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論述鄉村創意環境營造的常見誤區,如以商業化訴求為主導、內容同質化與表面化、缺乏優勢整合、忽視村民的主體地位,梳理鄉村創意環境營造的邏輯,包括訴求、思維、優勢、主體,隨后以廣州市花都區獅嶺鎮馬嶺村為例,闡釋如何以振興鄉村為訴求,以差異、集成與拓展為思維,以在地獨特性為優勢,以村民為主體,實現鄉村創意環境營造,助力鄉村振興。
關鍵詞:鄉村創意實踐;環境營造;產業融合;在地優勢;空間整合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2年度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文化產業賦能鄉創綜合體環境營造策略研究”(GD22XYS09)、廣州市哲學社科規劃2022年度課題“廣州推進鄉村振興,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研究——基于藝術科技創新服務導向的環境整合設計研究”(2022GZGJ298)研究成果。
鄉村創意環境營造旨在以創意為核心,通過激活鄉村文化,實現資源優化與產業增值。其起源可以追溯至19世紀的英國鄉村旅游實踐,這一時期注重鄉村文化與自然景觀的融合。20世紀70年代后,歐美一些國家逐漸將創意產業理念引入鄉村發展,通過藝術創作、文化遺產保護和創意經濟活動提升鄉村吸引力和經濟活力。這種以創意為導向的鄉村環境營造模式,為全球鄉村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我國鄉村創意實踐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由文人和藝術家推動。隨著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鄉村創意實踐加速發展成為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路徑。從自發性文化復興到系統性政策推動再到創新模式探索,我國的鄉村創意實踐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有一些誤區值得警惕與思考。
一、鄉村創意實踐的常見誤區
(一)以商業化訴求為主導
哈貝馬斯(Jürgen Habermas)在其《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中強調公共利益優先于商業邏輯。我國鄉村政策也強調農民利益與共同利益優先,但現實中,創意實踐傾向于為快速獲利服務,忽視了原生環境與村民需求,由資本主導“外來者”掌控。過度的商業化傾向,導致鄉村特色與本土文化消散。
(二)內容同質化與表面化
文化資源理論強調鄉村獨特文化資源可轉化為經濟項目,但現實中卻總是簡單拼湊、復制或泛化創意,導致“千村一面”。同時,急于求成的“一村一品”重形式、輕內涵,導致資源浪費與文化損失。農業農村部的相關文件中強調,特色產業專業村需經過3—5年時間的培育,然而在此期間,部分項目未能較好地堅持下去,面臨失敗風險。
(三)缺乏優勢整合
一些創意實踐項目未經統籌整合,開發碎片化,外來創意與本土結合不緊密,未能凸顯鄉村優勢。即便項目實現了短期收益,但終會因缺乏整體規劃、環境考量與社區營造,難以實現“三生三產”融合,長期可持續效益有限。
(四)忽視村民的主體地位
項目多由外部團隊主導,村民缺乏參與,其對項目的被動接受導致設計與本土情況脫節。對村民創新能力的低估及對本土文化理解的忽視,會導致錯失實際且獨特的解決方案。村民主體的缺位還會導致文化淺表化和“假鄉村”現象。
二、鄉村創意環境營造的邏輯
鄉村創意環境的營造需要明確創意訴求、探索創意思維、確定創意優勢,最終以尊重創意主體為基本點將創意落實。整個過程從愿景規劃到策略制定,再到獨特性強化和執行主體的落實,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閉環體系。
