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大語言模型得到答案,但人的思考與創新優勢難以替代。
23歲獲碩士學位,36歲在職讀完博士,2007年就職于河海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這些學習與工作經歷對于河海大學副教授兼常州市傳感網與環境網感知研究室秘書的劉艷來說,都是成長過程中孜孜不倦奮斗從事科研工作的注腳。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說起自己的職業生涯選擇,劉艷用“水到渠成”來形容。讀書時,她就對理科十分感興趣。“在中學信息課上,我第一次用編程實現數學運算時,便被這種采用某種格式的機器語言來實現指定計算任務的技術深深吸引了。”在高考填報志愿時,她堅定地將志愿鎖定在計算機及信息類專業上,最終被河海大學計算機及信息工程學院錄取。
研究生畢業后,在去企業從事技術研發和到高校從事教育之間,劉艷選擇了做一名高校教師。“這樣不僅能繼續從事信息科學方向的研究,與更多學者交流,還能與對信息技術感興趣、有意從事相關工作的大學生分享學習與研究經歷,幫助他們更快更好地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培養和鍛煉他們解決工程問題的能力。”對劉艷來說,電子計算機不是冷冰冰的數字,它像是一個解謎的過程,讓她著迷和喜歡。
“近二十年,科技發展尤其是信息技術的更新迭代速度很快,我也有幸見證和參與。”劉艷所在的河海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在水利、海洋信息化與智慧通信等領域,積極開展產教融合,技術創新與新工科復合型人才培養并重,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人才培養工作廣受用人單位好評。作為其中一員,十八年來,劉艷一邊從事機器視覺與人工智能技術研究,一邊從實踐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角度開展教學工作。在科學研究過程中,從作為成員參與項目中的部分研發工作,到承擔國家、省、市級項目與企業委托課題,她始終保持對信息技術研究的熱愛,以解決各行各業在視覺分析領域的技術需求為目標。從學生到教師,從學習如何教學到獨立承擔多門教學任務,她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抽取科研課題中適合大學生理解和學習的內容融入教學,以激發學生興趣,重點開展思維與實踐訓練,目前已成為視頻圖像處理等課程的建設與教學研究負責人。
“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可得益。”劉艷用切身經歷驗證了這句話。
堅持是獲得成功的密碼
十八年,對于任何一個人來說都是人生旅程中很漫長的一段時間。劉艷用十八年的青春歲月書寫和堅守著她的熱愛。
走上科研之路是興趣使然,但任何興趣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劉艷所在團隊將科研重點放在智能感知與視覺分析方向,廣泛開展水利及電力領域的技術研發及應用。
“在我們承擔的一項國家重點研發項目中,需要在具有一定流速的水體中,利用水下探測機器人對南水北調輸水涵隧內壁進行視覺檢測與可視化分析,以實現涵隧異常檢測與預警,這需要充分考慮目標場景特點,進行聲學與水下多種光學成像多模態信息融合與智能分析。為攻克這一難題,我和團隊采取實驗室模擬與現場實驗的方式,反復實驗,自研的水下探測機器人更新了四代,完成了項目內容,出版學術專著《水下雙目圖像處理與目標檢測》,在國內外期刊上公開發表了一系列論文,取得了多項發明專利。”回憶起這些年的科研經歷,劉艷如數家珍。
每順利完成一個科研項目并得到社會認可和錄用,劉艷都深感自豪與滿足。理論研究相比學習理論知識來說,不僅要求研究者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更需要腦力與實踐的充分結合。“一個理論研究做三到五年都是正常的,哪怕只有1%的希望都要堅持下去。”
探索未來的無限可能
劉艷的每一次選擇都得到了家人的無條件支持和鼓勵,也正因為有了這個強大的后援團,才使得她在科研之路上走得又穩又堅定。
當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得到普及,尤其是大語言模型向所有人開放使用,讓計算機或機器按照某種邏輯或思路進行工作,不再是計算機專業人士才能辦到的事,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與模型對話得到問題的答案,或是通過“訓練”大模型來完成代碼撰寫,控制機器完成要求的工作。“無論是企業生產、事業機構服務以及高等教育,其工作過程可以大幅簡化、工作效率都可以大幅提升。我們已經開始利用大語言模型幫我們理解技術問題、思考研究方案、加速研究過程。”對于行業發展,劉艷有很多自己獨到的見解。“大模型不是萬能的,它是根據對現有數據的分析,生成某些規則或邏輯,以得到預測結果。它們會思考,但只會用機器邏輯來思考,并不知道這種邏輯的真正含義,甚至在得出錯誤結論時一本正經的闡述它的‘思考’過程與結果。因此,人的思考與創新優勢更難以替代。即使人工知識傳授在教育培訓中的功能逐漸減弱,保持教學內容的前沿性,結合技術與工程,以培養學生的核心技能,是我們必須做也正在做的工作。此外,人工智能應用過程中的數據隱私與安全問題帶來的倫理及道德責任,也是教育者需要關注的。”
對于未來,劉艷也有深入的思考。“我們將根據各行各業在視覺智能分析領域的需求,開發大小模型結合的智能體,為企業賦能;同時,發揮人工智能模型在海量信息共享與高效數據分析方面的優勢,減少重復性與常規性教學,側重開展學生發現問題、利用信息與工具解決問題的訓練,培養創新思維,為培養符合社會發展的信息類工程復合型人才助力。”
在劉艷身上,我們看到的是熱愛與堅持的力量。如果將劉艷的生活抽絲剝繭,她生活中的一點一滴都會匯聚成一個名為興趣的代碼,引導她在科研的道路上,開啟一場沒有終點的探索之旅。
圖片由本文主人公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