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有幸欣賞了一段短視頻,內容為著名詩歌評論家兼詩人燎原先生吟誦其2021年發表在《山東文學》上的詩篇《一條河流的個人記事》的情景。
我們知道,燎原先生是以其深刻的詩歌批評和對當代詩歌的獨到見解,在中國詩壇贏得了廣泛的聲譽。也可以說,正是他在評論領域的突出表現,使公眾更多關注他的評論家身份,從而忽視了他同樣具有深厚底蘊和敏銳洞察力的詩人身份。
《一條河流的個人記事》這首詩就是一個極佳的實例,它展示了詩人燎原對于自然、生命、文化交融等主題的深度思考和藝術表達,其詩歌語言豐富且富有哲理,透露出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底和創作才華。因此,當我們談論燎原時,不應僅僅將其視作一位杰出的評論家,更應記住他同樣是一位值得尊重和深入研讀的大詩人。
《一條河流的個人記事》是燎原先生的一首具有象征意味與深度自省的新詩。在這首詩中,詩人通過對河流這一自然元素的個體化描繪,映射出生命的起源、成長以及對文化記憶和個人歷史的反思。他將個人的生命歷程比作一條蜿蜒流淌的河流,從源頭的純凈開始,經歷曲折變化,最終匯入廣闊的人類文化與歷史長河。
下面讓我們跟隨燎原先生來讀詩:
一、一個事物的名字太響亮就接近空洞/比如一條澎湃在史詩中的大河
在詩人獨特的洞察中,揭示了一個普遍現象:當某個實體,如“黃河”這一偉大的河流,因其在史詩般的敘事和豐富的文化象征中聲名顯赫時,其真實的形態與內在特性反而可能變得模糊而空洞。此處以中華文明的母親河——黃河為例,它負載著無數代人的歷史情感與文化符號,以至于在其磅礴的傳說之下,人們對于其真實面貌的認知易被宏大敘事淹沒,逐漸轉變為一種象征性的、超越具體感知的存在。這種現象不僅限于黃河,它普遍存在于許多文化和歷史符號之中。比如,長城、金字塔、泰姬陵這樣的世界奇跡,也因它們承載的厚重文化和歷史意義,其物理形態與原始功能在大眾認知中漸漸淡化,轉而成為人類創造力和某種精神追求的圖騰。
這種從具體到抽象,從實物到象征的轉變,實質上反映了人類文化傳承的一種模式。我們通過將具體的物象升華為普遍的文化符號,使其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不同文化與民族之間的橋梁。然而,這也提醒我們,在頌揚這些文化符號的同時,不應忽視對它們本真面貌的探索和理解,因為正是這些細節和真實性構建了它們不朽的價值與魅力。保持對歷史的好奇心和批判性思考,讓每一處文化遺產都能在我們的時代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既是對過去的尊重,也是對未來的負責。
二、但在源頭,它是汩汩的水、淙淙的水/奔淌在星光和海子間/被稱作“曲”的眾水/扎曲、卡日曲、約古宗列曲……/潺潺如小謠曲的曲。曲折蜿蜒的曲/隨后是高原與大地上的九曲回環/一個藏語名詞在漢語中/曲盡了它的所有特征
這條被提及的大河即為黃河,其源頭位于青海。接下來,詩人回歸到河流的本源,將大河還原為最初的形態——那些涓涓細流,“汩汩的水、淙淙的水”,那些水流的源頭,扎曲、卡日曲、約古宗列曲等以藏語命名的支流匯聚而成,它們在星光下閃爍,在海子間流淌。用“小謠曲的曲”來比擬其輕靈悅耳的聲音和蜿蜒曲折的形態。這些在藏語中被稱為“曲”的諸多水源,實際上生動地體現了大河生命的初始狀態和自然特征。詩人青少年時期曾在青海度過,中年后又移居于距離黃河入??诓贿h的威海,因此,黃河如同一條生命的主線貫穿了詩人的整個生涯。
通過這樣的對照,詩人提醒我們不要忘記任何偉大的事物都有其平凡而真實的起源,并且正是這些微小曲折的部分構成了其最終壯闊的形象。同時,詩人巧妙地通過翻譯過程中的語言現象,借由藏語名詞在漢語中的表達(“曲”),強調了大河從源頭到下游曲折變遷的過程及其內在的生命力。
三、盤繞在大雪中的河流,被一道浮橋取直/貌似捷徑。一個少年從彼端剛走到/此端,立地被“知識”冠名,突變為青年/虛擬的語境中成長太快,僅需要一刻鐘/而從一種語境進入另一種語境——/實錘性的語境,卻要被河流的金剛手/盤了再盤。然后腰扎草繩/在早春的田野吆喝兩頭犏牛開犁/然后以牧人歪仄著腰身的標準姿勢/在一匹大走馬鞍背,扎穩身姿/方言是一種連著心肝的語言/有時適合撒歡/長命姐呀,尕歡旦,啥時嫁個尕老漢/藏語是我青春期的第二語言/“嗆”是酒,“嗆通”是喝酒/酒曲與神曲都是神的語言
在這一節詩中,詩人繼續以河流為線索,引入了成長與認知過程的隱喻。大雪中的河流原本曲折盤旋,卻被人為地用一道浮橋取直,象征著在知識獲取的過程中看似找到了一條捷徑。少年通過這座橋梁迅速成長,從彼端到此端,完成了由無知到有知的轉變,被冠以“知識”的標簽后仿佛瞬間長大成為青年。
