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憲紀元”紀念金幣一對兩枚、帶有原包裝盒,是百年未現身的錢幣珍品,也是朋友李家震一家的家傳之寶。
李家震少年時代在安徽省安慶市生活,對安慶有深厚情感。我與他結交始于2005年,因拙著《皖省首府——老安慶》的出版,我與他建立起聯系,從而開始了長達20年的友誼。
2024年清明,李家震女兒李琳、兒子李瑋、孫女李永祺專程來安慶尋訪李家震曾經生活過的地方,與我聊起了這對紀念金幣。李家竟珍藏有一對兩枚、帶有原包裝盒的“洪憲紀元”紀念金幣,這個消息令我有些吃驚。據我所知,李琳、李瑋姐弟談不上熱愛錢幣收藏,父親李家震也沒有透露過他有錢幣收藏的愛好。既如此,這對紀念金幣是如何在李家傳承的,又為什么會在他們家隱身百年?
要了解這對紀念金幣的來龍去脈,必須從袁世凱說起。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3年10月10日,袁世凱當選為中華民國第一任大總統。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改國號為“中華帝國”,并以1916年為洪憲元年,實行君主立憲政體。
“洪憲紀元”紀念金幣,就是在這個大背景下,由財政部指令造幣總廠試鑄的。
關于“洪憲紀元”紀念金幣在1945年第76期《永安月刊》上可查到一篇由李伯琦所寫的《中國紀念幣考》,里面有相對專業的介紹:
洪憲十元金紀念幣:民國五年,造幣總廠鑄。純金九成,重庫平二錢二分(重量8.3克),面袁世凱,軍服露頂及肩,五分面像,面向左,背中一飛龍。龍有兩翼:向左,一爪持定南針,天子當陽意也。一爪持五箭,五族統一也。帝國國旗,擬即此式。上“中華帝國”四字,下“洪憲紀元”四字,左右“拾圓”二字。略較小(直徑21毫米),面背皆輪齒紋。

在文中,作者似乎更欣賞“洪憲紀元”紀念金幣的制作。“亦意大利技師魯喬奇(LuigiGiorgi)雕模,故甚精。”溢美之情,明顯流于文字之間。意大利技師魯喬奇簽名“L.GIORGI”,在“洪憲紀元”紀念金幣樣幣上有出現,位于幣左“圓”字左上。
1916年3月23日,袁世凱宣布取消“洪憲”年號,恢復中華民國。轟轟烈烈的“洪憲紀元”紀念金幣,也曇花一現,最終黯然流產。存世稀少的“洪憲紀元”紀念金幣及樣幣,由此成為可望而不可及的錢幣珍品。
2021年,北京誠軒春季拍賣會機制幣專場,1916年袁世凱像中華帝國洪憲紀元飛龍“L.GIORGI”簽字版拾圓紀念金幣樣幣亮相,在經多輪角逐后,以460萬元(含傭金)的價格成交,刷新“洪憲紀元”紀念金幣公開拍賣最高成交紀錄,可見其市場價值。
回到最初的疑問,帶有原包裝盒這一對“洪憲紀元”紀念金幣,既然如此珍罕,那又怎會隱身李家百年?
李家自然也非一般人家,20世紀二三十年代,李家震與父母居住于安慶,那處老宅子被叫作“任家坡太史第”。
任家坡太史第規模在安慶數一數二:辟有三門,分三路,以正中一路(正宅)為主體,向東西二路(東宅、西宅)蟬聯各筑偏殿,進深均為四進,圍以住宅、更樓、戲樓、花園等,連成一完整府屋建筑群,占地2萬多平方米。

