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環境行為學理論為切入點,對新疆伊犁天鵝泉濕地公園進行實地調研,獲得游客與當地居民關于濕地公園景觀設施的各類需求。在此基礎上,從導覽服務系統、游客安全與便利性、教育學習與文化體驗、互動參與等方面,綜合提出針對濕地公園景觀設施的更新策略,希望能為游客提供更加舒適、便捷、具有文化特色和生態意義的景觀體驗。
關鍵詞:環境行為學;濕地公園;景觀設施
一、環境行為學理論的應用要點
(一)強調實踐性與交互性
環境行為學在濕地公園景觀設施更新中的應用,有利于突出體現實踐性與交互性。濕地公園作為人們與自然互動的重要場所,不僅要滿足人們的基本使用需求,而且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交流[1]。在實踐性方面,濕地公園的景觀設施設計應充分考慮人們的行為模式和使用習慣,確保設施的易用性和便捷性。如在步行道的設計中,應考慮行人的步速和步幅,以及輪椅使用者的特殊需求。在交互性方面,濕地公園的景觀設施應鼓勵人們與自然環境進行互動。可以設置一些互動性的科普裝置,讓游客在游玩的同時了解濕地生態知識,感受濕地的魅力。
(二)強調舒適感與宜人性
環境行為學強調在濕地公園景觀設施更新中,關注并突出舒適感與宜人性。為了實現舒適感,濕地公園的景觀設施應充分考慮人體的構造規律。如:在座椅的設計中,應考慮人體的不同坐姿所帶來的感受,確保游客能夠得到充分的放松;照明設施應考慮夜間使用的需求,確保游客在夜間能安全、舒適地游覽。為了實現宜人性,濕地公園的景觀設施應充分考慮人們的行為習慣和心理需求。可以設置一些私密性較強的空間,供游客進行休息和冥想;還可以設置一些開放性的空間,供游客進行社交和娛樂。同時,景觀設施的色彩、材質和造型等,應與周圍的自然環境相協調,營造出一種和諧、宜人的氛圍[2]。
(三)強調生態性與可持續性
濕地作為重要的生態系統之一,其相關公園景觀設施的更新設計應充分考慮生態性和可持續性。環境行為學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要求在景觀設計中盡可能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和干擾[3]。在生態性方面,濕地公園的景觀設施應采用生態友好的設計理念和材料。例如:在步行道和觀景平臺等設計中,可以采用可循環利用的材料進行建設;在照明設施設計中,可以采用節能、環保的燈具;植物配置應注重采用當地特色樹種,關注對生態群落的保護。濕地公園的景觀設施更新應注重對資源的節約和對環境的保護,可以設置雨水收集系統和污水處理系統,實現水資源的循環利用,還可以充分利用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資源。
二、伊犁天鵝泉濕地公園景觀設施現狀
(一)景觀設施形式單一
伊犁天鵝泉濕地公園中單一的景觀設施無法滿足使用者的多樣化需求。在濕地公園中,觀景步行道、休息座椅、垃圾桶等基礎設施都是常規類型,沒有根據天鵝泉濕地公園的具體環境和文化特色進行個性化設計。這種單一性不僅導致濕地公園的景觀缺乏吸引力,還會讓游客在游覽過程中感到單調乏味。濕地公園的景觀設施應該與游客產生良好的互動關系,讓游客在參與和體驗中感受濕地的魅力[4]。天鵝泉濕地公園每年吸引大量攝影愛好者前來游玩,然而一些觀景臺的設計過于簡單(圖1),無法提供多樣化的觀賞角度和體驗方式,游客的互動感和觀賞體驗較差。在濕地公園內部道路上,缺乏照明設施,夜間游覽視線較差,游客面臨危險。
(二)景觀設施材料老舊