(一)訴求:明確目標與愿景
為何引入創意?約翰·霍金斯在《創意經濟》強調了創意產業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認為其能夠激活塵封的文化資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應用于鄉村環境。通過創新融合,鄉村能夠擺脫單一的產業結構,實現綜合發展。例如日本的地方創生戰略強調明確創意訴求,通過結合地方的文化、產業和自然資源,振興鄉村經濟,吸引人口回流,突破人口流失困境。
(二)思維:提供策略與方案
亨利·列斐伏爾的空間生產理論表明創意思維是推動空間再生產的核心,通過建立創意綜合體、開展文化創意產業或推行農業創新等方式,可以優化鄉村空間,融合自然環境、文化象征與居民日常生活體驗。創意思維賦予了本土居民更多參與權,可以推動參與式設計和多元協作,使空間再生產更具包容性,并通過創新利用低效空間,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三)優勢:強化獨特性與競爭力
地方資源的獨特性是開展創意實踐的關鍵基礎。地方依附理論(Place-Attachment Theory)揭示創意優勢可通過文化挖掘、空間創新和社區互動,增強地方的獨特價值與競爭力。文化景觀理論闡明保護與創新推動鄉村景觀建設,可以提升地方的吸引力與競爭力。這表明創意方案只有深度挖掘和創新增強地方獨特性的優勢,才能使方案具有可持續性。
(四)主體:激發參與與共創
推動創意落地的實際參與者是主體,包括地方政府、設計師、村民、企業等。各主體間的互動與協作是創意實踐成功的關鍵。協同創新理論表明多主體合作能整合外來資源與本土智慧,推動多元創新。哲學家埃米婭·斯里尼瓦桑(Amia Srinivasan)闡明,只有社區成員深度參與設計與實施,項目才能真正契合當地需求。
三、鄉村創意環境營造策略——以花都馬嶺村為例
馬嶺村建村于清康熙年間,位于廣州北郊花都區獅嶺鎮西部,曾受人口外流和農業衰弱等困擾,不少村戶依靠低保生活。盡管如此,馬嶺村憑借擁有的山、水、林、田、湖等資源,乘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東風,加強資源整合,以創意激活鄉村,使得游客數量大幅增加,農產品及其加工品銷量倍增,村集體年收入翻番,極大地激發了村民參與的積極性,許多村民紛紛返鄉創業就業。馬嶺村相繼獲得了“廣州市美麗鄉村”及廣東省“一村一品、一鎮一業”休閑農業村稱號。在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尚農智庫聯合有關單位共同主辦的第二屆印跡鄉村創意設計大賽中,廣州花都馬嶺喜花里農商旅綜合體榮獲“鄉村公共設施設計獎”。另外,觀蘆藝術民宿入選了香港建筑師學會年度大獎。
(一)以振興鄉村為創意訴求
1.多元產業的聯動融合
馬嶺村毗鄰大灣區北部樞紐山前大道,具有城鄉資源互通便利的優勢。同時,作為北回歸線生態旅游帶、廣州空港花世界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帶上的鄉村,馬嶺村將農業、旅游、文創等不同業態有機結合,形成協同發展模式。通過將花卉種植與觀光、農產品銷售、文化體驗等相結合,營造集生產、消費、體驗于一體的鄉村綜合體,以延伸產業鏈條,提高鄉村經濟效益(圖1)。
2.文化與創意的深度結合
馬嶺村可在環境營造中融入在地文化元素和創意表達形式,增強村落的文化吸引力,提高品牌價值。通過舉辦藝術節、鄉村展覽和民俗活動等,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創意融為一體,使鄉村成為獨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展示空間,增強村民和游客的參與感。
3.民眾需求與社區服務的整合提升