李家震父親李國模在安慶屬一流名人。安慶最有名的風景是城西大觀亭,大觀亭有《大觀亭志》,這個《大觀亭志》的主編便是李國模。李國模夫人彭淑士,為蘇州名門彭姓之后,蘇州人說“無彭不開榜”,說的就是十全街南昀草堂彭家。中國歷史共計551名文科狀元,但同門走出祖孫狀元的,只有蘇州彭氏一家。李國模岳父彭名保,晚清時曾在安徽做官,身份是安慶電報局(官辦)會辦,中國第一部“爭氣電話”,就是經他的手研究出來的。
但是李國模僅是彭名保的女婿,饒是他再有影響力,也沒有實力在安慶置辦如此之大的家產。所以,老宅子是從上一代手上傳下來的。
李國模與弟弟李國楷的父親李經世,是地地道道讀書人,14歲府學廩生、16歲丁卯科優貢、25歲江南鄉試中舉、29歲光緒庚辰科進士。李家老宅子就是在他手上大規模修繕,并最終命名為“太史第”的。但是經筆者查證,發現老宅子產權的真正擁有者,其實是李經世的父親——李蘊章。
李蘊章少年眼盲,但極其聰睿,跟隨長兄李瀚章或湖北代辦湘軍餉需,或贛南管理稅務厘金,無不備受贊譽。李蘊章在家排行老四,李鴻章是他的二哥。
“洪憲紀元”紀念金幣問世于1916年,綜合多種情況考慮,無論是李蘊章、李經世還是李國模,都沒有機緣能夠將這樣一對帶有原包裝盒的“洪憲紀元”紀念金幣歸為家藏。那么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重新回到李家震身上來。
李家震是李國模長子,從李蘊章這一代算下來,他是第四代長房長曾孫。但嚴格意義上,他只是李國模嗣子,并非他們親生。
李蘊章生有四子:李經世、李經邦、李經鈺、李經達。其中李經鈺生有三子:李國櫰、李國樞、李國桂。這之中,李國櫰生有四子:李家孚、李家晉、李家繼(嗣李國樞)、李家震(嗣李國模)。
也就是說,李家震的生身父親,是李經鈺長子李國櫰。
李家震生于1922年,1927年至1936年在安慶居住,后回上海,居康定路,入讀上海東吳大學附中、上海交通大學機械系。
李家震結婚時,同住上海康定路(涵養村)的李國櫰已年近古稀,雖李家震早過繼給堂兄李國模為嗣子,但他仍為小兒子準備了一份厚禮——帶有原包裝盒這一對“洪憲紀元”紀念金幣。

李國瓌生于1887年,據《合肥李文安公世系簡況》“號敕蓀,別號瘦生,晚號囂囂子,國學生,分部主事,加五品銜。誥授奉政大夫。授予五等嘉禾章,五等文虎章。”作為李鴻章家族后裔,李國瓌晚年極具影響力,先后任旅蘇安徽同鄉會主席、安徽公學校長等。
還有重要的一點,李國瓌,字伯琦,并以“李伯琦”之名發表了大量的文字。如《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供詞并跋(李國瓌)》《安徽名媛詩詞征略序》《程學啓冥報記》《清代帝后廟謚陵名考》等。
李國瓌算不上錢幣收藏家,但他有關錢幣的幾篇文字,如《中國金幣考》(《虞社》1933年第197期)以及開篇提及的描述“洪憲紀元”紀念金幣的《中國紀念幣考》,皆被認為是中國機制金幣扛鼎之作。
還有一點不得不關注,民國初年,李國瓌還曾任天津財政部造幣總廠總收支主任(后任南京造幣廠會辦),作為決策者與執行者之一,他參與了“洪憲紀元”紀念金幣制作的全部過程。自此,為何李家會擁有這一對珍貴非常的“洪憲紀元”紀念金幣這一問題的答案呼之欲出,但具體如何,還需進一步考證。
“洪憲紀元”紀念金幣決策者,是復任財政總長的周學熙。從執掌財政部角度,他不僅“令總廠鑄此紀念新皇”,并密計“鑄若干萬枚,頒行各省,飭令倍價收買”,借此引巨利充盈國庫。
最初商議紀念金幣主圖取袁世凱正面頭像,只是“雕刻既艱,費時又欠,且印花時又非一次可成”。此外,“大典籌備處,期其速成,急于星火”。最終,放棄“正面像”計劃,“遂取其易者,用五分面像”。
“洪憲紀元”紀念金幣樣幣是民國四年(1915年)冬試鑄出來的,全部32枚。后“帝制取消,此幣亦不復鑄”。32枚紀念金幣樣幣具體流向,“進呈大典籌備處二十四枚,都中各要人分有之。留廠者八枚,各重要職員得其一”。這32枚樣幣,幣面應該都有意大利技師魯喬奇的簽名“L.GIORGI”。
“洪憲紀元”紀念金幣的炒作,是1916年初就開始的,“爭求此幣而不可得,故每枚價值,曾漲至五百元”。且當時就有偽幣出現。但此偽幣非彼偽幣,雖然材質為銀,但同樣是以紀念金幣鋼模鑄印的,數量為10枚。后流向社會的少量銀幣,收藏者以外表鍍金冒充,從而形成“偽幣”一說。
1920年,直皖戰爭結束,軍閥曹錕據財政部造幣總廠為省有。因為“洪憲紀元”紀念金幣索求者眾,而此時金幣鋼模仍存,因此便“私鑄二百余枚”,只是材質有所下降,“金皆八成”。
李家震收藏的帶有原包裝盒這一對“洪憲紀元”紀念金幣,就是“私鑄二百余枚”之中的兩枚。
上述軼事,取自李伯琦《中國金幣考》,文章最早刊登于1933年第197期《虞社》。而在其另一篇文章《中國紀念幣考》中,他自己做有明確交代:“后曹錕據幣廠,予被逐,毀其模而去。”
親力、親為、親聞,李伯琦在《中國金幣考》《中國紀念幣考》中的記述,無疑是“洪憲紀元”紀念金幣最早也是最權威的證明文字。