從環境行為學角度出發,景觀設施材料的選擇和使用對于提升使用者的感官體驗至關重要。在調研的過程中發現,天鵝泉濕地公園中大多數景觀設施都采用了金屬等材料,其長時間待在戶外環境中,容易受到紫外線、濕度、溫度等自然因素的影響,進而出現褪色、表皮剝落、銹跡、開裂或變形等現象,不僅影響美觀,還可能對濕地生態系統造成污染和破壞,影響生態平衡。對使用者而言,現有的景觀設施在材質選擇上忽視了秋冬季節游客的實際需求,設施材質的冷硬感可能讓使用者感到不便或不適,導致這些設施在寒冷季節時無法提供足夠的舒適性。在鋪裝部分,景區采用簡單的石子鋪裝或水泥鋪裝(圖2),未進行滲水或引水處理,導致道路易在雨水充足的季節積水嚴重,從而降低了游客體驗。
(三)景觀設施與環境融合較差
在天鵝泉濕地公園中,自然景觀是其核心特色,因此景觀設施的設計應該盡可能與自然環境相協調[5]。實地調研過程中發現,景區內部的休息涼亭在材料的顏色與質感上過于深沉與粗糙,未能充分考慮周圍環境的風格,導致設施形態與環境產生沖突,降低了整體景觀的和諧性。在觀景步行道區域,靠水一側的圍欄運用了現代感較強的金屬材質(圖3),在周圍環境中顯得格格不入。
三、游客對濕地公園景觀設施的需求
(一)安全性與便利性
游客在外出游玩時大多都會注重安全性和便利性。對此,天鵝泉濕地公園內應設有足夠的監控設備、緊急呼叫設施以及必要的醫療急救點,確保游客在緊急情況下能夠得到及時救助。為了方便殘障人士和老年人等特殊群體,公園內應設有無障礙通道、無障礙洗手間等設施,讓他們均能輕松游覽[6]。公園內還應進行合理的交通規劃,包括步行道、自行車道、快速路等,方便游客便捷地到達各個景點。
(二)教育性與體驗性
景觀設施不僅是濕地公園中的重要基礎設施,其還應該承擔起促進教育、體驗的重任。在天鵝泉濕地公園中,具有教育性與體驗性的景觀設施能夠引導游客,特別是兒童,更深入地接觸和了解自然。在公園中,可以結合景觀設施舉辦一些文化展覽、民俗活動等,讓游客感受到濕地文化的獨特魅力,并通過游戲和體驗的方式,幫助人們建立與自然的深厚情感聯系。
在現代社會中,電子產品的快速升級導致兒童和成人都逐漸遠離了大自然,并開始面臨一系列的心理問題。因此,濕地公園中的這些景觀設施顯得尤為重要,它們能為公眾提供一個與自然親密接觸的機會,幫助人們在游覽過程中提升自我認知、感知能力和創造力,同時激發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增進對日常事物的了解。
(三)互動性與參與性
互動性與參與性在交互型景觀設施中占據核心地位,它能改變游客的角色定位。這種景觀設施鼓勵并引導游客通過改變動作、聲音等與設施進行互動,由此,游客能夠近距離地接觸并感受這些景觀設施,不再是單純的旁觀者,增強了游覽的趣味性和參與感。在這種互動參與的過程中,游客將與創作者的創造初衷產生強烈的共鳴。互動裝置能充分調動公眾的主觀能動性,體現景觀設施的雙向性和反饋性。這種景觀設施不僅能滿足游客對參與和創造的渴望,還呼應了當代社會對于個性化、多元化和互動性的追求,成了一類“活著的藝術品”。它能不斷與大眾進行互動和對話,共同創造一個充滿活力和創造力的空間。
四、伊犁天鵝泉濕地公園景觀設施更新策略
(一)豐富景觀配套設施
在景區中增設多樣化的觀景臺,如懸浮式觀景臺、嵌入式觀景窗等,提供高倍望遠鏡和觀鳥指南,提升游客的觀鳥體驗,提供更廣闊的觀賞視野和更舒適的觀賞環境。景區內增設民族文化餐廳、小吃店和購物點,提供多樣化的當地特色餐飲和購物選擇。建設濕地文化館,展示濕地的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及保護知識。濕地科學館應配備專業的講解員和豐富的展品,設計互動型學習設施、舉辦民俗活動等,傳承濕地文化和民俗風情。通過游戲和體驗的方式,提升游客對自然的認知和學習興趣,為游客提供生動的科普教育體驗。在游客服務中心提供詳細的旅游地圖、導覽手冊和咨詢服務,提供數字化信息獲取方式,幫助游客更好地了解景區。
(二)更新景觀設施材料