馬嶺村關注當地民眾的生活需求,通過改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創造宜居環境。同時,建設新型社區并提供便利的生活服務。通過建立共享平臺,推動村民參與鄉村運營與管理,使創意環境營造真正惠及村民,增強村民的參與感與凝聚力。
(二)以差異、集成與拓展為創意思維
1.片區空間的差異化開發
基于當地農產品、山水林田、聚居村落等資源的分布,以主題片區的差異化規劃促進片區間的互聯互補與共生融合,提升鄉村的整體價值。馬嶺村還可依托片區特色農產資源,發展多元化的農旅形式,實現資源、文化與產業的有機整合與重構。
2.業態集成的空間創新
馬嶺村可依托本土特色產業,創新營造集展示、體驗、銷售、互動、教育等于一體的多功能服務環境。通過鄉村會展、研學等新業態的引入,將本地資源轉變為吸引外界的亮點。結合田園景觀,配置創意空間設施,提升空間的多樣化體驗。
3.街區空間的功能拓展
馬嶺村可通過構建輕量化、沉浸式消費與服務場景,提供產業特色街區體驗,實現鄉村場域空間的經濟價值轉化。除日夜線性規劃外,在橫向發展中,為街區布局互補性強的業態格局,包括民宿、商業街區、藝術工坊等,使鄉村實現“四季可游”與全時段體驗。
(三)以在地獨特性為創意優勢
1.在地生產整合與綜合體空間聯動
馬嶺村可承接上位政策與區域規劃,構建“南莊、東花、西果、北丘”四大片區框架,以在地獨特性整合各片區從生產、加工、展示到銷售的全產業鏈,形成一體化的服務集成空間。例如,南莊以工藝為特色,東花發展文創,西果側重果品,北丘聚焦康養,從而在各片區內實現空間集成和服務集成。在此基礎上,構建綜合體的空間聯動,通過各片區在農、文、商、旅上的功能分工和特色互補,設置片區聯動的空間體系。在每個片區設立空間標識與主題景觀,例如南莊村落、東花博覽、西果市集、北丘營地。同時,通過交通與動線規劃,聯通四片區的交通網絡,形成串聯式的體驗路徑。圍繞在地特色,組織四季節慶活動,發展農文商旅綜合體。如舉辦南莊工藝節、東花賞花季、西果采摘節、北丘露營季等活動,讓游客深入體驗各片區的獨特性(圖2)。
2.在地文化再造與IP植入空間創新
馬嶺村可基于“人、水、地、景、產、文”六個維度,探尋在地文脈,提煉文化內涵,再造在地文化。圍繞四大片區特點,以具有鄉土特色的元素為IP主題,塑造統一的品牌形象,形成主線標志“喜花里”與“馬TATA”,將其作為鄉村識別和傳播的新文化符號(圖3),強化鄉村作為一個有故事和品牌的目的地的形象。IP形象作為在地文化再造中的一部分,不僅體現在視覺層面,還可作為文化標記融入本土產業鏈,使產品具備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內涵。這種全新的產業鏈伴隨著環境的營造,通過本地資源聯動,構建出難以復制的鄉村環境優勢。此外,可將本土節慶活動與創新IP相結合,如“盤古王誕”、取水節、升燈等民俗,通過IP融入當代生活,賦予環境創新獨特性,提升游客的體驗與對鄉村文化的認同。
3.在地生態保護與互聯新空間營造
馬嶺村保存完好的水庫及周邊景觀是其獨特的生態優勢。可以在水庫周邊及延伸出來的村落區域,營造環形步道線形空間,既可作巡護用途,保護水庫生態功能,又可突出其資源的獨特性。該空間不僅承擔水庫生態監測任務,還致力于沿線駁岸消落帶的生態修復、鳥類棲息地保護、裸露土壤的植被恢復,避讓保護原生荔枝林、竹林等植被,營造生態友好型的帶狀空間,為村民提供深度的生態體驗,提升沿線的生態價值。在空間結構上,環形步道聯動周邊村落,連接水庫與村民日常生活及生產活動區,建立了便捷的通行路徑。分支道路與多個產業園區、林區相連,形成多點聯動的共享空間結構,為村民和游客提供包含交流、休閑、科普等多功能的“線性公園”,使其成為集游覽、觀賞于一體的社區新中心(圖4)。
(四)以本土村民為創意主體
創意營造的每一步都離不開本土村民的主動參與和深度合作,他們不僅是鄉村發展的受益者,而且是推動者和決策者。馬嶺村可通過決策參與、資源提供和文化傳承等多個環節,展現村民作為創意主體的作用。這種過程不僅促進了鄉村的可持續發展,還增強了村民對家鄉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1.促使村民轉變態度