真實的情況是,詩人高中畢業后即成為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一個標志性的分界線就是青海黃河上的那道浮橋。彼岸,他還是個青澀的高中生;此岸,則已跨入了知識青年的行列,開始在鄉下接受生活的錘煉。
詩人借此強調,從觀念世界過渡到現實生活的“實境磨礪”過程至關重要,正如河流以其不屈的精神持續塑造大地和生命一般,個體同樣需要經過生活反復的砥礪和實踐,才能真正實現成長與蛻變。
接下來,詩人列舉了一系列生動的生活場景:腰扎草繩,在早春的田野中吆喝犏牛犁地,或者像牧人那樣穩坐在馬背上,這些都構成了實實在在的人生體驗。
最后,詩人提到藏語在其青春期扮演的角色以及藏語詞匯對于酒文化的獨特表達——“嗆”是酒,“嗆通”是喝酒,酒曲與神曲都是神的語言,這不僅體現了語言的文化內涵,也暗含了語言學習和個人成長過程中文化認同的重要性。通過學習第二語言(藏語),詩人進一步豐富了自己的情感世界,并深化了對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四、但在幾十年之后的大河入海口到它從蒼茫的天際線下壓來時/我只聽懂了兩句箴言/一句是逆水行舟/一句是隨波逐流
詩的這一部分將視角切換至幾十年后的時光,當詩人再次站在大河的入???,目睹那條曾經盤繞曲折、充滿生命力的大河從蒼茫天際壓境而來時,歲月流轉與人生歷練賦予他更為深沉的認知。此時,他領悟到關于人生哲學的兩句箴言——“逆水行舟”和“隨波逐流”。
“逆水行舟”象征著面對困難與挑戰時堅韌不屈的精神態度,猶如在激流中奮力前行,彰顯了人類意志的力量和對目標矢志不渝的追求;而“隨波逐流”則寓意順應自然規律和時代潮流,理解并接納生活中無法改變的事實,在生命的洪流中保持內心的平靜與豁達。
這兩句箴言揭示出人生的兩種生存哲學,看似對立卻又相輔相成,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成熟個體在面對生命歷程時可能采取的不同策略與智慧。詩人通過河流這一意象,生動地傳達出自己對生活哲理的理解,以及歷經世事后對個人命運與時代變遷的深刻洞察。
我們知道,燎原先生在其著作《昌耀評傳》中對昌耀詩歌藝術的精湛剖析和傳承再現,無疑表明了他對昌耀詩藝精髓的深刻領悟。換言之,這種深入的理解與研究不可避免地滲透到了他自身的詩歌創作之中,使得他的詩風在某種程度上受到了昌耀詩歌風格的熏陶與啟迪。在對比兩位詩人的作品時,我們可以發現他們對“河流”這一核心意象的獨特運用和深入挖掘。
昌耀在其名篇《河床》中,創造性地將河床視為承載河流興衰更迭的生命舞臺,通過細膩而蒼勁的筆觸描繪河床歷經風雨的形態變遷,生動傳達出一種堅韌不屈的生命力和深沉的歷史厚重感。在他筆下,河床如同鐫刻于大地之上的歷史紋路,積淀著時間流逝的印記,寓言式地象征了民族歷史與文化的沉積歷程。
而燎原在《一條河流的個人記事》中,“河流”的形象則更多地被賦予了個體生命體驗與時代洪流交融的內涵。他巧妙地以河流為線索編織起個體身份認同的建構過程,其中穿插了語言轉換(如從漢語到藏語的學習)的探索,并通過不同的生命階段,展現了個體如何在時代的激流中或逆流搏擊,或順流適應的人生抉擇。這些選擇不僅刻畫了個體的命運軌跡,也映射了一代人精神價值追求的覺醒與文化自覺。
盡管昌耀與燎原都借助河流這一母題展開抒懷,但他們各自的焦點卻有所不同:昌耀聚焦于歷史的沉淀和地域文化的深厚底蘊;而燎原則更加注重個體心路歷程與時代背景的交織互動,并借由個人的書寫實踐,審視并構建了一個世紀以來中國新詩內在的成長邏輯與審美考量。他們的詩歌共同構筑了中國百年新詩領域多元且豐富的藝術版圖。
饒有趣味的是,燎原先生在誦讀《一條河流的個人記事》中,我有一個小發現,那就是燎原先生以陜西普通話為基礎,融入了青??谝?,并創造性地穿插藏語朗誦,這種朗誦方式不僅豐富了詩歌的聲音層次,也深化了作品的主題內涵。
在詩歌的語境中,“方言是一種連著心肝的語言”,這句深情地表達了方言與個體情感、生活體驗之間無法割裂的聯系。對于詩人燎原來說,陜西普通話與青海方言的交融,生動地體現了其人生軌跡跨越地域邊界和文化交融的獨特經歷。而“藏語是我青春期的第二語言”,則展示了他在青海生活的深刻烙印以及對藏文化的深度接納與融匯。藏語不僅成為他拓展精神疆域的重要工具,更在青春期這一關鍵成長階段扮演了塑造個性與世界觀的角色。
如同詩中“河流”這一生動的象征意象,有力地展現了跨文化的交融與匯合過程,不同的語言元素如同支流匯聚,構筑出詩人獨特而豐滿的人生歷程。在誦讀時,他巧妙結合方言與藏語韻律之美,使詩歌的語言藝術性和主題內容緊密契合,形成一種深邃內在的和諧統一。這一語言藝術手法不僅凸顯其獨特的身份認同和多元文化體驗,更是在對個體生命如何在復雜多元環境中成長、綻放的敘述中,對記憶、變遷及自我構建等核心議題進行了富有情感張力的聲音演繹與深度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