針對天鵝泉濕地公園內所有景觀設施進行詳細評估,包括設施的材質、使用年限、損壞程度等,以確定哪些設施需要更新或維護。根據評估結果,制定詳細的更新和維護規劃,明確更新設施的優先級、所需資金、施工時間等。在更新景觀設施時,選擇耐腐蝕、耐磨損、環保的優質材料,確保設施的使用壽命和安全性。施工團隊進行設施更新和維護時,確保施工質量符合標準,定期對濕地公園內的景觀設施進行檢查和維護,及時發現并處理設施損壞或老化問題。
(三)提升景觀設施與環境融合度
在設計新的景觀設施時,應考慮濕地公園的自然環境和生態特征,將自然元素融入設施設計中。使用木質、石質等自然材料,模擬濕地植被的形態和色彩,使設施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在設施建設中,要減少對濕地生態系統的干擾和破壞,確保設施的建設不會影響到天鵝等生物的棲息和繁衍。濕地景區中建設生態浮島、人工鳥巢等設施,為鳥類提供棲息和繁衍的場所。步道的設計應注重生態性和安全性,避免對濕地植被和土壤造成破壞。同時,在步道兩側種植本土植物,營造自然、野趣的步行環境。在設施建設中,應優先使用環保、可再生的材料,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加強對濕地公園內景觀設施的監管力度,防止游客破壞設施或亂扔垃圾等行為。可以通過設置監控攝像頭、增加巡邏人員等方式來加強監管。
五、結語
對景觀設施的應用進行深入探討,結合伊犁天鵝泉濕地公園景觀設施的現狀分析,提出了針對性的更新策略。通過豐富景觀配套設施、更新景觀設施材料、提升景觀設施與環境融合度等策略,可以顯著提升天鵝泉濕地公園的景觀品質和服務水平,滿足游客多樣化的需求,同時促進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
環境行為學作為連接人與環境的橋梁,在濕地公園景觀設施更新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未來,濕地公園景觀設施的更新設計應更加注重人性化、智能化和生態化的理念,以游客的需求和濕地生態的保護為出發點,打造既美觀又實用的景觀設施,為游客提供舒適、安全、有趣的游覽環境。同時,應該加強對天鵝泉濕地公園的管理和維護,確保濕地生態系統的健康和穩定,使天鵝泉濕地公園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呂曉麗.基于環境行為學的濱水綠道景觀設計研究[J].建筑與預算,2024(2):52-54.
[2]羅奇,溫子涵,余來彥.環境行為學導向下小城鎮街道空間活力提升策略研究:以紫湖鎮為例[J].城市發展研究,2019(2):20-24,30.
[3]王世福,覃小玲,鄧昭華.環境行為學視角下城市濱水空間活力協調度研究[J].熱帶地理,2021(5):1 009-1 022.
[4]王裴.川西高原濕地景觀低影響設計策略研究:以若爾蓋喀哈爾喬濕地保護區為例[J].裝飾,2022(2):142-144.
[5]王瑋,孔祥炎.城市流域生態景觀應用研究:以峨溪河流域為例[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20(1):180-183.
[6]金雅慶,王泓博.寒地城市濱水空間的交互性景觀設施設計應用研究:以吉林市長白島濕地公園為例[J].北方建筑,2022(2):25-29.
作者簡介:
王慧,西安理工大學教授。研究方向:地域文化與藝術設計。
孫魯帥,西安理工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環境設計與工程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