在村屋改造初期,部分村民對改造計劃持抵觸態度,這反映了村民對環境變動的關切。村委會尊重村民的利益和需求,通過入戶溝通、多次帶領村民參觀成功鄉村示范點等方式,重建了村民對鄉村價值的認同,最終讓27戶村民全部同意改造。這顯示了在創意營造過程中,村民不僅是受益者,還是可參與討論與決策的能動主體。
2.本土宗族文化的復興
以紅磚祠堂為村落記憶節點,對祠堂進行修繕和傳統習俗的恢復,尤其是謝氏、李氏宗祠,聘請老工匠進行保護性修復,喚醒村民對宗族和鄉村傳統的認同,并按傳統時間節點恢復升燈等習俗活動。這一文化復興措施強化了村民作為創意主體的身份,確保創意營造過程中對在地文化的尊重與延續,加強了村民與社區的情感連接。
3.村屋資源的盤活
在盤活50余棟閑置村屋的過程中,考慮到村民的自住和出租需求,以“主客共享”模式使這些空間能夠同時滿足村民和游客的“食、住、行、游、購、娛”的差異化需求,形成優勢互補的業態格局。村屋作為村民的資源,通過“輕設計、微改造”的策略得到重新利用,不僅提升了村民房屋的租金收入,而且為村民創造了更多經濟機會。村屋的盤活模式滿足了村民的居住需求與游客的休閑需求,確保了村民在經濟收益和社區發展中的主動參與性。
4.以村民為核心的空間設計
以“村民化設計”為導向的新型鄉村市集,兼顧了本地多重業態產品零售與地方花文化體驗,融合休閑餐飲、音樂演出、燈光藝術和多元節慶活動,提升消費體驗,凝聚人氣。攤位單元基于“功能疊合、彈性空間”的理念,使用“盒子”作為空間單元。在非市集時段,“盒子”可作為村民和游客的休憩共享空間,在市集時段則可靈活轉換為售賣、餐飲、展示或演出的空間。“盒子”的通風格柵立面和遮陽擋雨頂棚順應嶺南氣候,采用可拆卸、可移動的設計,提升場地利用率。
5.為村民提供就業機會
創意企業與村民緊密合作,在供應鏈和客流方面為村民提供了支持,并創造了500多個就業崗位,吸引了外出務工人口回流。這種合作不僅解決了鄉村“空心化”的問題,還使村民通過銷售農產品、經營民宿和餐飲等方式,實現收入顯著提升,這證明村民在創意營造過程中不僅是受益者,還是創意實踐的關鍵推動者。通過創意企業和農戶的合作,村民在農業、餐飲、旅游等方面都獲得就業機會,收入明顯提升,凸顯了村民在鄉村創意營造中的重要地位。
6.多元協調機制與村民參與
村民和村委班子通過多次外出考察和專家調研,制定了適合本村的生態可持續發展路線,拒絕外來企業對土地的工業化開發提議。這表明村民不是鄉村發展方向的被動接受者,而且是發展措施的積極制定者和決策者。“社區村民全員參與、企業負責經營、政府搭建平臺”的機制,進一步突出了村民作為創意主體的核心地位。這一機制鼓勵村民參與決策、設計和實施的各個環節,使他們能夠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推動村莊的創新性發展。通過這種機制,村民不僅成了創意項目的參與者,而且成了受益者,可就此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四、結語
鄉村創意環境的營造需要系統化的策略與創意思維,以及對地方優勢的挖掘及多主體協同合作。馬嶺村通過產業融合、差異化營造和村民主體的策略,充分整合在地優勢,推動了鄉村振興與可持續發展。鄉村環境營造是一個動態、復雜且充滿挑戰的過程,需持續關注社會、經濟與文化環境的變化。通過政策支持、社區參與、品牌建設等多方面的努力,鄉村創意實踐將在鄉村振興中發揮更大作用,推動經濟、社會與生態的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彭濤,常毅恒,劉剛,等.花都“馬嶺原鄉風情小鎮”總體規劃:花都馬嶺-聯星片區全域鄉村振興發展規劃[R].廣州:怡境國際設計集團文旅規劃設計院,2021:9-11,23-39.
[2]林朝霞,袁媛.空間生產視域下福建鄉村創意發展路徑研究:由臺灣地區鄉村創意引發的思考[J].廈門理工學院學報,2021(4):19-26.
作者簡介:
朱琦聰,廣東白云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