態現代化引導體系。大數據時代,推進青少年網絡意識形態治理的現代化,不能采取片面、短視的思路和取向,否則治標不治本。相反,要形成系統、科學的治理思路和治理路徑,即圍繞治理格局、治理制度、治理技術三個層面,實現三者的升維發展和創新升級,最終將升維效果落實到增強治理能力上,以此有效推進青少年網絡意識形態的治理工作。
本書指明,作為一個系統工程,青少年網絡意識形態引導體系不僅涉及網絡意識形態引導本身的內在動因,也受到網絡意識形態引導環境的外在影響。青少年網絡意識形態引導體系的建成不僅需要黨和政府加強重視,也需要媒體、社會組織等其他各類主體貢獻力量。直面青少年網絡意識形態中暴露的問題及其對意識形態安全構成的沖擊,創新構建青少年網絡意識形態的引導系統。一是貫徹大數據理念:數據為本、個性化涵化、互聯網思維、跨界融合等。二是形成大數據路徑:內容的聚類篩選、資源的動態配置、話語的共情表達、實施的協同聯動等。三是搭建大數據平臺:大數據載體硬件平臺、大數據載體系統平臺、大數據載體評估平臺、大數據載體共享平臺。四是打造大數據機制:主體參與節點的激勵機制、動態評估反饋機制、安全保障機制等。
本書認為,大數據時代,應以“傳播重組”提升青少年網絡主流意識形態凝聚力,以“權力重塑”提升青少年網絡主流意識形態引領力,以“秩序重建”提升青少年網絡主流意識形態競爭力,以“勢能重構”增強青少年網絡主流意識形態輻射力,有效應對大數據時代青少年網絡意識形態風險。
【編輯:李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